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痹与历节病名考辨

2016-01-31王科闯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邪气肝肾血气

唐 瑛,赵 庆,闫 颖 王科闯

(四川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

痹与历节病名考辨

唐 瑛,赵 庆,闫 颖 王科闯△

(四川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

探讨痹与历节的字义、病因病机、传变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认为痹的发病重视湿邪,可兼夹风寒等邪气,侵袭肢体,临床以肢体重着、活动受限为主症,常伴有疼痛、不仁、麻等症状,传变是久则损其相合之脏腑。历节发病强调肝肾不足、易生内风、筋骨失养,致使外邪易犯筋骨关节,久则关节瘀血、痰湿、风寒湿等胶结,关节变形,临床以手足关节疼痛为主症。因为两者发病、传变不同故防治不同,因此分病论治有临床指导价值。

痹;历节;疾病传变

中医对于痹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但痹这一病名在历代医家论述中命名繁多,如痹、痹病、痹症、痹证等;分类界定不清如历节、鹤膝风、痛风等时归于痹证类、时单独为病等情况。目前,历节归于痹的范畴,但也有学者认为,历节和痹是有区别的[1]。笔者认为痹和历节虽病位均在肢体,病机均有关节气血闭阻,但考其主症、病因病机、疾病传变和防治都存在差异,当作为两病论治。

1 字义

1.1 痹字义考辨

“痹”从造字看,“疒”本义是人有疾病,靠、依以支撑身体的状态。“痹”作为病名,最早出现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中,载有“疾畀(痹)”、“足小指痹”等,但仅寥寥数字记载。《中医百病名源考》认为,“痹之为言,丿乀也。丿乀者,撇烈也,本谓肢体之左右曲戾,而为之步艰身摆者。盖此肢体丿乀、体态撇烈等状貌,于人病关节之时多见之,故先秦人初以丿乀、撇烈而状其貌,后又合音为痹以称之矣。[2]”提出古之痹以症状命名,指肢体关节活动障碍为表现的疾病。

从秦汉时期非医学文献的相关记载看,《说文解字·玉篇》:“痹,湿病也。”《荀子·解蔽》:“伤于湿,而击鼓痹。”《淮南子·墬形训》:“谷气多痹,邱气多狂”,谷气指山谷之气。《说文解字》释为:“泉出通川为谷”,可谓为潮湿之地。因此,此时对于“痹”的认识,为病名,病因强调湿邪致病。而后,唐初语言文字学家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五藏大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依然是“痹,风湿之病。”而湿邪重着易致肢体沉重。

王明等从“痹”的同源字(“箅”、“蔽”、“閟”、“闭”、“覕”、“密”等音义相通)考察其本义,认为均体现阻滞闭塞之义[3]。

综上,痹的本义为疾病,是以湿邪为主侵袭机体、导致气血闭阻,引起肢体活动障碍为主症的疾病。

后世字义的内涵逐步扩展,含义增多。目前“痹”的含义主要有三种:一指病名。广义痹泛指邪气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引起的疾病。狭义痹则指风寒湿侵袭肢体经络而导致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病证[4];二指病机。血气闭阻,张景岳《景岳全书·风痹》云:“盖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者。”三指症状。一指麻痹、不仁。《中藏经》说:“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又《金匮要略心典》云:“不仁者,肌体顽痹,痛痒不觉”,即麻痹之症。清·马国翰所辑《玉函山房辑佚书》引秦·李斯《仓颉篇》也云:“痹,手足不仁也。”二指疼痛。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喉痹》曰:“痹者,痛也。”三指郁闷,即情绪低落、沮丧。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云:“痹者,卑也。有病则有日深日降之义,又有不得自如之义,故名曰痹。”含有病情加重后情绪低落的意思。

痹字义演变最突出的变化是病因变化,最初强调湿邪为主外袭机体而发病,现泛指邪气闭阻气血而发病。狭义痹强调病变部位在肢体。

1.2 历节字义考辨

从造字看“历”从“止”,“止”古同“趾”即脚,因此“历”的本义表示与脚、行走有关。而《说文解字》则言“历,过也”。“过”的本义为走过、经过,也与行走有关,即与足的关节活动有关。又有逐一、逐个的意思,如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历观文囿,泛览辞林”,还有尽、遍的意思,如《尚书·商书·盘庚下》有:“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吉尔百姓于朕志。”这两个解释都强调有范围广泛的意思。

学术界较公认解释“历”通“枥”。《说文解字》“枥,椑指也。”关于“椑”,《说文》解释:“圜榼也。”指古代圆形盛酒或贮水的器具。“椑指”意为套于手指上的圆形器具,也就是古代的一种酷刑,以绳子穿5根小木棍套入手指,再用力紧收,令人剧痛难忍。《庄子·天地》:“罪人交臂历指”即言这种刑罚。节,本义竹节,《说文解字》“节,竹约也。”用竹节引申人体关节部位。因此,后世医家多认为“历节”实为“枥节”,指周身关节疼痛,犹如古代酷刑“枥指”一样。因此,历节的本义是以手足关节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痹和历节从字义上均为疾病,但历节更突出手足关节疼痛,痹的主症突出肢体重着和活动障碍。

2 病因病机

2.1 痹的病因病机

痹之病因,《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重视风寒湿三气杂合致病。

痹之病机,《素问·宣明五气》“邪入于阴则痹。”又《灵枢·寿夭刚柔》“病在阴者名曰痹。”与上结合,《黄帝内经》所论痹的病机为风寒湿邪侵袭阴分、正邪搏击所致。又因邪气偏盛不同、侵袭部位不同,使痹的证候不同。如《素问·痹论》曰:“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可见症状特点多样。又“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以及“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以上论述说明,从皮、肉、筋、脉、骨五体到心、肝、脾、肺、肾及肠、膀胱等五脏六腑均可患痹,临床表现多样,因此《黄帝内经》对于痹的分类较多。

但《黄帝内经》也重视湿邪为致痹的关键。《灵枢·贼风》有云:“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可见,湿邪作为基础病邪,复感风寒导致血气凝结则发为寒痹。因此,痹的关键病机为湿邪为主导致血气闭塞不通。另外,痛证也可见气血闭阻的病机。如《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指出寒邪导致血气不通则痛。两者都有寒邪的致病因素,病机都是血气不通,但为何有痹和痛的分别命名?笔者认为,痹的关键为湿邪,湿邪重浊而黏滞。张仲景有云:“湿伤于下”、“湿流关节”,点明湿邪对于肢体关节的特异性。命名为痹在于突出肢体关节重着、活动受限的症状,随着血气闭塞程度和兼夹邪气的不同,常伴有疼痛、不仁等症状。

2.2 历节病因病机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首论历节病,后世医家多认为其属于《黄帝内经》所论痹之范畴。从张仲景对历节定义的核心条文来看,《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四条:“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历代医家对这条条文认识基本相同。历节的主因是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寒湿流注关节,气血闭阻,遍历关节疼痛而发历节。但张仲景在论述历节病机时,还反复强调风、瘀血、痰湿、湿热为致病之标。正如第五条:“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阐述了湿热历节的病因病机。第六条:“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阐述了心肾不足,阴血亏虚,风血相搏之瘀血历节的病因病机。第七条:“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本条说明形盛气衰、风湿相搏之历节的病因病机。

致病之标,虽然张仲景论述中蕴含风、湿、痰、瘀血、湿热,但反复提到的是风邪,如“风血相搏”,“饮酒当风”。笔者认为,内风产生之本在于肝,外风与肝也是同气相求,反复提到风邪且与中风同篇而论,在于提示历节病之本病先在肝。

综上所述,历节病其发病本在肝肾不足,肝为先,最终导致五脏体系紊乱,产生风、痰湿、寒湿、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内风为主导,再加外邪诱发而反复发病,久则致关节变形。

3 疾病传变

痹之传变,《素问·痹论》有“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肢体痹久,邪盛正虚,复感于邪,则邪传入脏腑,传变由外及内、由形体向脏腑传变。历节之传变,先有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再由外邪诱发而发病,久则关节变形,体现脏腑向形体传变。

综上,痹在发病上强调湿邪可兼夹风寒等邪气,侵袭肢体(皮、肉、脉、筋、骨),临床以肢体重着、活动受限为主症,常伴有疼痛、不仁、麻等症状,缠绵难愈,久则损其相合之脏腑。历节在发病上强调肝肾不足为主因,由于肝肾不足,易生内风,筋骨失养,致使外邪易犯筋骨关节,关节瘀血、痰湿、风寒湿等胶结,临床以手足关节疼痛为主症,伴有肝肾不足的表现。

后世医家重视痹肢体发病后病因病机的研究,内虚发病也逐渐重视,包含有肝肾不足、脾胃阳虚、气血不足等病因病机,使痹的内涵丰富化,涵盖了气血闭阻为病机的所有病证,但疾病传变弱化。狭义痹即为痹症,泛指由由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5]。历节因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归于痹症范畴,这样就导致两者中医发病、传变无法体现,防治先后原则无从实施。痹在邪气未内传脏腑时即祛风散寒除湿,其预后好。历节由于先发于肝肾不足,虽然早期关节症状经祛邪之法能治愈,但不治愈肝肾不足,关节症状仍可反复发作,预后缠绵难愈。因此,强调两者发病、传变的不同,是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

[1]雷作熹,罗仁.历节与痹源流考辨[J].中医药学刊,2004,22 (2):259-260.

[2]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52-253.

[3]王明,黄海波.《黄帝内经》“痹”字音义阐微[J].中医药文化,2011(3):52-54.

[4]李经纬.中医大辞典[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855.

[5]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481.

R255.6

A

1006-3250(2016)01-0010-02

2015-04-11

唐 瑛(1978-),女,四川马尔康人,讲师,医学博士,从事《金匮要略》理论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王科闯(1980-),男,福建安溪人,讲师,医学博士,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从事《温病学》理论研究及针灸的临床与研究,Tel:13882777925,E-mail: lztangying@qq.com。

猜你喜欢

邪气肝肾血气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从肝肾论治儿童近视的理论探讨
幸福来自感动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别轻易拔罐刮痧
超声引导下老年肝肾囊肿抽吸固化治疗效果观察
黑珍珠
徒手和心肺复苏机用于心肺复苏对血气分析的影响对比研究
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