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营气卫气的体、象之辨

2016-01-31李具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卫气词缀黄帝内经

李具双

(河南中医学院医史文献学科,郑州 450046)

营气卫气的体、象之辨

李具双

(河南中医学院医史文献学科,郑州 450046)

谷入于胃产生二象:精专者血入脉内,走五脏,功能是不停地营养五脏六腑周身,故曰营气。营气是血的功能、血的象,产生营养功能的本体是血。营气、卫气之“气”是词缀,没有具体的意义,用以标识前面的词根是象。谷入于胃产生的另一个象是卫气,其功能是温煦肌表、抵御病邪。卫气是以胃为代表的六腑纳谷之后产生的功能,是六腑形于外的象,六腑是产生卫气的本体。

营气;卫气;体;象

体,事物的本体;象,本体形于外的功能、属性。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基础理论认为,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1]。相应地,营卫气分别指具有营养作用的极细微物质和具有保卫作用的细微物质。这种解释从构词看,是把营气、卫气解释为偏正词组,中心词是“气”,意思是极细微的物质。本文认为,N+气构词形式中的“气”是词缀,标识词根是象。营气是血的功能,是血形于外的象;卫气是以胃为代表的六腑功能,是六腑形于外的象。兹以隋末唐初医家杨上善据古本《黄帝内经》类编注释的《黄帝内经太素》为研究材料,予以阐述。

1 解释N+气构词的方法、原则

凡气皆象,天地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都可以曰气。在N+气这种形式里,“气”是虚化了的词缀,它所表达的词汇意义有二:一是名词后加词缀“气”,明确标识该词表示的是象,象的本体是名词词根。如肝加词缀“气”,形成双音词肝气,意义就具体化了,表示是肝象而不是指肝的本体结构。如果仅仅一个“肝”字,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示肝这个脏器,也可以表示肝形于外的功能特点,加词缀是使意义具体化,明确是肝象;二是非名词加词缀“气”,用以标识该词是象,但词根不是事物的本体。具体说名词+气这种形式,明确告知是谁的象,就是根词——名词。而非名词类也表示象,但是这个象产生的本体没有交代或者说另有本体。如怒气表示怒的状态,或曰怒象,但本体不是词根“怒”而是肝。古代汉语强调事物的象而不是本体,通过加词缀“气”,使各种象的意义具体化。古代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人们没有能力认识事物的形态结构,只有通过对这个事物所具有的特性来认识事物,即形于外的象来区别事物。在《太素》所体现的古代医学体系里,不论是四肢九窍还是五脏六腑,都忽略了本体而强调功能。这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没有能力研究事物的本体结构,即使对事物本体结构进行不懈的研究,也不能促进医学的革命性进步。《黄帝内经》对人体结构部位的描述都是建立在解剖结构的基础上,与今天对这些部位的认识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为什么古代医学没有进一步发展为建立在对结构分析基础上的现代医学呢?在《黄帝内经》理论形成的先秦两汉时期,无论对肝等脏器进行怎样的解剖,都不可能真正认识现代西医意义上肝的功能。因而聪明的中华文明采取了忽略本体而研究本体产生的象,对脏器的象进行研究归纳。肝的正常象和异常象常形于外,通过望闻问切得而知之,由象而知病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五脏之象可以类推。重视象而不是纠结于本体结构,正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最大特色。

讨论营气、卫气是本体还是象的意义在于,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强调治病必求其本,病因不明则治疗可能会无的放矢。如果营气、卫气按今天教科书的解释,分别是具有营养的细微物质和具有护卫作用的细微物质,那么求因就要找这种细微物质。但问题是,这种细微物质到底是什么物质?它是如何生成、运动、转换的?与其他所谓的细微物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如果像医经和杨上善揭示的那样,营气是指血的营养功能、血的象,血是营气产生的本体,这样营气为病则病因清楚,责之于血,血虚血滞则营弱。同样卫气为病责之于产生温煦固护功能的器官。

2 血是营气的本体,营气是血的象

血是胃纳五谷化生津液,中焦泌津液化而赤注入手太阴肺脉,然后循经络在脉内流动,具有营养功能的液体。作为病理现象,一个人如果脱血其经脉就会空虚。杨注云:“脉中无血,故空虚。”血的载体是脉,或者叫经遂。《黄帝内经太素·十二水》曰:“经脉者,受血而营之。”脉是容纳血,让血在脉内流动不四溢如河堤,并让血营养身体的一种组织。杨注进一步明确指出了血的来源是胃纳五谷,经过中焦“化津液精微,注之肺脉中,化而为血,流十二脉中,以奉生身,故生身之贵,无过血也。故营气独行于十二经,导营身,故曰营气”。同时解释了营气和血的区别:“营气行经,如雾者也。经中血者,如渠中水也。”血液就像河渠中的水在十二经脉里不停的流动,其营养功能的发挥,如雾露润物那样随着血的流动而不停的营身,说明血和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即是本体,营是血产生的功能或曰象。

营气的得名是因为行于脉中的血具有营养功能,在脉内流注,不停息奉生身。《黄帝内经太素·营卫气别》: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人眼受血,所以能视,手之受血,所以能握,足之受血,所以能步,身之所贵,莫先于血,故得行于十二经络之道,以营于身,故曰营气也)”。医经及杨注明确指出,血的来源是胃纳水谷化津液,中焦泌津液变化而赤为血,血独行于经遂,功能是奉生身、营四末。眼得血能视,手得血能握,足得血能步,所以曰营气。

医经和杨注对营气的解释和前面对血的解释一样,说明血和营气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血是本体,营是血产生的功能。《黄帝内经太素·营卫气行》:“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营气起于中焦,泌五谷津液,注于肺脉手太阴中,化而为血,循脉营于手足,回五脏六腑之中,旋还以应刻数)。”营气是中焦泌水谷津液,注入到手太阴肺脉变而赤为血,用来营养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并营养之。这个解释与前面对血的解释完全一样,说明营气是血产生的功能,形于外的象,不是脉内与血同时存在的一种具有丰富营养的物质。在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中,本体并不是医学关注的最重要对象,而其功能也就是其表现于外,能通过望闻问切观察感知到的象才是重点研究的对象。作为本体的血液,在中医体系里没有血液的功能“营”重要。从构词看,在营字后面加词缀“气”构成双音节词,用以标识词根是象,使其意义具体化,不出现歧义。如果单用“营”的话,由于古代汉语词义较多,没有形态的变化易引起歧义。

3 卫气是以胃为代表的六腑所产生的象

腑者聚也,其气象于天,法天属阳,阳化气,主动。六腑化谷提供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和功能。然而以胃为代表的六腑并不是古代医学研究的首选,而其化气的功能属性则是古代医学研究最重要的命题。六腑化谷行津液产生了两个最明显的象:一是人类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精膏,其主要者是营血,属性为阴,用以成形;一是温煦肌肤,抵御病邪入侵的功能卫气,属性为阳。卫气为浮气、悍气,行脉外走四末,其特点有浮、悍和间歇性。浮是指卫气不像营血那样走脉内,而是浮行腠理;悍是指卫气运行快急,能在很短时间到达头面四末,温煦肌肤;间歇性是指卫气的活跃度在白天和夜晚不同。卫气日阳出目,目张而阳气散,夜阴行五脏,相对静伏,故人夜卧的时候抵抗力弱。这3个特点都是以胃为代表的六腑纳水谷之后产生的功能,即形于外的象,通过望闻问切可以感知到,不是说六腑又产生了一种与精、血等阴性物质一样的没有名字但具有护卫温煦功能的细微物质。《黄帝内经太素·营卫气别》曰:“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入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六腑谷气,化为血气,内即入于五脏,资其血气,外则行于分肉,经络肢节也)。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六腑所受水谷,变化为气,凡有二别:起胃上口,其悍气浮而行者,不入经脉之中,昼从于目,行于四肢分肉之间二十五周,夜行五脏二十五周,一日一夜行五十周,以卫于身,故曰卫气;其谷之精气,起于中焦,亦并胃上口行于脉中,一日一夜亦五十周,以营于身,故曰营气也)。”根据《太素》原文和杨注,六腑受水谷化物产生二象,一是变赤之后入五脏,行经络之内的血,血具有营养五脏六腑四肢全身的作用,所以叫营气。二是卫气,或者叫浮气。浮气是因为胃纳五谷之后产生的这种功能,像雾露那样布散在肌肤四末,不像营血那样在经络内运行,而是运行在经络之外。杨上善明确指出,卫气之所以名之曰卫气,是因为其功能“周身不住卫身,故曰卫气也”。

产生温煦固护功能的本体是什么?是以胃为代表的六腑。医经及杨注揭示,六腑温煦固护功能用胃阳表示,是胃气的阳性部分。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胃纳五谷之后产生糟粕、宗气、津液三隧。其中津液之清者行脉中营四末曰清者营气,其津液之浊者行脉外曰浊者卫气。《黄帝内经太素·脉行同异》:“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胃气不同于胃,胃是本体结构形态,在古代汉语中也可以指胃产生的功能。为了词义的具体化,减少歧义,汉语采取加词缀表示功能,以区别于本体,即明确是词根的象。胃后面加词缀“气”表示胃具有的象,也就是形于外的功能特点。经文明确指出,胃纳五谷之后产生的功能——胃气,胃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化而为赤行脉内上注于肺的血,用以成形,属性是阴。一是悍气,其属性为阳,日阳出目,目张而阳气散,行头面四末。《黄帝内经太素·阴阳杂说》“所谓阳者,胃脘之阳。”杨注云:“阳,胃气也。”胃气中阳性的叫胃阳。胃阳就是胃气中不入五脏走脉内,而走脉外腠理四末的卫气。

无论叫卫气还是悍气、浮气,“气”不是实词,是词缀,表示象,即胃纳水谷之后除产生精、血等阴性的象,还产生了护卫、慓疾滑利、浮行分肉这样的功能。卫、浮、悍描述的都是功能特点,古人加词缀“气”用以明确是象,而产生这些象的本体是以胃为代表的六腑。六腑是本体,卫是其功能,是其形于外的象。明确了卫气的本体是以胃为代表的六腑,卫气为病就容易找到实实在在的病因。病因责之于六腑,责之于胃。胃不能纳谷,六腑不能化气,则胃阳不能升举以温煦肌肤腠理,抵御外邪。如果把卫气曲解为不知其名所谓细微的保卫作用的物质,则病因不明。

总之,六腑受水谷而行化物,谷入于胃化生二气:谷之精气变化而赤为血入五脏,走脉内,一日一夜五十周以营于身,故此功能曰营气。营气是血具有的功能,是血形于外的象,产生这个象的本体是血。谷气所化的悍气不同于营血走脉内,而是昼出于目、行于四肢分肉之间以卫于身,故曰卫气。卫气不是什么极细微具有保护作用的精微物质,是胃纳五谷之后产生的功能。动词“卫”后加词缀“气”,是强调它是胃的象,是以胃为代表的六腑形于外,通过望闻问切可以感知到胃的功能。治病必求于本,营气为病求之于血,卫气为病责之于胃和六腑,而不是不知其名的细微物质。

[1]孙广仁,郑洪新.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二十五”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M].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R222.19

A

1006-3250(2016)01-0007-03

2015-04-23

猜你喜欢

卫气词缀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从网络语“X精”看“精”的类词缀化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词尾与词缀的区别研究
浅谈现代汉语类词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