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逐瘀化痰法治疗中风后偏身汗出22例

2016-01-29张晓瑜通讯作者郭昊睿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4期
关键词:浮小麦中医学院郁金

张晓瑜 通讯作者:郭昊睿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郑州450000)



逐瘀化痰法治疗中风后偏身汗出22例

张晓瑜通讯作者:郭昊睿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郑州450000)

中风后偏身汗出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较为多见,患者多于患侧汗出,有自汗者,有盗汗者,还有两者兼有者[1],常反复发作,较难治愈,时刻影响中风患者的预后。我科在治疗该病时,结合中风之痰瘀致病理论,采用逐瘀化痰法治疗22例中风后偏身汗出患者,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我科从2013年11月—2014年8月共收治22例中风后偏身汗出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均在49岁以上,均无手术、外伤史,且肝肾及心肌功能正常,均为中风后患侧偏身汗出较多,有时可浸湿衣物,活动后症状加重,既往无偏身汗出史,为中风后发病。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以逐瘀化痰类药物化裁而成,方药如下:桃仁15 g,当归20 g,川芎20 g,丹参20 g,石菖蒲20 g,远志15 g,麻黄根15 g,浮小麦15 g,白芍9 g,郁金10 g,甘草10 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10剂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

1个疗程后汗出症状消失的为17例,症状缓解的为3例,无效为2例,总有效率为90.91%。

讨论

西医学认为汗出异常多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又多源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异常[2]。《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是说汗是由阳气蒸化人体津液所化,津液从玄府达于体表形成[3],即汗由津液所化。然中风后偏身汗出是在中风病的基础上发生的,是“中风”与“汗证”的合病,是在中风基础之上发病,比一般汗证严重,病机除正气不足,脉络亏虚外[4],多挟痰、虚、瘀等。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痰浊和瘀血有着致病因素的意义,作为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在中风后偏身汗出过程中有着关键的作用,影响贯穿始终。中风病位在心脑,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所致,而该病则为气血、阴阳失调之体现,《中医临证备要》云:“偏左或偏右半身汗出,多因气血不周。”故与脾肾密切相关,可涉及心、肝、脑等,在病机方面,痰瘀被普遍认为是主要的病机。

中药治疗该病时效果颇佳,对于中风后偏身汗出采用逐瘀化痰法,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逐瘀化痰,则新血自生、气机条达、脏腑功能协调,汗出自止,桃仁、当归、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可通过降血脂、抗氧化损伤、调节内皮活性物质分泌、平衡凝血与抗凝系统活性物质、抗细胞凋亡等方面,达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5]。石菖蒲有降低全血黏度,明显抑制红细胞的聚集和提高红细胞的变形能力[6]。郁金有降血脂、改善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自由基的作用[7]。浮小麦、麻黄根均有敛汗之功,浮小麦性味在《本草蒙筌》云:“敛虚汗。”诸药并用以活血、行气、化痰、止自汗。

中风后偏身汗出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不当的治疗及预防措施会影响病情预后,我科采用逐瘀化痰法治疗,疗效显著,而临床上应观察更多病例,以总结完善疗效,以期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曲红.周蔓蔓.中风后遗症之汗证亦可从痰瘀论治[J].天津中医药,2009,26(3):213-214.

[2]胡晓晴,康红千.针刺配合中药治疗中风后偏身汗出1例[J].四川中医,2013,31(1):126-127.

[3]崔娜娟,王洪琦.汗的来源及其机理探析[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6(3):8-9.

[4]王媞.桂枝汤加减治中风半身汗出38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4,6(5):45.

[5]李伟,王德忠,朱宗涛,等.活血化瘀类中药对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7):2554-2557.

[6]吴启端,吴清和.石菖蒲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17(6):477-480.

[7]李敏,唐远,付福友,等.郁金的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现代化,2004,6(2):35-39.

(收稿日期2015-06-23)

猜你喜欢

浮小麦中医学院郁金
自汗、盗汗试试浮小麦汤
La flor de madreselva y el trigo trechel
多基原郁金的性状、显微及气味差异性研究
“一指禅”爸爸
郁金的品种规格与鉴别
大枣煮浮小麦益气止虚汗
不同方法提取郁金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大枣煮浮小麦益气止虚汗
一名老委员的五年提案和一批中医学院的更名历程——访全国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科技成果推广中心主任司富春教授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