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扶阳法在内伤湿热病证的应用

2016-01-29胡小勤刘艳婷

中医药通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脾阳扶阳内伤

● 胡小勤 周 蓓 周 磊 刘艳婷 吴 培

论扶阳法在内伤湿热病证的应用

● 胡小勤*周 蓓 周 磊 刘艳婷 吴 培

内伤湿热作为临床缠绵难愈之证,如果采取单纯的清热利湿治疗,疗效往往不显著。运用扶阳法治疗内伤湿热病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脾失健是内伤湿热最根本的病机;阳虚体质内伤湿热易从寒化伤阳;扶阳有助于预防和纠正苦寒药易伤阳气的弊端;扶阳有助于利湿,从而有利于湿热的分消。应用扶阳法治疗内伤湿热病证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分清内伤湿热兼有脾阳虚还是脾肾阳虚;根据湿热邪气的主次轻重不同,施以不同的扶阳治法;扶阳不忘补阴。在方药的选择上,须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脏腑的阳气亏虚或阴阳失调的表现,选用不同的扶阳方药进行治疗。

扶阳法 内伤湿热 理论探讨

内伤湿热,也称为内生湿热,是同外感湿热相对而言的,其产生与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肝脾二脏的功能失常有关。内伤湿热病证属于内伤杂病范畴,主要包括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胃肠湿热、膀胱湿热等。其共同的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呆、烦躁、口苦、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多兼见与病变脏腑有关的证候。

扶阳是保护、温助、宣通、调理阳气的意思[1]。“扶阳法”是中医临床最重要的治法之一,因其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理论体系独特,备受历代医家推崇。笔者在临证中注重采用扶阳的方法治疗内伤湿热病证,认为“扶阳”治法应作为治疗内伤湿热病证的基本治法之一。

1 理论基础

1.1 脾失健是内伤湿热最根本的病机 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即指脾脏具有把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并将精微物质输送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是指脾脏将饮食物进行消化,把其中的营养物质转输至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并将其中多余的水湿转输至肺肾二脏,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滞,从而防止湿邪的产生。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则必然导致水湿停滞而生湿,因湿而生热,导致湿热内生。在内伤湿热病证的形成过程中,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具有关键的作用[2]。无论是肝气乘脾,还是脾气亏虚,湿热病症多是因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而生湿、湿热合病所致。《医经秘旨》指出:“脾胃虚而生湿热。”而脾的运化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脾气亏虚,日久则为脾阳亏虚。

1.2 阳虚体质内伤湿热易从寒化而伤阳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人体的体质因素密切相关。由于体质的特殊性,不仅决定着人体对某些致病因素或某种疾病的易感性,而且还决定着人体受邪之后疾病的类型和疾病的性质[2]。内伤湿热,可因患者不同的体质,日久或从热化伤阴,或从寒化伤阳。也可因病邪性质,热以伤阴,湿以伤阳,形成内伤湿热伤阴伤阳的病证。素体阳虚之人,湿热为患时,湿邪为主要致病因素。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邪困脾易伤脾阳,可造成脾阳不足,日久可进一步导致肾阳亏虚而致脾肾阳虚。故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中指出:“湿热相合,阳气日以虚。”

1.3 扶阳有助于预防和纠正苦寒药易伤阳气的弊端 内伤湿热,由于病情缠绵难愈,病程较长,临床常会出现过量或久服苦寒燥湿药的情况。湿热未除而阳气已伤,阳气既虚,不能温化,可见精神不振、畏寒肢冷、脘痞纳呆、下肢浮肿、便溏、小便清长等脾肾阳虚之象。扶阳有助于预防和纠正苦寒药引起的阳虚。

1.4 扶阳有助于利湿,从而有利于湿热的分消 当体内水液过多或不能正常输布,就成为水湿或痰饮,谓之“阴邪”。“湿胜阳微”、“湿结阳伤”,阴邪在,必然耗阳、伤阳。中焦脾土,主运化水液,若脾主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水液不能正常布散而停于体内,就可产生湿邪,阻碍人体阳气的运行从而出现湿邪蒙蔽上焦、凝滞中焦、阻塞下焦之证。正如叶天士所说的“太阴湿土,得阳始运”。温运脾阳,或者温补脾肾,有助于湿热的分消。

2 治疗方法

2.1 分清内伤湿热兼有脾阳虚还是脾肾阳虚 脾脏的运化功能失常是内伤湿热的基本病机。脾以运为健,以温为宜,脾为太阴湿土,喜燥而恶湿,健脾有利于祛湿,健脾当以温运为本。脾健则运,脾和则升,其健运升清依赖脾阳的温煦。故治脾虚必须扶助脾阳。脾阳虚日久,则伤及肾阳,就会出现神疲气怯、畏寒肢冷等表现,或者肾阳虚,火不生土,伤及脾阳,此时均为脾肾阳虚,治疗当扶助脾肾之阳。

2.2 根据湿热邪气的主次轻重不同,施以不同的扶阳治法 若湿热之邪中以湿为主,热为辅,则以辛热之药如附子、干姜扶阳抑阴,同时配合甘温之品人参、黄芪、白术、鹿角胶等;若湿热之邪中以热为主,湿为辅,或湿热并重,则只用甘温之品,而不用辛热之药,以免助火。

2.3 扶阳不忘补阴 首先,阴阳是互根互用的。张景岳提出“阳非有余”,“扶阳不忘补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如治命门火衰证,创立右归丸,方中桂、附合血肉有情之鹿角胶益命门之火,更用熟地、山药、山萸肉等填补真阴。其它如桂附八味丸等,都是此意。其次,在湿热病证中,热邪易伤阴,过用或久用苦燥之品也易伤阴。因此,在扶阳的同时,运用养阴生津之品可以预防和治疗热邪或苦燥之品引起的阴液耗伤。

3 代表方药

在清热利湿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脏腑的阳气亏虚或阴阳失调的表现,辨证论治:若内伤湿热兼有脾阳虚,临证可选用附子理中汤、补中益气汤、小建中汤、四君子汤等合方化裁。若内伤湿热严重者损及肾阳、出现四肢厥冷,临证可选用四逆汤、参附汤、右归丸等合方化裁。若内伤湿热引起阴阳失调,如自汗等,临证可选用桂枝汤化裁。

4 典型案例

王某,男,59岁,农民,已婚。2015年3月17日诊。反复胃脘疼痛4年余,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前后服过多种中西药均无效。近半个多月来,胃脘疼痛较剧,遇寒尤甚,口干口苦,纳呆,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大便前干后溏,小便黄,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黄腻而厚,脉沉细数。证系脾肾阳虚,中焦湿热(湿热并重)。治当温补脾肾,清热利湿,和中止痛。以右归丸合理中丸合甘露消毒丹加减。处方: 熟地黄20g,山药20g,枸杞子15g,鹿角胶10g,制菟丝子15g,杜仲15g,山茱萸10g,生晒参10g,茯苓20g,生姜10g,甘草8g,飞滑石10g,绵茵陈20g,黄芩10g,石菖蒲6g,川木通10g,藿香6g,白豆蔻10g,木香10g。3剂,日1剂,水煎服。

2015年3月2日二诊:疼痛显著缓解,食欲改善,大便干燥消失,小便较前变清,神疲好转,畏寒,舌苔减退,然舌尚胖大而边有齿痕,脉如前。原方加肉桂10g、制附片15g,生姜改为干姜10g。7剂,日1剂,水煎服。

2015年3月29日三诊:药后胃痛消失,食欲复原,大便、小便正常,畏寒、神疲好转,舌苔进一步减退,脉较前有力。上方加仙灵脾30g、炙黄芪20g,去飞滑石、石菖蒲、白豆蔻、木香。7剂,日1剂,水煎服。

2015年4月5日四诊:畏寒及神疲明显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但有力。再进7剂,诸症消失。后服用此方半月余,以资巩固。3个多月后复查胃镜,证实已恢复正常。随访1年多无复发。

按 患者患胃病多年,同时,身处南方亚热带湿热气候,故病证较为复杂。在治疗过程中,初诊时湿热并重,因此去桂附之品;二诊热邪大为减轻,故增加姜桂附以助脾肾之阳,以利于进一步祛湿;三诊进一步好转,更增加补阳之仙灵脾、升阳之黄芪,使治疗以扶阳为主,清利湿热为辅,终使疾病痊愈。

[1]卢崇汉.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与运用[J].中华养生保健,2012,10:28-33.

[2]郭 朋.中医经典中内伤湿热理论浅谈[J].世界中医药,2011,6(6):465-466.

[3]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72.

胡小勤,男,医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基础研究。

广西中医药大学(530001)

猜你喜欢

脾阳扶阳内伤
扶阳罐疗法临床研究进展*
内伤内服
阎小萍教授运用“益脾阳,滋脾阴,健中土”辨治风湿病经验※
从脾阳虚浅论抑郁症
护脾阳、防脾湿脾好身体才好
憋出内伤
论脾阳虚与消渴病的联系*
“百家新声·扶阳论坛”专栏征稿启事
第二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五届扶阳论坛
中会国[2011]038号首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四届扶阳论坛中医扶阳思想理论与运用高级研修班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