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教授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证)经验探微*
2016-01-29指导谢晶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50040
李 亮 指导 谢晶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50040)
谢晶日教授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证)经验探微*
李亮1指导谢晶日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溃疡性结肠炎目前在临床上脾虚湿热证活动期较为多见。谢晶日教授运用中医理论诊疗本病,疗效显著。谢师认为其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胃虚弱为本,湿热内蕴为标,日久气血不畅,因邪实加重脾虚。在治疗上,谢师强调“清热化湿,疏利同用”以消除致病之因,“益气健脾,贯穿始终”以扶助后天之本,同时兼有“慎用收涩,调气和血”“内外同治,重视调护”等治疗特点。
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热证辨证论治名医经验
谢晶日教授系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国家级名医指导教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带头人,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脾胃病科主任。谢师从医执教40余载,医术精湛,治学严谨,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了独到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方法,尤其是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呈连续弥漫性分布,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1-2]。本病发作机制复杂,具有病程较长、复发率高、难于治愈及并发症多等临床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UC在全球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对于本病的治疗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主要是应用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药物,必要时采取手术治疗,其副作用较大,难以保证患者的依从性。此外,部分患者还需长期维持治疗,这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单纯应用西药并不能降低本病的复发率,而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可以使病情趋于稳定并逐渐缓解,减少复发[3-4]。谢师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活动期UC,正确认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传变过程,确保了远期疗效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时重视整体调护,改变机体内环境,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了西药的毒副作用,降低了本病的复发几率,临床疗效卓著。笔者今有幸随师侍诊,聆听教诲,收获颇丰,现将谢师治疗本病的经验分析、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审证求因,明悉病机
古代医籍中并没有UC的病名,因其典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故可将其归属为“泄泻、痢疾、肠风、脏毒、便血”等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病因主要有外感、饮食、情志、体虚四个方面,气滞、血瘀、湿热、食积、痰浊等为常见病理因素,饮食不节为主要诱因,脾虚不运是发病基础,湿热蕴结,气滞络瘀为基本病机。临床常可分为大肠湿热、脾虚湿蕴、寒热错杂、肝郁脾虚、脾肾阳虚、阴血亏虚等证型[5]。
谢师指出UC之所以难于根治,在于其病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虚实并存,正确认识其病因病机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6]。谢师认为活动期UC以脾虚湿热证最为多见,且具有缠绵不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其多由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所致,病位在大肠,与脾胃密切相关,病机关键为脾虚湿热内蕴,气血运行不畅,日久气血壅滞,损伤肠腑脂膜。湿热内蕴,脾胃虚弱所致的免疫功能失调是本病主要的发病机理,脾胃升清降浊,运化精微,诚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热壅滞,必伤及肠腑,致腑气不通,气血郁滞,邪气搏结,损伤血络,形成脓疡,故化脓血而见下利赤白[7]。
1.1外感实邪谢师认为,夏秋之季,炎暑火行,易感湿热,湿热相合,克于脾胃,留滞大肠,致脾胃运化不健,大肠传导失司,湿热熏蒸肠道,与气血搏结,损伤血络,久而肉腐血败而发病。湿热内蕴,伤及脾胃,日久而成脾虚湿热之证。
1.2饮食不节谢师认为,平素饮食不节,肆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无度,或食馊腐之物,易于酿生湿热;嗜食生冷,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易致脾失健运,湿热、食积之邪内蕴,阻滞肠中气机,气滞血瘀,与肠中浊邪相搏,日久成脓成血,发为本病。
1.3脾胃虚弱谢师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药食所伤,或久病不愈,反复发作,或劳倦太过,皆可耗伤脾胃,致脾胃运化无权,不能正常受纳水谷运化精微,则水谷夹杂,清浊不分,下迫大肠,郁而化热,故见湿热内生,气血壅滞肠腑,发为本病。
2 辨证论治,彰显特色
本病病机复杂,症状多样,故谢师指出,在辨证时应首辨虚实寒热,再辨病程长短,最后辨邪正盛衰。根据活动期邪实的特点,分清矛盾主次变化,提出“急则清热化湿以治标,同时不忘健脾扶正以固本”的基本治疗原则,形成了清热化湿、疏利同用,益气健脾、贯穿始终,慎用收涩、调气和血,内外同治、重视调护的治疗特点,体现了中医急则治标,整体调护,标本兼顾,治病求本的治疗特色。
2.1清热化湿,疏利同用谢师认为本病乃湿热搏结,内蕴肠腑,阻滞肠中气机,致肠中气血不通而成,可见湿热是本病的主要致病之因。故谢师在治疗本病的过程中强调清热化湿,以消除致病之因[8-9]。谢师认为湿热之邪,当以寒凉之品清其热,苦燥之品化其湿,并少佐辛散之品,以助疏通肠中蕴结之湿热。同时宜兼施通利之法,通因通用,荡涤肠中湿热瘀积之邪,湿化热清,瘀血得除,气机调畅,则泻痢自止。
2.2益气健脾,贯穿始终《医宗必读》有云“泻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仓廪得职,水谷善分,虚而不培,湿淫转甚”。脾居中焦,古人形容其为中央土以灌四滂,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失健运,水液输布失常,则易产生内湿,积湿生热,湿自热生,湿热久蕴,亦可伤及脾胃,加重脾虚。谢师认为脾失健运乃本病病机之本,活动期及反复发作期以湿热为主兼见脾虚,且脾虚与湿热又可相互影响,脾虚可生湿化热,湿热亦可伤脾使脾虚更甚,可见脾胃虚弱为活动期UC致病之本并贯穿本病始终。故谢师认为益气健脾为治疗本病的根本大法,一者,健脾可防湿热日久伤及脾胃,奏未病先防之功;再者,健脾可增强脾胃运化水液的功能,以助脾胃淡渗利湿以驱邪治标;三者,健脾可补益后天之本,尚有扶正固本之效。此外,中药药理研究证明,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中药可以有效调节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肠上皮细胞再生及修复,并有一定的抗炎作用[10]。
2.3慎用收涩,调气和血腹痛腹泻、下痢赤白脓血是活动期UC的典型表现,谢师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提倡固涩以止泻,但谢师同时指出收涩药的使用要恰如其分,切记收涩过早,以免闭门留寇,酿成正虚邪恋之势,使疾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谢师指出气壅血滞与本病的发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治疗上,谢师主张调气与行血并用,调畅气机以除其里急后重,活血化瘀以止其便脓便血,便血多则重用活血化瘀药,便脓多则重用行气理气药,同时兼顾止血,以防止患者大量便血而致亡血失精。
2.4内外同治,重视调护谢师认为中药保留灌肠是治疗活动期UC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是中医特色外治法的重要体现[11-12]。口服中药汤剂功可清热化湿,健脾益气,从整体出发,改变机体脾虚湿热的内部环境,改善患者症状,减少疾病复发;灌肠疗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在保护肠道溃疡面的同时有效地保证了药物的作用浓度,促进局部吸收,既可止血生肌,又可防止苦寒药物伐伤胃气,能够有效改善便血症状,尤其适用于活动期患者。二法相合,标本兼顾,相得益彰,内外同治,疗效倍增。
饮食不节与情志失调是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故谢师指出,活动期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勿过食生冷及变质食物,又要节制饮食,不宜过度进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尽量进食易于消化的食物,并保证盐、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此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情绪变化亦可对本病产生影响[13-14]。中医学认为此为情志失调,肝郁克脾所致,因此谢师尤其重视心理疏导,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适当锻炼,并常于方中加入疏肝解郁之品[15]。
3 遣方用药,妙在加减
谢师以清热化湿而祛邪治标,健脾益气而扶正固本为治疗脾虚湿热型活动期UC的基本方法,同时配以涩肠止泻、活血化瘀、调畅气机、养血生肌等法,补泻兼施,气血共调,通涩相合,标本同治,自拟肠愈宁加减。肠愈宁以“白头翁汤”“香连丸”“痛泻要方”等名方化裁而成,以白头翁、马齿苋为君药清热解毒止痢;臣以黄连、黄芩、黄柏清热燥湿以除肠中湿热;白术、黄芪健脾益气;薏苡仁、茯苓健脾利湿;并佐三七、血竭、牡丹皮活血化瘀,养血生肌;木香、陈皮行气导滞,全方共奏清肠化湿、健脾益气、调气行血之功。腹痛较甚者,加延胡索;便血较多者,加仙鹤草、地榆炭;便脓较多者,加红藤、败酱草、秦皮;里急后重者,加枳壳、槟郎;久泻不止者加诃子、肉豆蔻、赤石脂。
灌肠方以白头翁、马齿苋清热止痢;黄芩、黄连、黄柏、苦参清热燥湿;赤石脂、石榴皮收涩止痢;败酱草、红藤活血消肿,白及凉血止血,收敛生肌。
4 验案举隅
高某,男性,25岁,2015年9月23日初诊。主诉:腹痛伴脓血便1年余,加重1周。患者于2014年8月到黑龙江省医院行电子肠镜检查,肠镜提示:UC,经口服美沙拉嗪治疗后缓解,近1年来反复发作并于1周前加重,慕谢师之名前来就诊。患者就诊时腹痛腹泻伴脓血便每日5~6次,便后痛减,同时伴有疲乏无力,肛门灼痛,失眠,纳差等症,每于饮食不节后腹痛、脓血便加重,舌质淡,苔黄腻,脉滑数。谢师经四诊合参,辨证诊断为脾虚湿热证泄泻,治以清热化湿、益气健脾,方予肠愈宁加减:白头翁25 g,马齿苋25 g,黄芪15 g,黄连20 g,黄柏20 g,茯苓20 g,薏苡仁20 g,木香10 g,黄芩15 g,秦皮15 g,牡丹皮15 g。上方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灌肠方:白头翁35 g,马齿苋30 g,黄芩25 g,黄连25 g,黄柏25 g,苦参20 g,败酱草20 g。水煎150 mL,每日2次保留灌肠。2015年9月30日二诊:腹痛减轻,疲乏无力感缓解,便血消失,大便次数减少为每日3次,质略溏,舌淡胖,少许黄腻苔,脉滑。予上方去牡丹皮、黄芪,加炒白术20 g,山药20 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灌肠方去败酱草,加赤石脂25 g。2015年10月10日三诊:患者偶有腹痛,大便基本成形,每日1~2次,无脓血,无肛门灼痛,疲乏感消失,纳佳,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缓。将原方调整为:炒白术20 g,山药20 g,茯苓15 g,薏苡仁15 g,党参15 g,陈皮15 g,砂仁10 g。15剂水煎服,以巩固治疗,停止中药保留灌肠。后遵原方随证加减,服药2个月后诸症皆除,随访至今,未曾复发。
按:此例患者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湿热日久气机受阻,血行不畅,气血凝滞于肠腑而致发病。湿热日久兼可伤及脾胃,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受纳,加重本病。谢师认为,活动期UC(脾虚湿热证)以邪实为主,治疗上应注重清热化湿,兼以扶正健脾。本案中患者肛门灼痛,舌苔黄腻,脉滑数,此乃湿热内蕴之征,故以白头翁、马齿苋清热凉血止痢;又以黄芩、黄连、黄柏、秦皮清热燥湿,消除致病之因;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清化湿热的同时又有助于脾胃健运,恢复脾胃升清降浊之功,脾胃得健又可兼助化湿;木香行肠腑之气,以减轻里急后重;牡丹皮兼有活血之效,可使瘀血畅行以止其脓血便。服药后证见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缓,此乃脾虚之象,以炒白术、山药、党参益气健脾,脾气健旺,健运有常,湿热得清,则气血调畅,诸症自平,每获良效。
[1]吴慧华,吴子刚,王爱英.溃疡性结肠炎中miRNA的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5,35(3):174.
[2]夏秋月,吴万春.白细胞分离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5,35(2):75.
[3]岳宏,王天芳,陈剑明,等.溃疡性结肠炎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5):306.
[4]王新月,王建云.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的关键问题与优势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2):263.
[5]张声生.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92.
[6]刘朝霞.谢晶日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初探[J].中医药学报,2010,38(3):65.
[7]孙芳,梁国英.谢晶日教授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中医药信息,2014,31(2):47-49.
[8]马丽,王海强,王静滨.谢晶日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四川中医,2015,33(8):15-16.
[9]张扬.谢晶日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中医药学报,2012,40(5):115.
[10]李茹柳.白术黄芪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及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11]谢晶日,徐婷,李贺薇.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治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4,31(4):192.
[12]孙涛,张扬.谢晶日教授中药内服与灌肠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中医药学报,2012,40(6):84-85.
[13]张云云,王志荣.心理因素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及机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19):1823-1827.
[14]张春红.谢晶日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8):2296-2297.
[15]王宏宇,刘朝霞.谢晶日教授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举隅[J].中医药信息,2012,29(4):93-94.
R249.8文献标志码:A
1004-745X(2016)06-1028-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6.06.02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江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No.LPGZS2012-14)
△(电子邮箱:sunshinezw617@163.com)
(201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