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多元史观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应用

2016-01-28周继远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周继远

摘 要:同一历史事件可以用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合理运用多元史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更全面、准确地分析历史问题。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也应该采用多元史观进行教学,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开元盛世;多元史观;历史与社会

史观,又称为史学范式,是人们看待历史的角度和侧重点,具体指人们以什么立场、何种意识、怎样的价值取向去认识历史。所谓多元史观,则是对几种史观的综合运用,从多个视角去解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引入多元史观教学,有利于使学生看待问题更加全面、准确,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多元史观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渗透

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提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上好一堂渗透多元史观理念的课,最终实现三维目标?本文以人教版《唐的盛衰》一课的教学过程为例,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之前先解读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充分利用新课程教学理念来整合、优化教学文本。通过理清本课线索,重构知识结构,使得知识形成有机整体,形成如下的本课教学内容架构。在此基础上合理地、有意识地渗透多元史观,为继续深化所学内容创造条件。

(一)社会史观——日常生活导入

人类古代历史不应只聚焦朝代更替、战争始末等所谓的大事件,而应以小见长,关注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社会微观问题,如普通大众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本课课堂导入可以以社会史观为指导,以现代精美的陶瓷图片导入,再展示唐三彩的图片进行对比教学。通过百姓日常生活的锅碗瓢盆的历史演化,证实唐朝时期唐三彩的美轮美奂,并不亚于现代陶瓷艺术。学生得以感受唐朝的宏盛,激发学习唐朝开元盛世的兴趣,激趣导入本课。

(二)全球(整体)史观——感受开元盛世

世界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呈现出由分散到聚合的整体化趋势。因此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在唐朝统治的三个世纪里,它的开放与繁荣吸引了大部分亚洲国家与地区,每年有大量的朝贡使团前往长安。汉朝以来延续使用的丝绸之路横贯东西,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从全球视野来看,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是同时代最为辉煌的帝国。展示如下材料:

英国学者威尔斯描述道:在整个七、八、九世纪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定、最文明的国家……在这些世纪里,欧洲和西亚敝弱的居民不是住在陋室或有城垣的小城市里,就是住在凶残的盗贼堡垒中,而许许多多中国人,却在治理有序的、优美的、和谐的环境中生活。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史料进行解读,对比同一时期的唐朝和西方文明成就,感受唐朝的辉煌盛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展开唐朝盛世表现的教学做了铺垫。

(三)文明史观——开元盛世的表现

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纵向看,它包括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等;从横向看,它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本课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体现了开元盛世的辉煌。农业方面通过展示筒车、曲辕犁等农业工具图片,来印证农业科技的发展,再引用杜甫的诗歌《忆昔》,感受农业的巨大成果。手工业方面通过展示唐朝丝织品、陶瓷文物图片,感受唐朝手工业的技术精湛。商业方面则采用对《唐朝长安图》的解讀进行延伸教学,感受唐朝商业的繁华。

(四)革命史观——安史之乱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本课教学中采用杜甫的《石壕吏》《春望》等诗歌来反映安史之乱给底层人民带来的动乱。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让学生明白“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的朴素和平思想。

(五)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唐玄宗

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同有的客观规律,一切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同时,唯物史观要求看待问题一分为二,全面客观。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因此在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如唐玄宗、杨玉环时都需要两面性地看待问题。

分析如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玄宗。

材料一: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王谠《唐语林》

材料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通过史料解析,感受唐玄宗统治下开元盛世的恢弘和安史之乱后的衰败。更全面地评价唐玄宗的功过。

(六)其他史观

除了上述史观之外还有其他重要的史观,如现代化史观、生态史观等。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转变。生态史观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运用生态和环境的相关理论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每一种史观都有其自身的地位,不可轻易替代。

二、运用“多元史观”进行教学的要求

(一)发挥多元史观优势,全面观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历史事件都有其多面性,从不同的角度能得出不同的结论,多元史观也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宋初的澶渊之盟是屈辱还是双赢?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历史的两面性恰恰体现它的魅力所在。本课中的“唐玄宗是引领辉煌还是没落唐朝?”从文明史观来看,唐玄宗统治时期开创了开元盛世,引领了唐朝的辉煌时代。从革命史观来讲,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底层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唐玄宗使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二)遵循唯物史观,精选史料

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对史料的解读。教师对史料的选取就成为重要环节。《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力求遵循唯物史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顺应当代社会发展。因此作为史观的依附体——史料首先必须做到真实准确,不能将一些道听途说,没有经过历史考证的史料给予学生进行分析,那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任何意义。史料选取还需顺应历史潮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些明显反社会的史料即使真实存在也要慎选,如弘扬殖民扩张、宣扬种族优劣论就不能出现在课堂中。

(三)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度”

史观教学只是历史知识教学的手段之一,历史与社会教学不应喧宾夺主,过度彰显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无需刻意去提醒学生这段史料采用了哪种史观,沦为为教学史观理论而教学。只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多种史料中读出不同学者的观点即可。

在运用多元史观解读史料的时候,也不能苛求将所有史观都进行运用。有些内容并不适用所有史观的解读。《唐的盛衰》这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态史观就略显牵强。史观的选取不能一味求“新”,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对中国古代史的解读固然新颖,但在评析历史人物、事件的主题下,传统的辩证唯物史观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无论是采用哪一种史观,都必须以课标为依托进行教学。教师将多元史观渗入日常的教学和复习中,来拓宽学生视野,发展批判性思维。既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方法。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张建辉.论多元史观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5(06).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历史与社会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生素养培养研究
提高农村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析谈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措施
浅析历史与社会微课制作中电子地图的使用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新课导入艺术探讨
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与实践
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