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治疗糖尿病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2016-01-29王伟臣罗亚男通讯作者岳仁宋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胃肠道病程

王伟臣 罗亚男 通讯作者:岳仁宋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针刺治疗糖尿病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王伟臣1罗亚男1通讯作者:岳仁宋2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胃肠病变特别是便秘成为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在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即有合并胃肠道功能紊乱的趋势,而2型糖尿病患者则随着病程的延长,胃肠道症状的发生亦会增高。糖尿病性胃肠病发病率为30%~76%,其中6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排便困难[1]。笔者采用中医学针刺的方法,治疗糖尿病性便秘30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观察效果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治疗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1~62岁,平均52.34岁;糖尿病病程2~23年,平均10.42年;便秘病程0.5~12年,平均4.24年。对照组30例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40~60岁,平均51.67岁;糖尿病病程3~21年,平均11.62年;便秘病程1~13年,平均4.4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程及便秘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病例选择及诊断标准:所选择病例均符合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便秘诊断标准:①排便间隔时间延长,超过72 h,且排便困难;②大便排出困难,1次排便在20 min以上;③平时需要服用泻药或其他方法协助排便者;④大便不能一次排尽,或者堵塞感,或便意不尽感;⑤以上症状出现任意1个或以上。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严格饮食及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降糖药物严格控制血糖。

治疗组:晚上服用莫沙必利片5 mg,服用10 d并加以针刺治疗。取穴:第1组穴位:天枢、大横、中脘、腹结、气海、关元、足三里、上巨虚、太冲、支沟。第2组穴位:大肠俞、肾俞、脾俞、胃俞、百会。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晚上服用莫沙必利片5 mg,服用10 d。

治疗结果

根据患者每日排便日记,记录治疗后首次排便时间、每次排便时间、每周排便次数、粪便性状,伴随症状如腹胀、肛门坠胀、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的改善情况。

治疗组30例患者临床痊愈3例,好转12例,有效14例,无效1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临床痊愈1例,好转5例,有效9例,无效15例。

结论

糖尿病性胃肠病变特别是便秘成为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所致的胃肠运动功能紊乱,常影响口服降糖药物和其他药物的疗效,以及食物的吸收,进而影响糖尿病的控制,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糖尿病性胃肠病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主要是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所致,同时与胃肠道激素分泌异常、小肠细菌生长失衡等有关[2,3]。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属于“消渴病”,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肾。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针刺作为中国传统针灸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通过针刺相应穴位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胃肠功能,培本固元。具有作用直接,毒副作用小,方便适用,价格低廉的特点,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SHAKIL A,Church RJ,RAO SS.Gastrointestinal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J].Am FAM Physician,2008,77(12):1697-1702.

[2]赫广玉,刘玉佳,谢晓娜等.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胃轻瘫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进展 [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987-2989.

[3]孔维,孙侃,朱曙光,等.糖尿病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的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8):1183-1184.

(收稿日期2015-07-13)

猜你喜欢

中医药大学胃肠道病程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湖北中医药大学
高频超声评价糖尿病膝关节病变与病程的关系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