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医“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析*
2016-01-27司富春宋雪杰孟宪佩
司富春,宋雪杰,高 燕,孟宪佩
(1.河南中医学院中医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3.河南中医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我国中医“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析*
司富春1,宋雪杰2,高燕1,孟宪佩3
(1.河南中医学院中医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3.河南中医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带来的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分析我国当前传统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互助养老等不同养老模式的优缺点和发展中医“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势,提出了强化中医“医养结合”政策引导,增加资金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中医药养老服务发展,构建中医“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加强老年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加强中医”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等发展中医“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建议,让所有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实现健康老龄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中医;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政策建议
2016年4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目前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2 182万人,占总人口的16.1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 374万人,占10.47%,与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89%[1]。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医疗、老年照顾等问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养老问题越来越成为突出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因此,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为数以亿计的老年人口寻找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对于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让所有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现有养老模式分析
1.1传统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指对老年人物质生活的需要、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生活的慰藉,完全依靠家庭来满足。鉴于我国国情和传统文化中对家庭人伦和孝道的重视,传统家庭养老一直以来是我国老年人的首要选择。家庭养老不仅能够促进代际交流,而且在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发挥着无与替代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多样化,年轻人承担的家庭责任不断的加大,家庭养老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医疗照顾水平低,空巢老人得不到照护,失独、失能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更是得不到满足。
1.2机构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是指以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为服务主体,将老年人集中起来,为老年人提供较为细致专业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问题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2]。机构养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家庭养老的各方压力,但不能满足众多有其他需求的老年人群。而且我国养老机构起步晚、底子薄,加之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常常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居住环境好、配套设施相对完善、护理服务人员素质较高的高端养老机构,由于要支付高额的养老费用,仅适用于家庭条件好、有退休补贴的老年人,社会普及率低,不能惠及大众;一种是费用相对较低,但居住环境、饮食质量、身心健康护理等条件较差的低端养老机构,老人难以享受更多的服务权益,并滋生出许多健康养老的不利因素。
1.3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是建立在个人、家庭、 社区和国家基础之上的,以居家养老为形式,以社区养老网络为基础,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证,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2]。社区居家养老能有效节约社会资源,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而且投资少、本钱低、收费少、服务广、效益佳、形式多样,很受老年人欢迎,更能有效地解决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
1.4互助养老模式
互助养老是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之外的另一种对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有效补充的养老模式。它内含了由老年人亲友熟人支持网络向社会陌生老年群体延伸的层级性互助理念[3]。老年人在互助养老的过程中通过友爱互助实现了自助,对于消除苦闷和孤独、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实现“老有所伴,老有所乐”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互助养老尚存在发展不成熟,缺失法律规范和保障等弊端,有待于政府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互助养老的社会支持体系。
以上我国现有的养老的模式大体上能够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和休闲娱乐,然而老年人具有年老、体衰、多病共存和老年病、慢性病发病率高的特点,据2015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官网发布消息,2014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达53%左右[4]。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在2016年4月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上表示,老年人是我国慢病的高发群体,其中7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76.5%的老人患有共病,80岁以上的老年人共病更是高达80%,而且慢性病、共病常导致老年人身体多系统受累,最终引发多器官衰竭,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5]。因此,目前的养老主要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住行,而是“老有所医”的问题。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空巢老人、残障老人、慢性病老人等对持续性、综合性的医疗康复护理需求不断增加。家庭或一般社区、养老机构难以解决老年人的医疗照护问题,同时,医院方面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占床日的增加,导致医院运行成本增加。“医养结合”是解决“老有所医”,缓解当前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医药是我国在数千年医疗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医学科学,在健康养老中具有预防、医疗、保健、文化等全方位价值。而且2015年 5 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将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被列为重点任务。发展中医“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于满足老年人的医疗诊治、慢性病预防、大病康复、养生保健等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2 发展中医“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势
2.1中医在养老中“医”的优势
肿瘤、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痴呆等都是老年人高发的慢性病。中医药在治疗老年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老年人常表现出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渐趋衰退的生理特点和起病隐匿缓慢、多病丛生、久病入络、虚实夹杂、病症多变的病理特点。中医根据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辨证论治,立法处方,综合调理,既能够从整体上调节脏腑功能,又能够因人因地因时个体化治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达到有效平衡阴阳、调补气血、增补正气、延缓衰老的效果;另一方面中医药治疗手段灵活多样,通过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 理疗等多种方法并用,更能达到缓解病情、消除病症、康复保健的目的。
2.2中医在养老中“养”的优势
人到老年,机体各种功能开始出现自然减退,疾病、伤残也相伴而来,老年人在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急剧增长。养生是中医特有的优势,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确定老人年龄的分期,对衰老的原因、表现和规律以及养生、延缓衰老的方法有较详细的描述,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如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动静结合、形神一体,谨养正气、慎避邪气,三因制宜、审因施养,悦情养性,调畅情志等养生原则和四时养生、五脏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体质养生、药物和针、灸、按摩养生等养生方法,涉及到形体锻炼、饮食起居、情志调节等多方面,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缓衰老、益寿延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3中医在养老中“防”的优势
老年人疾病病种多、病情复杂、患病率较高,对老年人健康养老的晚年生活具有较大影响。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通过中药内服、熏蒸、外用、药膳膏方等药物疗法及饮食、运动、针灸等非药物疗法,能够调节经络气血,增强老年人体质,明显改善老年人体征,对老年病的预防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调和阴阳、调畅情志、食疗养生、运动养生等,全方面综合调治,做到 “未老先防”“未老先养”,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预防疾病、追求健康的养老需求。
3 发展中医“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建议
3.1强化中医“医养结合”政策引导,增加资金投入力度
第一,国家卫生政策的导向功能有利于养老机构由传统的养护模式向中医预防保健养护模式转变[6]。建议各省市相关部门加强落实《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意见,结合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布局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等,制订本地区促进中医“医养结合”发展的实施规划,开展好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试点项目。第二,各地区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出台和完善本地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和标准,引导各类机构提供规范化、标准化服务;加强开展对中医药服务内容的评价和监督管理,并通过一系列的医疗健康保险,形成长期有效的中医医养服务内容。第三,加大对中医药养老机构的资金支持。设立中医药养老机构建设专项资金,促使养老院加快转变养老服务模式,大力扶持中医药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养老环境。
3.2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中医药养老服务发展
第一,采取民办公助、公建民营、公办民营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投资。第二,成立如“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联盟”的社会组织,定期组织中医药医疗、保健专家走进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障,并组织开展老年健康知识讲座、保健养生、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等特色服务,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要。第三,发挥中医药高校人才优势,组织大学生志愿者走进养老机构,为老年人献爱心,开展读书读报、文艺演出等志愿服务活动,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第四,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资助养老服务设施、基本医疗器械、老年娱乐设施等硬件建设和健康养老文化宣传、尊老敬老教育等软件建设。
3.3构建中医“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服务体系
第一,支持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院的深度合作,构建“医养生态圈”。一方面积极推动中医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的深层次合作,开展中医医院对养老机构的技术协作,指导养老机构的中医药预防保健工作;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立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药门诊部、诊所或诊室,为老年人制订中医健康养老指导方案,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和中医养老服务水平。第二,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建立家庭病房、入户访视、上门服务等方式,开展疾病预防、医疗咨询、护理、针灸、按摩、康复保健等健康养老服务。第三,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农村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或标准化中医科、中药房的建设,健全社区中医医疗、养老、健康管理服务网络,全面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服务产品,保障社区居民就近享有规范、便捷、有效的中医健康养老服务。
3.4加强老年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第一,加强对中医防治老年病的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研究,提高老年常见慢性病、多发病的防治水平。第二,加快发展中医老年病学,抓住中医药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发展契机,加强中医老年病科建设,并建立相对完善的老年医疗服务管理标准、服务标准、工作标准,加强中医养老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中医药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第三,利用医院和养老护理院、老年康复中心等医疗资源建设中医老年病防治研究基地、中医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和实习基地,为中医养老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3.5加强中医“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
第一,在高校教育规划中,积极支持引导中医药大中专院校开设中医养老护理、中医康复医学、老年服务与养老院管理等专业,通过选送培训、定向委培等形式,培养紧缺的中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和养老机构管理人才。第二,加大政府财政对中医养老服务教育的投入,加强中医养老服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加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为导向,以加快培养社区综合医疗康复服务能力为切入点,从临床、护理、公共卫生、保健、康复及人文科学等多学科考虑,建立中医“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体系。第三,加强对中医药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培训、轮训、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中医药医疗护理人员的医疗诊断水平和整体素质。
[1]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6-04-20)[2016-05-21].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4/t20160420_1346151.html.
[2]周佳宝,赵宇,张淑谦.我国养老服务发展模式综述[J].人力资源管理,2016,9(1):53-54.
[3]陈静,江海霞.“互助”与“自助”:老年社会工作视角下“互助养老”模式探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18(4):36-4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药政司组织召开65岁以上老年人部分药物在基层全额保障座谈会[EB/OL].(2015-04-03)[2016-05-21].http://www.nhfpc.gov.cn/yaozs/s3586/201504/d19d3770819e4deab79ef8aa3a2a1a45.shtml.
[5]李木元.第二届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在石家庄召开[N/OL].人民政协报,2016-04-27.[2016-05-21].http://epaper.rmzxb.com.cn/index.aspx?date=2016-04-27&verOrder=05&banzi=4&paperType=rmzxb.
[6]马丽丽,梁少良,陈娜.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探讨[J].广西医学,2016,38(1):143-147.
(编辑侯勇谋)
1001-6910(2016)08-0001-03·学术探讨·
R21
A
10.3969/j.issn.1001-6910.2016.08.01
司富春,教授,sifc2000@hotmail.com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5B345)
2016-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