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和灸治疗脚气病验案1例
2016-01-31卜凡新张秀云指导老师
卜凡新 张秀云 指导老师:张 彤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 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温和灸治疗脚气病验案1例
卜凡新1张秀云1指导老师:张 彤2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 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脚气病又称“脚中”“脚弱”,今人多称其因为人体中缺乏维生素B1所致[1],其基本病理改变是“多发性神经炎”,症状多以下肢水肿、麻木疼痛为主,严重时侵犯心脏,甚至突然死亡[2]。脚气病的“脚”字,《说文解字》解释为:“脚,胫也”“膝下踝上曰胫”,故脚气病典型病位在小腿部。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三》中亦提出:“脚气之病……或微觉疼痹,或两胫小满,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时冷时热,皆其候也。不即治,转上入腹,便发气上,则杀人”。故而,得脚气病后,若不及时有效地治疗,其病发展迅速,继而危及生命。现将温和灸八风及风市、足三里、阴陵泉、绝骨、太溪治疗脚气病脚气上气候验案1例报道如下。
患者,女,32岁,半年前生产后于空调房内纳凉数日后,逐渐出现双下肢水肿,初由脚趾始发,逐步向上蔓延,肢体酸痛,伴有蚁行感,行走困难,惊悸心烦,腹胀脘闷,脐下冷痞,乏力,眠差,小便淋沥,舌淡红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脉沉弱。中医诊断:脚气病(脚气上气候)。治法:初期下气除满,后期祛风除湿、健脾益气、温阳补肾。治疗措施:初期温和灸八风穴,每次30 min,每日1次。1周后腹胀呕吐、惊悸心烦症状消失。此时停灸八风,改灸风市、足三里、阴陵泉、绝骨、太溪,每次每穴10 min,每日1次。治疗1个月后,脚气病诸症已除。
按:《诸病源候论》将脚气病分为八候:脚气缓弱候、脚气上气候、脚气痹弱候、脚气疼不仁候、脚气痹挛候、脚气心腹胀急候、脚气肿满候、脚气风经五脏惊悸候。脚气上气候,此由风湿毒气,初从脚上,后转入腹,而乘于气,故上气也。本患者病由脚趾始发,逐步向上蔓延,侵入腹中,而见腹胀脘闷,脐下冷痞,惊悸心烦,此当属以上八候中的脚气上气候。若不及时控制,乃至脚气攻心,后果不堪设想。急则治其标,故本病早期以下气除满为主。八风穴,属经外奇穴,又名“八冲穴”,《千金要方》载:“其足十趾去趾奇一分,两足凡八穴……极下气有效”。 《针灸孔穴及其治法便览》亦云:“八冲,奇穴。主治交杯红肿、脚气”。八风,因治脚弱风气之疾得名,可祛风通络、活血消肿。灸之可助阳气“出上窍”“发腠理”,发挥祛邪外出的作用[3],使邪气向下而出。本病所涉及的下气中的气,笔者认为即为邪气之意。另外,八风位于足背侧,第一至五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4]。此处近于下肢末端,与井穴位置相近,有类井穴的功效。其一,可泻经脉有余之阴,促进经脉气血运化,便于引邪气下行。其二,肝脾肾三脏经络所起在足趾,而水肿之症实为体表水液泛滥,水不归经所致,八风位于肝脾肾三经必经之地,足三阴经与足三阳经相交接的位置,虽不治水肿所生之源,但能为体表水液开辟去路。经过灸八风治疗一周后,患者腹胀呕吐、惊悸心烦症状消失,脚气上气之症已除,此时恐气下太过伤正,应停灸八风,改治其本。而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水;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液;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水液代谢。患者病发于产后,肾之阴阳必为虚弱;又因于空调房中纳凉,风寒由脚侵袭困脾;寒主收引,阻滞气机运行,凝结肝气。故改灸风市、阴陵泉、足三里、绝骨、太溪。风市为“治风六穴”之一[5],《玉龙歌》说:“膝腿无力身力难,原因风湿致伤残,尚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悠渐自安”。阴陵泉、足三里为脾经和胃经的合穴,故灸此二穴,可健脾以除侵入体内之风湿邪气,和胃以助脾之运化水液。绝骨可补髓舒筋、疏肝益肾;太溪为肾经原穴,可温阳补肾。五穴相配,即有祛风除湿、健脾益气、温阳补肾之佳效。加之艾灸本身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通络之功效[6],二者结合,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先急治其标,灸八风以下气除满;气下后则治其本,改灸风市、足三里、阴陵泉、绝骨、太溪五穴,使脾运得健,肾阳得补,肝气得疏,故而体内余邪得以清除,正气得以恢复,脚气病诸症得以痊愈。
[1]彭卫.脚气病、性病、天花:汉代疑问疾病的考察[J].浙江学刊,2015,53(2):54-70.
[2]廖育群.关于中国古代的脚气病及其历史的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19(3):206-221.
[3]封太来.浅谈“风以胜湿”[J].陕西中医,1983,4(3):22-23.
[4]曹喜俊,周颖芳,李万瑶.八风穴的临床应用[J].蜜蜂杂志,2007,27(3):29.
[5]李万瑶,王新于,侯雪民.风市穴的应用[J].蜜蜂杂志,2006,26(9):32.
[6]张建斌,王玲玲,吴焕淦,等.艾灸温通温补概念的内涵分析[J].中国针灸,2012,32(11):1000-1003.
20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