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策略
2016-01-29谭欣
谭欣
【摘 要】从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个角度分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背景与意义,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策略。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酒店管理 专业建设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086-0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开展了新一轮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劳动密集型的酒店业,也面临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更新换代,酒店正朝着国际化、高端化、服务型、定制化方向发展,酒店企业对管理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酒店不仅对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为突出。作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形式,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中的运用与实践,对全面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促进酒店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提高酒店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建设背景与意义
(一)符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14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其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教育部发出“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通知和“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从国家政策和政策层面来看,现代学徒制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符合酒店企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用工荒”一直是困扰酒店劳动力市场特别突出的问题。虽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规模和毕业生人数在不断扩大和增加,但是与酒店数量的爆炸式增长相比,高职院校所提供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仍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再加上一些经济和社会的原因,酒店企业员工长期处于高流失率的状况,从而导致酒店“用工荒”。而酒店企业在与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合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较为低廉的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酒店用工缺口的问题,还可以将企业文化进行深植,储备酒店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解决酒店企业用人、育人、留人的问题。
(三)符合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由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酒店企业的用工需求无法直接对接,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不够熟练、工作经验不够丰富、创新能力不强,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善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尚存在一定的距离。而现代学徒制作为从学校到工作最佳的过渡模式,架起了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通道,能够充分发挥酒店企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岗位能力和职业精神相融合、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相融合等“三融合”,使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能更好地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酒店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满足酒店岗位技术升级和劳动力合理有效流动的需求,减少酒店毕业生失业率。同时还可以拓展高职院校的生源,推动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有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现代学徒制下,学生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学徒。其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在校期间,学生学习的内容就是工作的内容,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可以得到持续有效的培养,职业素养和工作经验得以不断提高。通过校企共同制定学生职业规划、共同培养,学生能更好地学到适应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快速成长为酒店企业未来的接班人,更好地实现其个人人生价值。作为酒店准职业人,学生在校期间就享有酒店企业员工应有的权益和保障,获得一定的工作报酬,减轻其学习和生活压力。同时,学生毕业后就可以免除试用期,直接成为酒店企业的正式员工,可以说大大缩短了其酒店企业岗位的适应期和岗位晋升路径。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酒店行业企业的融入度不够。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与酒店企业的合作,无论是工学结合、毕业顶岗实习,还是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都没有办法实现真正的融合,酒店企业参与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工作主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审核、开设校园专题讲座、担任兼职教师、安排学生参观实习就业等方面,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吸引学生对本酒店的关注度、招收长期的稳定的实习生或毕业生以降低酒店经营成本或解决人员短缺的问题,酒店行业协会参与专业建设的工作则更少。酒店行业企业无法深度融入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原因主要是:酒店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出于自身经营压力,比较注重短期效益,不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参与到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全过程。例如,1~2周或1~2个月的短期的课程实习,绝大部分的酒店不愿意接纳,担心影响酒店正常的经营或者干扰酒店经营秩序等。
(二)工学结合的实效性不够。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工学结合的形式可以说多种多样,既有几天在校学习、几天在酒店工作的,如工学交替(4+1)教学模式,也有分学期进行的,如工学交替“1+0.5+1+0.5”或“1+0.5+0.5+1”教学模式、毕业顶岗实习“2+1”等。无论哪一种形式的工学结合,学生“工”的时间不长,且实践的岗位多以单一的、技术含量不高的服务岗位为主。例如,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4+1),学生4天在校学习、1天在酒店工作,酒店提供的实践岗位以人手缺口比较大的餐饮服务岗位为主,且大部分实习生所做的是传菜岗位,只有少部分的实习生能够接触到餐饮值台岗位。又如,大部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毕业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时间为6个月到1年,学生实习的岗位主要集中在单一的餐饮、客房和前厅服务岗位,以餐饮和客房为多,很难实现岗位之间的轮换,能够到管理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的则少之又少。且学生在酒店企业的工作过程中,大多数酒店把学生当成临时性工作人员看待,在学生实习指导、职业规划、管理等方面不够用心,导致工学结合的总体质量不高、实效性不够。
(三)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不足。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服务社会方面主要以提供学生劳力为主,兼以为酒店开展礼仪培训、领导主管培训能力培训等,为酒店在技术、经营和管理等方面所提供的服务则比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总体专业水平不高,教师来源广泛,很多专业教师都是从其他非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专业转入,对酒店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缺乏整体的、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二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再到学校工作,实际工作经验不足,特别突出表现在酒店专业技术不强,经营管理经验缺乏,很难满足新常态下和信息化时代酒店经营管理的需求,也就无法为酒店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策略
(一)遴选与学校培养目标一致、有共同诉求的优质酒店企业,搭建双主体育人平台。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在于合作酒店的选择。由于酒店多酒店毕业生少,供少于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成为了买方市场,酒店纷纷主动到学校进行宣讲,希望通过宣讲吸引更多的学生到其酒店实习或就业。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对酒店的选择就具有非常大的选择空间。因此,在选择和寻找合作酒店的时候,就需要把握几个关键点:一是选择国际品牌连锁酒店,因为国际品牌连锁酒店管理理念先进、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职业发展空间;二是选择对人才储备有前膽性的酒店企业;三是选择熟悉职业教育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酒店企业,并愿意与学校共同培养职业人的酒店企业。通过遴选与学校培养目标一致、有共同诉求的优质酒店企业,搭建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平台,为开展现代学徒制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合作能否成功,还取决于校方是否能够满足合作酒店获得优秀技能人才这个核心利益。成功的合作必定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
(二)校企共同制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关键在于“工”与“学”的分配。在以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学校为保证方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多从自身的角度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真正考虑到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半年到一年,再加上学生到企业还要接受入职培训,学生真正得到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比较少,从而导致学生的工作经验缺乏、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等问题,而酒店企业因为实习生的频繁进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秩序和工作质量,因此对实习生的管理和要求不够严格,造成实习生缺乏归属感,进而流失等恶性循环的现象。因此,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充分考虑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的诉求,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合理安排“工”与“学”。考虑到行业工作的特点(下半年普遍是酒店的旺季)和实施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建议学徒制实训安排在下半年,准员工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即一、二、四学期在校学习,三、五、六学期在企业工作,“工”与“学”各占50%。
(三)校企共同构建与酒店岗位群工作过程相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及行为规范,熟练掌握现代酒店服务技能,具备酒店经营管理、主题策划能力的高素质、强技能、善管理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双方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确定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共同构建与酒店岗位群工作过程相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交替式实践教学体系,共同商定既能满足酒店企业人才培养需要,又能兼顾“双证书”要求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共同开发符合酒店企业岗位工作流程的教材,共同开展以工作岗位培养为主的“做中学”、“做中教”、“师傅带徒弟”等教育教学方式,共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技术技能、管理能力以及实践经验的提高。
(四)校企共同参与教学动态组织和管理。与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学校为主的教学组织管理形式相比,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组织与管理相对复杂一些,涉及学校和企业两个教学场所,需要校企双方加强沟通,做好协调管理和过程控制,特别是工与学的对接、学生与师傅的对接、学校考核制度与企业考评制度的对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对接等;需要建立教学动态组织和管理机制,如校企定期沟通制、学生动态评价制度、开放式教学管理制度等,使校企双方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掌握校内教师与企业师傅的教学进度,及时处理一些突发状况,做好全过程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控制。
(五)校企共同实行符合行业企业工作岗位标准的“四主体”多元化考核评价制度。为确保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公平性,需构建符合行业企业工作岗位标准的“四主体”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其中,行业企业工作岗位标准,主要根据酒店前厅、客房、餐饮、营销等四大岗位群的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来制定。通过构建行业企业工作岗位标准和将行业企业工作岗位标准列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职业规范和职业敏感度,促进学生学习致用。“四主体”指的是酒店企业师傅(兼职教师)、学校教师、顾客、学生四个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与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社会能力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企业评价为主。通过构建和实施“四主体”多元化考核评价制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时调整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不断积累岗位工作经验,为成为行业技术能手和“就好业”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企业师傅的主观能动性,便于校企双方了解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和帮助企业“选对人”。
(六)校企共同打造高素质、高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高素质、高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确保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校企共同育人目标的关键。为打造高素质、高技能“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双导师管理制度,共同开展对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等管理,并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和待遇,发挥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其次,根据校企双方特点选拔高素质、高技能专兼职教师。学校应选择具有高度责任心的酒店管理专业骨干教师担任课程教学和学生导师,完成校内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指导学生实践。企业应选择优秀的酒店各部门领班、主管担任学生师傅,指导学生完成在企业的学习与实践。再次,通过挂职锻炼和主题培训,提高校内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培训能力和执教能力。最后,在校企之间开展师资互聘互用、共同开展酒店活动策划和项目研究与管理等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启富.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困境与实践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3)
[2]李传伟,董先,姜义.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之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9)
[3]欧阳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和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4]赵鹏飞,陈秀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
[5]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资助项目(桂教人【2013】9号)
【作者简介】谭 欣(1973- ),女,广西贵港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贸易与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硕士。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