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医急症角度浅谈中医药隐性知识传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6-01-29范铁兵朱晓博顾东黎杨志旭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0009

中国中医急症 2016年6期
关键词:接受者急症传授

范铁兵 朱晓博 顾东黎 杨志旭(.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0009)



从中医急症角度浅谈中医药隐性知识传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范铁兵1朱晓博1顾东黎1杨志旭2△
(1.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中医学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充分借鉴了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知识,具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并存的显著特点。显性知识易于掌握和学习,隐性知识“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中医隐性知识的传承是继承与创新中医药理论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中医急症角度分析中医药隐性知识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切实提高中医药隐性知识传承的实效性,推动理论创新与人才培养。

中医急症中医药隐性知识传承问题对策

【Abstract】Tradition Chinese medicine is under the influence and guidance of ancient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s thought,fully drawing on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the five elements,the eight trigrams,etc.,with the explicit knowledge and tacit knowledge coexisting.Explicit knowledge is easy to grasp and learn,while tacit knowledge" can only be sensed,but not be explained in words".Thus,the transmission of tacit knowled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The problem and solution strategy of transmission of tacit knowled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acit knowledge transmission,and promot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 emergency;Chinese medicine;Tacit knowledge;Transmission;Problem;Strategy

中医急症是中医学重要的临床学科,长期临床诊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学科特性[1]。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中医学尤其是中医急症受到了巨大冲击,传统中医急救治疗手段面临失传的困境。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对中医急症的重视程度与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尚未形成具有划时代意义、显著推动中医急症学科发展的理论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中医急症领域的传承,尤其是对隐性知识的传承,切实加强中医急症学科建设与发展,同时对中医药其他学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1 中医急症隐性知识的概念与特征

隐性知识由英国迈克尔·波兰尼于20世纪中期首次提出,是指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2]。《旧唐书·许胤宗传》云“医者,意也”,表明中医学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显著特性。刘秀峰等[3]认为中医学大部分知识属于隐性知识。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是中医急症工作者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而形成的、自身特有的、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进行阐述和记录的中医急症领域的理论与经验。

中医急症隐性知识作为隐性知识,具有一般隐性知识的常见特征,同时具有与其他隐性知识不同的特征:神秘性、依附性、个体性、无意识性。中医急症隐性知识具有较强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在阐述医学相关理论时,借鉴“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及“阴阳、五行、八卦”的道家思想,采取“取类比象”、“取象取意”、“卦象阐医”的思维方式,这些相关理论难以采取客观的方式进行论证与阐述,甚至被少数人称为“伪科学”,这体现了神秘性特征[4]。对中医急症隐性知识的了解与传承,需要传授者与接受者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较强的领悟能力,否则难以真正的领会与传承相关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背景和环境下进行,否则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这是依附性特征的具体体现[5]。中医急症在救治患者时,针对不同的个体或同一个体的不同阶段,采取具有不同的理法方药,这体现了个体性特征。中医急症工作者在临床中所采取的有效治疗手段,其自身往往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应用了临床工作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未意识到其中所具备的理论价值,这体现了无意识性特征[6]。

2 中医急症隐性知识传承存在的问题

2.1传授者意愿不强中医急症隐性知识的形成,需要经历漫长的临床经验摸索与积累过程,其具备的价值体现在传授者身上,能够增加收入,提高声誉及在学术界的威望与地位。目前现有的知识传授方式,使传授者不愿意将自己苦心积累的知识传授给他人,担心可能会出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局面,影响自身的利益。因此,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往往不愿意主动传授自身的知识,或限制自身所积累的临床经验进行广泛传播[7-8]。

2.2接受者领悟能力不高中医主流教育模式为院校教育,其存在固有的弊端,强调中医相关理论及现代医学理论的学习,使中医药理论不牢,同时院校教育中缺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使其缺乏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论背景,造成对中医急症隐性知识领悟能力不高,或难以触及。此外,部分接受者虽然具备完善的理论基础、辨证思维等相关知识,初步形成了自身的思维体系,但不愿意打破现状,进而影响其接受中医急症隐性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传授者与接受者缺乏沟通与信任沟通与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思想和信息交换的过程,信任能够保证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性,二者共同构成隐形知识传承与转化的重要保障。中医急症医务人员工作繁重,时间紧张,彼此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进而导致彼此信任度不足,严重阻碍中医急症隐形知识的发掘与传承。有效的交流沟通,彼此的充分信任,可以消除误会、隔阂及陌生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融洽相互关系,有利于深入发掘和传承中医急症隐形知识。

2.4现有政策及经费制约中医急症隐形知识的传承过程,需要传授者与接受者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大量的经费,但对于个体而言,时间、精力、经费等均属于沉重的负担,严重制约着中医急症工作者对隐形知识的传授与接受[9]。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医急症等学科知识传承的相关政策,提供了相应经费支持,但在政策落地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经费支持额度尚不能满足隐性知识传承需求,这使得传授者和接受者难以突破机制体制和工作岗位束缚,无法充分的发挥各自主观能动性,制约了中医急症隐性知识的传承。

3 加强中医急症隐性知识传承的策略

3.1提高传授者意愿积极建立健全与中医急症隐性知识运用与创造相匹配的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措施,通过对传授中医急症隐性知识者的物质补贴、荣誉称号的授予、学术地位的确立等多种措施,保障传授者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突显,同时给予课题申报、岗位聘用、职称评审等方面的相关待遇,提高传授者的事业成就感,同时将隐性知识传承的效果,纳入到绩效考核等评价标准中,激发中医急症专家传授隐性知识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其传授隐性知识的意愿[10-11]。

3.2增强领悟能力中医急症隐性知识是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由历代中医工作者积累形成的医学理论与经验。因此,中医急症工作者要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培养,学习古代哲学与唯物辩证法、古典文学著作、《易经》及《道德经》等,切实提升传统文化功底,建立象形思维,培养中医思维模式[12]。此外,要深入研读中医经典著作,尤其是与急症相关的著作,如《肘后备急方》等,奠定经典理论知识,学习中医思维方法,切实提高领悟中医急症隐性知识的能力。

3.3营造有利环境基于有效沟通和信任的基础,建立中医急症隐性知识传授者与接受者的整体网络关系,即师徒关系,形成二者的默契配合与心领神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传授者乐于将自身特有的理论知识、积累的丰富经验传授给接受者[13]。将中医急症隐性知识传承提升到关系中医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加强组织管理,积极开展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及知识竞赛等学习活动,创新中医急症传承人才的培养模式,可实行院校教育、师承教育、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模式[14],即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跟师实践,参与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学术会议等活动,积极营造学习中医急症隐性知识的组织环境。

3.4完善相关政策各级政府应加大中医急症隐性知识传承的政策与经费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中医急症隐性知识传承的制度化建设,形成中医急症优势病种保护目录,加强中医急症知识产权保护,完善中医急症隐性知识传承的激励性措施,制定中医急症隐性知识传承法律法规,创新新型传承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中医急症隐性知识传承的新常态[15]。

4 结 语

隐性知识在个人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亦是中医急症学及整个中医学的主体知识。通过对中医急症隐性知识的传承,可真正掌握中医急症理论的精髓,进而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理论知识,指导自身临床急救活动,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完善相应理论,有助于实现理论创新,推动中医急症学的发展[16]。隐性知识普遍存在于各学科中,通过对中医急症隐性知识传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可以为整个中医学及其各二级学科的学术传承提供有益借鉴。此外,中医急症隐性知识传承的方式与方法,有助于探索适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中医急症及中医学相关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1]廖育群.医者意也:认识中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2.

[2]赵宁.中医隐性知识传承影响因素及其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3]刘秀峰,王健.作为隐性知识的中医及策略[J].亚太传统医药,2007,3(4):16-20.

[4]刘秀峰.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隐性知识及其策略[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5]范宇鹏,毛炜,吕玉波,等.从隐性知识管理角度探讨名医工作室在中医传承工作中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3):193-195.

[6]汤莉娜,申俊龙,赵宁.有效提高中医隐性知识传承的策略研究[J].中医杂志,2014,55(6):451-454.

[7]李长玲.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其对策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28(2):129-131.

[8]游诗咏.基于隐性知识转化的中医医院知识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医院,2014,14(3):6-8.

[9]康小梅,张华敏,尚文玲,等.基于文献的中医隐性知识转移机制研究进展的分析与探讨[J].世界中医药,2015,10 (7):1096-1099.

[10]沈爱琴.中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11]李婷,杨坚,申俊龙.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中医知识创新促进机制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2):79-81.

[12]张靖,刘钊,白俊杰,等.中医学隐性知识特征及中医思维培养策略[J].长春中医药大学,2013,29(3):559-561.

[13]潘小毅,黄明安.中医传承中隐性知识转移的网络研究范式[J].南京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版,2014,15(3):191-196.

[14]刘洪.基于隐性知识的中医知识保护探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版,2013,14(4):180-182.

[15]汤少梁,沈爱琴.从隐性知识管理角度解读当代中医传承困境[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2):75-77.

[16]赵宇明,王庆国.浅析隐性知识理论在中医学术传承中的重要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2):80-84.

Problem and Strategy of Inheritance of Tacit Knowledge in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Aspect of Chinese Medicine Emergency

FAN Tiebing,ZHU Xiaobo,GU Dongli,et 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R278文献标志码:A

1004-745X(2016)06-1023-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6.06.02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建设项目(ZYGL-2014-RJB-001)

△(电子邮箱:yangzhixu@sohu.com)

(2016-01-18)

猜你喜欢

接受者急症传授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传授技艺
甚者独行理论在急症救治中的应用探析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如何认识一件艺术作品
老年人不良修复体引发口腔急症临床分析与治疗
游戏、电影和接受者:跨媒介时代融合的新方式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
明星传授“颜控女”选车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