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武汤方证的探索与实践※

2016-01-29

中医药通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真武汤水气阳虚

● 王 付

真武汤方证的探索与实践※

● 王 付*

从用药要点、配伍作用及用量比例解读真武汤;并从《伤寒杂病论》条文对真武汤进行方证辨析;方证辨病则选择真武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衰竭、肾病综合征、心源性水肿、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同时列举运用真武汤辨治肾病综合征、经期水肿、慢性肠胃炎、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案例。

真武汤 方证 经方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真武汤是《伤寒杂病论》中重要治病用方之一,由茯苓三两(9g)、芍药三两(9g)、生姜(切)三两(9g)、白术二两(6g)、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所组成。该方既可辨治心悸,又可辨治腹痛;既可辨治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又可辨治四肢沉重疼痛;既可辨治小便不利,又可辨治小便利;既可辨治头眩,又可辨治下利。临床怎样才能更好地运用真武汤辨治诸多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又怎样才能取得最佳预期治疗效果,于此试将肤浅认识探讨于次,以抛砖引玉。

1 方药解读

1.1 用药要点 方中附子温壮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术健脾燥湿,使水有所制;生姜宣散水气;茯苓淡渗利水;芍药既能敛阴和营,又能利水气,并能引阳药入阴,更能制约附子温燥之性[1]。又,方中用附子、生姜温阳,附子偏于壮阳温化,生姜偏于行散温化;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白术偏于燥湿,茯苓偏于利湿;芍药补血敛阴缓急,方药相互为用,以温阳利水为主。

1.2 方药配伍 附子与生姜属于相使配伍,附子壮阳助生姜散水,生姜宣散助附子主水;白术与茯苓属于相使配伍,白术健脾助茯苓利水,茯苓渗利助白术制水;附子与白术属于相使配伍,附子壮肾主水,白术健脾制水;附子、生姜与芍药属于相反配伍,附子、生姜辛热,芍药酸寒,芍药制约附子、生姜辛热主水散水伤阴;芍药与白术、茯苓属于相使配伍,益气敛阴、健脾燥湿利水之中有益阴缓急。

1.3 用量比例 附子与生姜用量比例是近1∶2,提示温阳主水与辛温散水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以治寒水;白术与茯苓用量比例是3∶2,提示健脾制水与渗利水湿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以治虚水;芍药与附子、生姜用量比例是近3∶2∶3,提示敛阴与主水散水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以治病顾本。又方中用药5味,温阳药2味如附子、生姜,用量总和是14g;健脾益气药2味如白术、茯苓,用量总和是15g;敛阴药1味如芍药,用量是9g。其用量比例是近5∶5∶3,从用量分析方药主治,病是阳虚水泛证。

2 方证辨析

2.1 权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 ①张仲景论“太阳病,发汗”的辨治精神是突出病是表里兼证,以太阳病为主。②辨识“发汗,汗出不解”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用汗法未能切中病变证机;二是辨治表里兼证,即是以表证为主,治表必须兼顾于里,未能如此,所以汗出病不解。

2.2 剖析“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 ①张仲景论“其人仍发热”的目的是强调太阳病因治而仍在,但病已转变为里证为主。②辨识“心下悸”的病变证机是阳虚不能主水,水气上凌于心。③辨识“头眩”的病变证机是水气上逆于头,清阳被遏。④辨识“身瞤动”的病证表现有二,一是身体站立不稳;二是身体肌肉蠕动。⑤辨识“振振欲擗地者”的病变证机是水气内盛,充斥四肢与头,肆虐逆乱肌肉。

2.3 解读“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 ①张仲景论“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而强调治病最好在初期,防止病证发展变化。②理解“二三日”,即疾病初期,或病程比较短,或病证比较轻;而理解“四五日”,即病程较久,或病证缠绵,治疗较难。

2.4 思辨“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①辨识“腹痛”的病变证机是水气浸淫,肆虐经脉,脉气不通;病证表现多有腰痛。②辨识“四肢沉重疼痛”的病变证机是水气肆虐,充斥四肢肌肉关节;病证表现以四肢沉重疼痛为主,多有下肢水肿。③辨识“自下利者”的病变证机是水气下迫下注。④张仲景论“此为有水气”是强调辨病变证机的重要性。

2.5 揆度“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 ①张仲景论“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的目的是强调辨少阴阳虚水泛证,既要重视辨基本脉证,又要重视辨可能出现的病证表现,以此才能避免顾此失彼。②辨识“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的临床意义,如风湿性心脏病在病变过程中可能引起咳嗽等;再如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可能引起咳嗽等。③辨识“其人或咳”的病变证机是水气浸淫于肺,肺气上逆。④辨识“或下利”的病变证机是水气下注于肠。⑤辨识“或呕”的病变证机是水气犯胃,胃气不降。

2.6 审思“小便不利”与“小便利”

运用真武汤,既能主治小便不利,又能主治小便利。若病变证机是阳虚不能气化水津,则可演变为水气内结之小便不利;若病变证机是阳虚不能固摄阴津,则可演变水津不固之小便利。可见,辨治无论是小便不利,还是小便利,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阳气虚弱,均可选用真武汤。

3 方证辨病

选用真武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衰竭、肾病综合征等以水肿、腰困或腰痛、小便不利、舌质淡、苔薄白为辨治要点。

选用真武汤治疗心源性水肿、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等以心悸、水肿、舌质淡、苔薄白为辨治要点。

选用真武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以咳喘、水肿、舌质淡、苔薄白为辨治要点。

4 验案举例

4.1 肾病综合征案 曹某,男,36岁,郑州人。有3年肾病综合征病史,近因肢体水肿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肢体水肿,腰酸困痛,小便不利,手足不温,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大便溏泄,舌质胖淡,苔白厚腻,脉沉弱。检查:蛋白尿(++++),辨为脾肾阳虚,水气浸淫证。治当温补脾肾,利水消肿。给予真武汤、桂枝人参汤与二陈汤合方。药用:茯苓12g,白芍9g,生姜18g,白术10g,附子5g,桂枝12g,红参10g,干姜10g,半夏15g,陈皮15g,阿胶10g,炙甘草12g。6剂,水煎服,每日分3服。二诊:小便较前通畅,以前方6剂。三诊:水肿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大便恢复正常,以前方6剂。五诊:经复查,蛋白尿(++),肢体水肿消退,以前方6剂。六诊:腰酸困痛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七诊:苔腻消失,以前方6剂。八诊:经复查蛋白尿(+),又以前方治疗120余剂,蛋白尿(-)。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分3服,治疗4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腰酸困痛、手足不温辨为肾阳虚,再根据不思饮食、倦怠乏力辨为脾虚,因肢体水肿、小便不利辨为水气内停,又因苔白厚腻辨为水湿蕴结,以此辨为脾肾阳虚、水气浸淫证。方以真武汤温阳利水;以桂枝人参汤温阳健脾,化生气血;以二陈汤醒脾理气化痰。

4.2 经期水肿案 闫某,女,27岁,郑州人,有5年月经期全身水肿病史,经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但几经治疗未能控制月经期水肿,近因同事介绍前来诊治。刻诊:全身水肿,甚于下肢,下肢沉重怕冷,头昏,倦怠乏力,颜面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弱。辨为阳虚水气证与痰热证。治当温阳利水,清化痰热。给予小陷胸汤与真武汤合方加味。药用:姜半夏12g,黄连3g,全瓜蒌30g,茯苓10g,白芍10g,生姜10g,白术6g,附子5g,桂枝10g,红参10g,黄芩10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颜面发热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月经来临,水肿较前减轻,以前方20剂。四诊:苔黄腻消退,以前方20剂。五诊:月经来临,未再出现水肿,以前方治疗20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水肿、沉重怕冷辨为阳虚,再根据颜面发热、苔黄腻辨为痰热,因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阳虚水气证与痰热证。方以小陷胸汤清热涤痰,以真武汤温阳利水,加红参益气化阳,桂枝温阳化水,黄芩清热燥湿。

4.3 慢性肠胃炎案 李某,女,66岁,郑州人,有多年慢性肠胃炎病史,近因病证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脘腹胀痛,腹中雷鸣,口苦,口腻,大便时溏时干,午后下肢水肿,怕冷,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沉弱。辨为阳虚水气证与脾胃湿热证。治当温阳化水,清热燥湿。给予泻心汤和栀子柏皮汤与真武汤合方。药用:大黄6g,黄连3g,黄芩3g,栀子15g,黄柏6g,茯苓10g,白芍10g,生姜10g,白术6g,附子5g,姜半夏12g,红参10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口苦及腹中雷鸣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午后未再出现水肿,大便溏泻,减大黄为3g,以前方6剂。四诊:脘腹胀痛消除,水肿未发作,大便略干结,变大黄为5g,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六诊:诸证悉除,以前方治疗20剂。1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脘腹胀痛、口苦辨为湿热,再根据下肢水肿、怕冷辨为阳虚,因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湿热水气证与脾胃湿热证。方以泻心汤和栀子柏皮汤合方清泻脾胃湿热,以真武汤温阳利水,加红参补益中气,半夏降逆燥湿。

4.4 肾小球肾炎 许某,男,34岁,郑州人,有多年肾小球肾炎病史,经检查蛋白尿(+++),近因下肢水肿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腰痛,心悸,倦怠乏力,不思饮食,下肢水肿,小便不利,手足不温,怕冷,舌质淡,苔薄白略腻,脉沉弱。辨为心肾阳虚,水气浸淫证。治当温阳利水,健脾益气。给予真武汤、防己黄芪汤与四君子汤合方加味。药用:附子5g,白芍10g,生姜12g,防己3g,黄芪5g,白术12g,大枣1枚,红参12g,茯苓12g,川牛膝24g,山楂24g,通草10g,炙甘草12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下肢水肿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腰痛好转,饮食转佳,以前方6剂。四诊:心悸止,以前方6剂。五诊:复查蛋白尿(++),水肿基本消退,以前方治疗80余剂。之后,又复查蛋白尿(-),为了巩固治疗效果,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坚持服用。随访2年,一切尚好。

按 根据腰痛、怕冷辨为肾阳虚,再根据心悸、怕冷辨为心阳虚,因下肢水肿辨为水气浸淫,以此辨为心肾阳虚,水气浸淫证。方以真武汤温心肾利水气;以防己黄芪汤辛开苦降,健脾益气,行散水湿;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制水;加山楂消食和胃,川牛膝补肾壮腰止痛。

[1]王 付.经方芍药用量的思考与探索[J],中医药通报,2016,15(1):16-19.

文人论医

袁枚服药悟辨证

俗话说:药方子抄三遍吃死人,本来是说药方在传抄过程中,由于误抄误笔可能出现差错,误人性命。实际上这句话也可理解为,某个药方治好了病,下次再犯病时,原方照抄就可能不对劲了,甚至会吃出事来。清·袁枚对此就深有体会,他先后两年患有腹泻,但前年用香连丸有效,次年秋服用香连丸不仅没有效果,还有不良反应。在“服药有悟”一诗中他写道:“前秋抱腹疾,香连一服佳。今秋腹疾同,香连乃成灾。方知内患殊,不可一例该(概括),天机本活泼,刻舟求剑乖。”这是因为在中医看来,虽然都是腹泻,但原因、症状都不一样,“不可一例该”,不是所有的腹泻都适用香连丸的。香连丸适用于湿热腹泻,袁枚前年患的是这种类型,所以用香连丸有效。但腹泻还可因为寒湿或脾肾虚弱等引起,再用香连丸就不好使,甚至于“成灾”了。

“天机本活泼,刻舟求剑乖”,袁枚用诗的语言强调了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和拘泥成方的危害性。

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No.132102310099,No.152102310105);河南省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项目(No.112PLJRC360)

王付(又名王福强),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医方剂分会主任委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54部,临床诊治多种疑难杂病。

河南中医药大学经方研究所(450046)

猜你喜欢

真武汤水气阳虚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辽中区患病草鱼体内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与致病力测定
观察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及西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疾病的临床效果
海上边水气藏利用试井资料确定水侵状况研究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大学生阳虚体质睡眠质量和抑郁的关系
特低渗透油藏CO2 混相驱和非混相驱水气交替注采参数优化
真武汤加黄芪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心力衰竭合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阳虚质备孕女性针灸调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孟河医派治疗水气病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