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感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影响与检验学研究
2016-01-30亮刘晓华王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辽宁辽阳000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辽阳000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辽阳000
陈 亮刘晓华王 倩(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辽宁 辽阳 000;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 辽阳 000;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 辽阳 000)
EB病毒感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影响与检验学研究
陈 亮1刘晓华2王 倩3
(1 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辽宁 辽阳 111000;2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 辽阳 111000;3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 辽阳 111000)
【摘要】目的 探讨EB病毒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系与临床意义。方法 对100例SLE和80例正常对照组应用PCR检测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EB病毒DNA;用ELISA检测了血清EB病毒壳抗原的IgG(VCA-IgG)抗体。结果 SLE组外周血DNA检出率(3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0%),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SLE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EB病毒VCA-IgG检出率分别为50%和15%,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 SLE与EB病毒感染具有统计学相关性。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Epstein-Barr病毒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病,病因至今未明。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由于某些外界因素(如病毒感染)的作用使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免疫功能失调而致病[1-2]。有学者发现,在SLE患者外周血循环中可检测到Epstein-Barr(EB)病毒的几种抗原系统,并推测EB病毒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某种作用[3-4]。为进一步探讨SLE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我们对100例SLE患者和8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
EB病毒DNA;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血清中EB病毒壳抗原的IgG抗体(VCA-IgG)。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00例SLE均系辽宁省辽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患者,其中男12例,女88例;年龄16~54岁,平均33岁,诊断符合1998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SLE标准,其中活动期58例,非活动期42例。病情活动度判断标准按urowitz等1990年提出的“狼疮活动计算标准”,积分≥2分为病情活动,<2分为病情非活动性。正常对照80例,来自健康献血员,对照组年龄、性别构成比与SLE组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EB病毒DNA测定:取SLE患者及正常人新鲜抗凝血3 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1.077 g/mL,上海试剂二厂)分离单个核细胞,生理盐水洗细胞一次,将细胞悬浮于(TES)中,加10%(SDS)至终浓度为0.5%,加蛋白酶E(5 mg/mL)20 µL,55 ℃水浴30 min,然后用等体积酚和氯仿异戊醇各抽提2次,去蛋白;加2.5倍体积无水乙醇沉淀DNA用75%乙醇洗涤1次,加50~100 µL TE液溶解DNA,测260 nm吸光度A值,定量DNA。EB病毒PCR诊断试剂盒来自美国Cetus公司,含TaqNDA聚合酶,EB病毒引物,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及标准PCR缓冲液。两条引物为(1)GTCATCATCCGGGTCTC;(2)TTCGGGTTGGAACCTCCTTG,扩增产物为269 bp。PCR扩增反应总体积为25 µL,其中5'和3'引物各1 µL,10×缓冲液2.5 µL,dNTP l µL, Taq酶1 U,模板DNA100 ng,加水至25 µL。置于PCR扩增仪中。94 ℃骤变性2 min。循环为94 ℃,30 s;55 ℃,45 s;72 ℃,45 s。共35个循环,最后72 ℃延伸3 min。取10 µL PCR产物作2%琼脂糖电泳,溴乙锭染色。柴外透射仪下观察结果,以PBR322DNA/Hae marker作为分子量标准。PCR扩增仪为美国PE公司9600型。
1.2.2 EB病毒VCA-IgG测定:EB病毒VCA-IgG试剂盒购自天津四方公司,操作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3 讨 论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初次剖宫产二次怀孕的产妇,在第二次分娩时仍会有80%的产妇选择剖宫产,虽然这比阴道分娩相比更为安全,但是对其手术的要求比较高,且手术时机的选择也极为重要,此外,大量临床资料表明,产后出血是瘢痕子宫剖产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而宫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使用缩宫素对再次剖宫产产妇进行治疗,其作用较快,在肌注3 min之后则会起效,因为缩宫素的半衰期较短,极易被肝、肾、胎盘缩宫素酶等相关位置进行清除,其持续时间大约为30 min。然而缩宫素能够有效的减少子宫血流量,并对子宫上段收缩产生相应的刺激同时,缩宫素大剂量使用,也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4]。欣母沛是甲基前列腺素,是天然前列腺素PGF2α的一种派生物,能够刺激产妇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对血管起到压迫作用,能够关闭血窦,最终起到止血的作用,且该药物的维持时间较长[5]。本研究通过对88例产妇运用不同预防方法能够发现,欣母沛联合宫缩素方法能够降低二次剖宫产的产妇在产后的出血率,对于产后出血情况的止血效果明显,此外两组产妇在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经过相应治疗后不良反应消失。
综上所述,欣母沛联合宫缩素对于预防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效果明显,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不同时段的产后出血量,并减少了宫缩素的反复用药过程,避免宫缩素剂量过大对产妇造成不良影响,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周润华,陈世雄,魏金柱,等.欣母沛预防产后出血200例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2,24(8):1603-1604.
[2] 王茜,朱玉莲,吴红梅,等.缩宫素联合欣母沛防治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4,26(5):611-612.
[3] 陈荣芳,曹征然,王娟,等.产后大出血高危因素分析及欣母沛的预防效果[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4,25(4):628-630.
[4] 谭洁,孙杨燕,包理丽,等.欣母沛和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5):143-144.
[5] 魏伟.欣母沛与缩宫素在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9):239-240.
中图分类号:R59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7-00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