APP下载

顺势而生 卓然而立 应世而生
——当代中医药发展的大数据、网络化机遇

2016-01-31孟庆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藏象中医药科学

孟庆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顺势而生 卓然而立 应世而生
——当代中医药发展的大数据、网络化机遇

孟庆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天惠中华创岐黄。中医药和中华民族同时发祥,以其民族的实践、民族的思维、民族的智慧而积累了医学发现、医学发明和科学理论而铸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在2015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冠名为“中医药”。以医学而论,只有中国医药学以国家称谓命名,而没有希腊医、印度医、英国医、法国医、美国医、德国医,如同绘画一样,有油画、水彩画,而没有法国画、美国画,但却有中国画。这冠以中国字样的标识,彰显其独特的创造,超拔的民族荣誉,有悠久的未曾间断的脉络与演进途程。当年,胡适先生很推崇西格里斯的名言:“用一般文化做画布,在上面画出医学的全景来。”这全景是由科学理论、临床经验、工程技术再加上社会人文四者构成,而对于“科学”二字,尚须加“可能性的”四个加以修正之。中医药就是中华民族在求生存、保健康、抗疾病的文明演进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胡道静先生论道:“中医学这一生命文化的胚胎,是中国整个传统文化社会历史推进的舵桨,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世界文化的分水岭。”这说明中医药自有其独立性,以其是民族的、特定的时代和世代的产物,顺世而生。但是到了20世纪初,“顺世”却不能“顺势”,在西学东渐的势头下,“科玄论战”、“取消国粹”引发中医“不科学”之风尘扬之时,居然在抗争之中,逃过“世难容”而异世独立,甚至卓然而立了。究其因大致有三端:一是真理性的学,二是实践性的术,三是清人徐灵胎先生说的“医随国运“者也。

中医药生成论的人体观,天人合一,大异于天人相分的构成论人体观。分析还原论隆盛持强以来,西方科学和西医学执柄牛耳已3个多世纪,把社会生产力提高到空前水平,以空前的速度促使社会进步,光辉灿烂,远迈前古,世界人民无不蒙受其利,还在继续发展。然而当代科学观念的五大变化和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又为传统东方科技特别是中医药的发展,即为综合整体论的运进带来生机和活力。上世纪就有很多智者在重新审视东方科学价值。

当代科学观念的五大变革:一是科学的主体性受到广泛重视;二是不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理论得到壮大发展;三是天人观念在改变,生命环境受到全球的重视;四是非逻辑方法及意会知识得到认可;五是分析还原论对破坏世界的负面效应予以极大关注。此事早在两千年前《庄子·秋水》就指出:“判(割裂)天地之美,析(分解)万物之理,察(通“杀”,减损、破坏,见马叙伦《庄子义证》)古人之全。”此科学观念的改变,引起人们对中医药愈加关注,兴趣赫然,向学宝重。

中医药在呼唤振兴的此时此际,正逢网络化大数据时代,网络-大数据是一个正在迅速改变世界图景的大妖。大数据(Big Data)指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管理和分析的“大字节”大容量的数据。大数据的对象和方法有五大特征:一是虚拟性,可以综合计算机三维技术即模拟技术、传感技术、人机界面技术等一系列技术生成的一个逼真的三维世界。二是模糊性,与传统知识化组织化不同,大数据时代以海量、云信息非组织化程度极高。三是关联性,大数据时代数据孤岛被打破,数据公开获取成为可能,海量数之间的关系成为可能。四是交互性,由于互联网及多种感传器的存在及反馈机制的形成,打破了以往“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的单向交流结构,形成互相对话、交流、反馈的网际数据关系,传播—反馈及多个主体之间信息分享与传播互动成为可能。五是构造性无限拓展性,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网络空间没有地域与国家的疆界与限制,只要遵守最基本的网络游戏规则,虚拟空间的大门就随时洞开,就能通过人类的智慧构造一个虚拟社会来延展人类的生存空间,并塑造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发挥想象力的用武之地,获得现实社会无法获得的创造力和契机。更深入者还可以通过大数据的信息挖掘与整合,拓展深度与广度,实现信息的衍生与再造。

据此我们可以看到,对中医理论如藏象、经络等研究来说,这些藏象、经络本身具有虚拟的特征,经络是传递信息的网络,对各种感知的效应也是以“气”的信息为凭。可见,中医理论原理、要素、认识方式完全与大数据工作模式一致。由是而见,中医学藏象的虚拟特征、经络的网络特征、精气神的信息特征和大数据工作机制的一致性,二者堪为最契合的主体-客体。大数据时代无疑是中医药发生以来的最佳方法和学术最有定力的机遇了。我们要以此抓住机遇,应世而壮!

猜你喜欢

藏象中医药科学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藏象辨证体系的理论构建研究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将“肝系”一词纳入中医术语体系的建议
浅论《黄帝内经》“四时五藏阴阳”理论与五脏调控系统
从离卦探讨黄帝内经心系组成依据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