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2016-01-28姚雪
姚雪
摘 要:参与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对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以《河流》一课教学为例,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参与式教学法建立高效课堂进行探索。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初中地理教学;高效课堂
参与式教学法最初只是一套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源于英国的社会学理论,在最近一二十年时间才发展成为一套新型教学法,其目的是让所有的参与者都积极参与到过程中来。参与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过程环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掌控课堂的节奏。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到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会更加突出,因此,参与式教学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会更多地被
运用。
一、参与式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的一门必修课程。建立高效的地理教学课堂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学中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课堂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突出课堂的合作性、民主性、开放性,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笔者把参与式教学法运用到《河流》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展示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建立高效课堂的重要作用。
《河流》课程共三部分内容:我国河流概况、长江的开发与治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进行本课程教学要准备的器材和资料包括:中国主要河流分布图(学生人手一份)、长江干流剖面图、流水测速器、自制荆江河段河道模型、地表涵养水源模拟平面、长江流域图、黄河流域图。
完成本课程教学需要2课时,我国的河流概况、长江的开发与治理1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1课时。要建立高效课堂,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第一部分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通过我国的主要河流分布图让学生开始参与课堂教学,通过河流分布图结合我国的降水、干湿区域的分布导入内流河、外流河、河流状况、内流区、外流区概念及范围的划分,并让学生在教材中找出全部区域和分界线,湖泊及我国的湖区分布状况,以及各区域的分界线。水文特征介绍结合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通过对松花江、花园口、长江、西江四条河流的水文特征进行比较学习,总结我国南北地区河流分布、
水文特征的差异与气候的关系。在第一部分内容教学中,要图文结合,适时利用教学器材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建立高效课堂的目标。
《河流》课程第1课时教学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就本课堂教学情况展开讨论,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这样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老师主导课堂教学进程下,把课堂进展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就能较好地达到建立高效课堂的目标,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参与式教学的意义
实践表明,参与式教学法对教育教学的发展大有裨益,对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有重要意义。参与式教学法走进课堂能较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参与式教学法能够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参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几年来的教学总结发现,在课堂中比较活跃的学生、参与互动较好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直接参与了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由于这些学生的课堂自主参与程度高,因此他们的成绩较其他学生要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是参与式教学的根本宗旨。参与式教学法引进课堂对转变现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有重要作用,能够实现“一个中心”和“两个方向”的转变。所谓“一个中心”,即把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两个方向”即使学生从被动参与学习向自主参与学习和知识的单独(单向)传递向多途径合作学习、相互学习转变,从重知识向重发展方向转变。基于参与式教学法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参与式教学法将会更多地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胡迪.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新方法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5):95.
[2]刘振肿.关于实施参与式教学法的几个问题[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67.
[3]罗赟莹.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效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09):5647.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