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伊豆的舞女》的护身符与梳子的文化内涵

2016-01-28陈永岐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110819

大众文艺 2016年4期
关键词:护身符梳子文化内涵

陈永岐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110819)



电影《伊豆的舞女》的护身符与梳子的文化内涵

陈永岐(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110819)

摘要:本稿以1974版电影《伊豆的舞女》为主要考察对象,同时也参考了同名小说。考查了电影《伊豆的舞女》中护身符和梳子的文化内涵。结果表明,平安时代,神社模仿佛教的咒符,开始制作护身符。写有神社名、神名、祈祷文的护身符,受到欢迎比并迅速普及。在电影《伊豆的舞女》中,阿薰为阿君买了护身符,希望病很快好起来。在电影的最后,“我”请求阿薰把梳子送给我。据推测日本梳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绳文时代。梳子送人等于将自己的分身送与即将踏上旅途之人。在中国文化中,梳子的文化内涵不同于日本。没有日语中谐音的意义。在古时候,送梳子有私订终身的意思。以梳为礼送人是非常吉祥的。虽然只是护身符和梳子两个小道具,但是,其后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护身符;梳子;电影《伊豆的舞女》;文化内涵

引言

《伊豆的舞女》1926年发表,是川端康成根据20岁(1918年)时的体验写成的短篇小说。写的是学生“我”和舞女阿薰在伊豆半岛邂逅相逢的故事。

小说发表之后,电影公演之后,前期的研究很多,例如,虞雅芬(2000)在“以情纬文情文并茂—《伊豆的舞女》艺术论”一文中,从结构、人物、语言、文风等四个方面,解读了川端康成文学的特点。四方田犬彦(2001)在“川端康成与日本电影”一文中,分析了作品对贱民阶层的关注。李翠霞(2004)在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一文中分析了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中的“我”、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的执笔动机、选材、预期效果、社会影响。陈永岐(2016)在“《伊豆的舞女》的平等思想”一文中,通过江湖艺人的自卑感、社会对艺人的歧视、“我”对待艺人的态度等三个方面分析力小说中蕴含的平等思想。

但是,据笔者管窥,前期的研究未曾涉及电影中的小道具护身符和梳子。

因此,本稿以1974版山口百惠主演的电影《伊豆的舞女》为主要考察对象,同时也参考小说《伊豆的舞女》,探讨其中小道具护身符和梳子的文化内涵。

在本稿中,笔者第一考查护身符的文化内涵。第二考查梳子的文化内涵。第三考查中国梳子的文化内涵。

一、护身符的文化内涵

在本部分,笔者将要考查电影《伊豆的舞女》中护身符的文化内涵。

在山顶的茶屋,舞女拿出护身符在欣赏。阿妈问是什么,阿薰说是送给阿君的护身符。荣吉也在一旁帮忙解释说,在经过修善寺的时候阿薰非买不可。

后来,阿薰找到了阿君,当阿君绝望的时候,阿薰鼓励说,放心,一定会好起来的,你看这是我给你买的护身符,菩萨会保佑你的。阿君很感激阿薰,并且说病好了想回大岛。

当阿君被两个人抬走后,护身符落在地上。

参拜神社时,大多会领个护身符或求个神签。如果经常带在身上,就会摆脱各种灾难。根据神签可以预知未来的运势。

如果拥有了护身符,就会摆脱疾病和事故的话,那再好不过了。但是实际上神社的护身符并没有神奇的力量。

古代人习惯将玉类作为护身符带在身上,因此,神社开始制作护身符。古代人认为圆形的玉象征着“灵魂”“精灵”。精灵圆形,没有私欲,总是不偏不倚。

但是,人有各种欲望,因此其灵魂变成失去平衡的形状。古人认为将玉类带在身上,经常看它,自己的灵魂可以保持圆形的完整状态。

因此,用玉类制作了各种装饰品。例如有巴形的勾玉、圆筒形管玉、小球形的小玉等。其构思主要是以圆形为中心。

其中最受重视的是勾玉。因为它表示了圆形的灵魂飞转的姿态,是球形的火拖着尾巴的形状。古代人认为佩戴玉类有一颗圆形的心生活的话,一定会得到众多精灵的庇佑。

平安时代佛教的咒符推广,神社也模仿开始制作护符和携带用的护身符。和装饰品的玉类相比人们更喜欢写有神社名、神名、祈祷文的护身符,护身符迅速普及了。

因此,男性佩戴勾玉的习俗衰退了。现在的护身符,是神职制作之后供于神前祈祷之后授予众生。

在电影《伊豆的舞女》中,阿薰执意要为阿君买一个修善寺的护身符,阿君非常高兴,希望每天佩戴它,自己的病一天天好起来。

二、木梳的文化内涵

在本部分,笔者将要考查电影《伊豆的舞女》中梳子的文化内涵。

在小说的第四章的最后部分,舞女说,“明日到下田,给小孩做断七,让妈妈给我买一把梳子,然后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哩。你带我去看电影好吧?”1

在小说的第五章,舞女蹲在路边,用梳子在梳小狗的长毛。妈妈责备她说。“这样不是把梳子的齿弄断了吗?”舞女回答说“没关系,在下田要买把新的。”

在汤野的时候,“我”就打算向舞女讨取插在她前发上的这把梳子,所以我认为不该用它梳狗毛。在小说的最后“我”没有向舞女索要梳子。

在山上舞女为“我”掸去衣服下摆的泥土时,梳子掉了下来,舞女自己插头上有些偏了,“我”来帮忙将梳子插在舞女的头上。场面很像一对恋人。

在电影的最后,舞女送我,无论“我”问什么,她只是摇头,“我”请求阿薰把梳子送给我时,她默默地把桃红色梳子送给了“我”。

梳子是梳头或装饰的工具。英语comb。旧时,作为卫生工具,用于除去头发中的虱子等吸血虫、尘埃、皮屑。随着洗澡、洗发习惯的普及,作为卫生用具的作用变小了。

在佐贺市东名遗迹出土了木制梳子,由此推测日本木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绳文时代早期(7000年前)。

在日语中木梳的发音(kusi)2与串(kusi)相同。来源于“奇”“灵”,有“灵妙、不可思议”之意。因此一方面具有符咒之意,另一方面是象征女性品格的物品。

“kusi”的发音与“苦死”想通。捡到落在路上的梳子等于“捡到苦与死”,被视为不吉利令人忌讳。无论如何要拾起时,先要用脚踩了之后再拾起。送人时使用“簪子(kanzasi)”的名称代替梳子。另外“94”与“kusi”发音相同,从重视梳子提高美容意识的角度出发,日本全国美容周实行委员会将9月4日定为“梳子日”。

在古代日本梳子被视为有招致离别的符咒力,忌讳随意赠送或借用。另一方面,梳子装饰在头上,而灵魂寓于头中,所以梳子送人等于将自己的分身送与即将踏上旅途之人。

在《古事记》之中,倭建命东征时渡过走水海的时候,其渡口的神兴起波浪来,船剧烈摇晃无法前进。王后弟桔比卖命说愿意代替王子入水,之后风浪平息,经过七日之后,往后的梳子漂到了海边,倭建命为王后建了梳塚。

天皇在欢送斎宫(侍神少女)离京的仪式上,亲自将“离别梳子”插在少女的头发上并致离别寄语。除非家中或天皇有丧事,是不可以返京的。因为是巫女所以在完成任务之前不可以恋爱。相反在相当于成人节的“结发仪式”上,作为进入大人社会的象征将梳子插在少女的头上。有时在此仪式结束后直接举办婚礼。

三、中国梳子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化中,梳子又有怎样的文化内涵呢?

梳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人们开始关注天然材料制作的木梳。木梳的品种大概分为:绿檀,黑檀,桃木,红木,枣木等。制作工艺上有整木和拼木之分。外形上大致以月梳,柄梳和鱼梳等。中国木梳之乡是安徽泾县。

我国古时候,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欲与你白头偕老的意思。送梳子代表一辈子都要纠缠到老,有结发的意思;有私订终身的意思。

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也传递着爱意。

送梳子有几种说法:一,梳子表示相思,代表着对方很挂念你。二,梳子每天都梳理头发也代表着它与你的密切性,表示白头携老。三,梳子代表爱情,古代一般有做定情的意思。四,梳子代表健康,快乐。把烦恼一扫而过,把心结打开,而且梳头会给人带来精神和自信。

以梳为礼送母亲、送老师、送新娘、送长辈、送亲戚朋友、送长辈领导都是非常吉祥的。

道教的入门仪式要执行“三梳礼”。道观的观主手执木梳亲自为新弟子梳三遍发髻,并郑重颂读“三梳礼”经文,一梳:四大险关无染无着早起清静之心;二梳:浮华名利无贪无争长存敬畏之心;三梳:虚情幻景无入无迷速发刚勇之心;为新弟子祈福,并由资深道长宣读道家“五戒”与“一百二十戒”的戒条,整个仪式方才结束,新入门者才能正式成为道士并拥有道号。而“三梳礼”所用木梳必为桃木或枣木所制具有驱邪和清脑的说法。

结语

在本稿中,笔者首先考查了电影《伊豆的舞女》中护身符的文化内涵。其次考查了木梳的文化内涵。第三考察了中国梳子的文化内涵。

结果表明,平安时代,神社也模仿佛教的咒符,开始制作护身符。写有神社名、神名、祈祷文的护身符,受到欢迎并迅速普及了。在电影《伊豆的舞女》中,阿薰执意要为阿君买了护身符,阿君受到后非常高兴,每天佩戴它,希望病更快好起来。在电影的最后,“我”请求阿薰把梳子送给我时,她默默地把桃红色梳子送给了“我”。梳子是梳头或装饰的工具。据推测日本木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绳文时代。在古代日本梳子被视为有招致离别的符咒力,梳子装饰在头上,而灵魂寓于头中,所以梳子送人等于将自己的分身送与即将踏上旅途之人。

在中国文化中,梳子的文化内涵不同于日本。没有日语中谐音的意义。在古时候,送梳子有私订终身,欲与你白头偕老的意思。以梳为礼送人是非常吉祥的。

虽然只是护身符和梳子两个小道具,但是,其后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经典作品越品味越深奥,就是在于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解读它。

注释:

1.译文选自:川端康成.200.8川端康成精品集[M[.叶渭渠,唐月梅译.复旦大学出版社.3-19.下同.

2.括弧中为日语的罗马字标音,下同.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叶渭渠,唐月梅译.川端康成精品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川端康成.1950.『伊豆の踊子』[M].新潮文库.

[3]陈永岐.2016.山花.《伊豆的舞女》的平等思想[J].2016(3).

[4]虞雅芬.以情纬文情文并茂——《伊豆的舞女》艺术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0第2卷第4期.

[5]李翠霞.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增刊001号).

[6]陈永岐.2016.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美感体验与救赎[J.作家,2016(1).

[7]山口百惠主演.西河克己导演.电影.伊豆的舞女.1974年.

[8]四方田犬彦.2001.川端康成と日本映画[J].解釈と教材の研究.學燈社,6-13.

陈永岐,男,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作者简介:[9](日本)安万侣著,周作人译.古事记[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猜你喜欢

护身符梳子文化内涵
你的梳子选对了吗
带电的梳子
梳子:致月亮的后半夜
话说护身符
Reasons why gorillas are endangered
贪官的护身符
话说“护身符”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