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痹症辨证论治的探讨

2016-01-30崔召民

中兽医学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痹症痹证散寒

崔召民

(山东省平度县畜牧局,266700)

痹症辨证论治的探讨

崔召民

(山东省平度县畜牧局,266700)

痹症,是指家畜外受风、寒、湿邪的侵袭,致使经络闭阻不通,气血凝滞,运行不畅而引起的肌肉关节疼痛,重者腰背板硬,行步拘急,以致关节肿大,肢体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它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属现代兽医学风湿性疾病的范畴。在中兽医学遗产中,未见到痹证病名的记载,但是属于此病已有记载。例如《元亨疗马集》七十二症中记载的寒凝胸膊、肾冷拖腰、冷拖杆等皆属于此。下面,就谈一谈对痹症的实践探讨。

1 痹症病因病机的探讨

痹,即闭阻不通之意,因经脉为风、寒、湿、热邪所阻,气血不能通达所致。风、寒、湿三邪是为风寒湿痹症的病因,首先是因家畜营卫先虚,腠理不固,三邪乘虚而侵入,正气受阻,气血运行不畅,阻塞经脉,产生不通则痛,即成为风寒湿痹证。若初因风寒湿邪痹阻于脉络,久则化热,或内有血热,或阴亏阳旺,再复感外邪,痹阻脉络,即成热痹证,故《内经素问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又说:“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阻,故为痹热。”

2 痹症的辨证论治

证要辨,治要论,证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论则无以愈,内伤外感,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先后缓急,轻重标本,八法通用,针刺各别,务宜详察,只有如此,辨证才能明确,论治才能恰当。痹症即由风、寒、湿三气杂感、闭阻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而成,但三邪有偏重偏轻的不同,治以祛除外邪,感邪重者为主要矛盾,证虚扶正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可迎刃而解了。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温经止痛相结合的方法对证治疗,若热痹证则宜加清热之品,若是缠绵日久,营卫俱虚,肝肾亏损,筋夫所养,关节肿大,治宜: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温阳行络祛淤化痰,同时并举,则效果较好。

按病因分风、寒、湿、热痹四类,分述如下:

2.1 风痹

主证:因风性轻扬,行而数变,故患畜表现肢体疼痛,,痛无定处(四肢轮流痛疼),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苔薄腻,脉多浮数。

治则:以祛风通络为主,佐以散寒利湿。

方药:防风汤《宣明论》方防风、当归、茯苓、杏仁、麻黄、葛根、秦艽,黄芩、甘草加减法:天冷者减黄芩,加桂枝、羌活,加大当归的用量,古人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论点。

2.2 寒痹

主证: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故患畜表现:

肌肉关节疼痛,固定不移,遇热则轻,过冷加剧,舌苔白润,脉象弦紧。

治则:以散寒为主,佐以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金匮方》、乌头、麻黄、黄芪、白芍、甘草、加肉桂,细辛更能增强该方之疗效,固阳气足,则阴凝而散。

2.3 湿痹

主证:因湿为阴邪,其性重浊凝滞,故表现肌肤麻木无知觉,肢体关节屈伸不利,且有微肿,舌苔多,白腻,脉濡缓。

治则:以利湿为主,佐以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类证治载》方,薏苡仁、苍术、防风、羌活、独活、当归、川芎、麻黄、桂枝、川乌、甘草、生姜。加白术、山药,使脾旺能胜湿,气足天顽麻之功。

2.4 热痹

主证:肌肤温热,肢体疼痛,得冷则轻,发热口渴,或气促喘粗,或大便干,小便赤短,舌苔黄,脉弦数。

治则:以清热为主,佐以疏风胜湿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伤寒论》方,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桂枝,加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辛苦温燥湿,牛膝活血祛淤。则效果更好。

痹症按发病部位可分为项脊 (颈风湿);寒凝胸膊(前肢风湿),寒伤腰胯(腰及后肢风湿);肾冷拖腰(腰风湿);冷拖杆(后肢风湿);全身痹证(全身风湿)六类,总概可按风寒湿痹证和热痹证两类治疗。

3 病例介绍

3.1 风寒湿痹证例:1985年8月25日,安丘县南流镇南流村郎义全家黑色母骡,八岁,因患全身风寒湿痹证来诊,临证见:四肢开张,立久则痛;运步四肢强拘,腰硬不显灵活,喜卧,卧久四肢疼痛加重,但随运动而减轻;舌苔淡白,体温38.2℃,脉沉细。患骡系由寒湿凝滞,痹阻经脉所致。治宜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味治疗:秦艽 30g、防风30g、细辛 20g、桑寄生30g、独活 24g、当归 40g、川芎 20g、熟地 30g、白芍 45g、桂枝 40g、茯苓 30g、杜仲 24g、牛膝 30g、党参 30g、甘草 30g、麻黄 24g、威灵仙 30g、羌活24g。水煎温服,投3剂后复诊:前肢明显减轻,腰及后肢不显。配合用后温散:高良姜30g、白附子 25g、苍术 30g、白术 30g、吴茱萸 30g、厚朴30g、细辛20g。煎液灌肠两次,腰部背火鞍一次,继服独活寄生汤加减4剂,全身痹痛消失,其病告愈。

痹症见症常为肌肉强硬,肢节不利,运步拘急,其因皆由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于经络筋骨之间所致。独活寄生汤方中以熟地、杜仲、牛膝、寄生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当归、白芍、川芎和营养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党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肉桂、独活、细辛祛寒止痛,“阳气足,则阴凝散”;秦艽、防风祛风邪,行肌表,且能胜湿。上药相配,标本兼顾,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3.2 热痹证例:1964年初秋,潍坊飞机场一役驴,役途遭暴雨患痹症,就诊于我校兽医院。适逢裴耀卿先生在我校,他给以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 30g、桑寄生 30g、秦艽 30g、防风 30g、细辛24g、当归 40g、白芍 45g、桂枝 30g、杜仲 24g、威灵仙 24g、牛膝 30g、五加皮 24g、甘草 20g,水煎温服。投两剂,跛行加重,裴老闻后愕然,急去诊疗。症见:四肢沉重疼痛,步行困难,腰背僵硬,眼结膜和口色均红,脉数,体热,呼出气也热,粪便略干,尿短赤,裴说:“此马患热痹证,治疗用辛温之剂独活寄生汤,犹如火上加油,使病情变重,临症千万要谨慎辨别”,即改用白虎汤加桂枝、苍术(生石膏 200g、知母 60g、桂枝 45g、苍术45g、甘草 40g、山药 60g)。 三剂病愈。

4 体会

痹症虽是由于风寒湿三气杂感家畜所致但与脏腑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多于脾、肝、肾三脏至关重要,脾主运化、主肌肉主四肢。脾是吸收运化水谷精微的器官,脾功能正常,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四肢有力;如果脾功能虚弱,运化失权,则肌肉削瘦,四肢无力,脾虚湿困则四肢沉重赖行;脾喜温而恶湿,如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泛肌腠,则发为痹症;肝藏血,主筋,主载全身的血液的贮藏及调节,又主全身筋腱的屈伸运动,来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运动,而筋靠肝血来营养,若肝血不足,则不能养筋,就可出现肢体屈伸不利,行步拘急等症状;肾主藏精,精生髓,髓充于骨,骨骼的发育与肾的精气盛衰有密切的关系,肾气盛,肾精充盈则骨骼发育正常健壮;肾气衰,精髓不足则骨失濡养,可使腰肢软弱无力,致成后肢跛行的痹证。以上说明脾、肝、肾三脏对痹证的治疗有密切的联系。

对治疗痹症要紧紧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治愈率。新病多实,宜采用以攻邪为主;久病多虚,宜采用扶正为先,必要时扶正与祛邪互相配合,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灵活掌握才能取得疗效。

痹症的病因分类与发病部位分类要互参为用,病因分类是按痹症的致病因素分类法,发病部位分类是指风寒湿邪侵袭了畜体的某一部位,每一部位的痹症都有可能渗透着风寒湿邪的因素,故临床治疗时,要辨证明确,施治恰当。

风、寒、湿三气侵入畜体,不能把三气截然分开看待,因三气都是同时侵入的,决不能理解风寒湿各占1/3,应理解何气偏胜为何痹证,故在治疗时都要统筹兼顾。若是风痹证,以祛风通络为主,佐以散寒利湿;若是寒痹证,以散寒为主,佐以祛风利湿;若是湿痹证,以利湿为主,佐以祛风散寒。

热痹证与风、寒、湿痹证的致病因素截然不同,表现症状亦有异同,临证当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脉、色、症细察而不致误诊,否则,风、寒、湿痹证误作热痹治,好比雪上加霜,热痹证误作风、寒、湿痹疗,尤如火上加油,其后果不堪设想,应引起充分的注意。

S853.33

B

1003-8655(2016)05-0043-02

猜你喜欢

痹症痹证散寒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健脾暖胃、散寒止痛 试试桂花三红茶
Efficacy and Safety of Wuling Powder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Hyperuricemia: A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艾草
手足偏凉 艾叶青蒿泡脚
胃泰灵
体、火针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
中药秦艽治疗风湿痹症的综述
舒筋立安汤内服并外敷治疗痹证1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