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汉魏六朝时期佛教医学成就*

2016-01-27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梁玲君李良松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佛学佛教时期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梁玲君 李良松

试论汉魏六朝时期佛教医学成就*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梁玲君 李良松

佛教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诊疗特征,是中华医学的重要宝库。汉魏六朝时期是佛教医学的萌芽和奠基时期,就汉魏六朝的佛教医学的发展成就进行论述,从寺院医学、佛医典籍以及疾病的病因、治疗等多方面进行论述,以便认识佛教医学并指导临床诊疗。

汉魏六朝佛教医学佛医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基于古印度的“医方明”,不断吸收和融合中国传统医药学之理论和临床实践,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即佛教医学。佛教医学以佛教教义“四大”、“五蕴”、“十二因缘”等为指导,通过药物、针灸等治疗手段,以对人体的内外环境进行调节,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汉魏六朝时期是佛教初传中国,兴起并急剧发展时期。佛教的东传以及发展,还以伴生物的形式传来了艺术、文学等,其中尤以医学突出。汉魏六朝时期翻译的大量佛经之中,有丰富的医学资料,佛教信徒的剧增带动了僧医数目的增长,僧医在临床治疗疾病时重视将佛典中之医药内容与传统医学相互融合,不断丰富佛教医学体系。佛教医学在汉魏六朝时期处于萌发和奠基时期,佛学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医药文化的发展。基于汉魏六朝时期佛教医学的发展状况,笔者就该时期佛教医学成就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

寺院医学的兴起

汉魏六朝统治者总体上对佛教事业以扶持为主,兴修了大量的寺院,出现了寺院经济。僧侣人数不断增长,由于僧人在通晓佛学的同时,还研习“医方明”,多精通医术,僧人常借助医学来弘扬佛法。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寺院医药作为佛教事业发展的产物,应运而生。据历史资料记载,南齐时寺院医学开始产生。南齐萧子良等成立六疾馆,专为病人疗疾,这是早期佛教医院的雏形。北齐天竺僧人那连提黎耶设立病迁所,主要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将传染病隔离的方法引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限制传染病的扩散。寺院医学的建立与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佛教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后世竹林寺女科的发展等,与汉魏六朝寺院医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丰富的佛教医学文献

汉魏六朝时期伴随佛经被大量翻译到中国,佛教中医药文化的内容也随之传入。在《大藏经》、《隋书·经籍志》以及该时期相关的史学资料中,记载有不少佛教医药学的著作,如《佛说胞胎经》、《佛说柰女耆婆经》、《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佛说佛医经》、《佛说咒齿经》、《佛说咒小儿经》、《陀罗尼杂集卷》、《禅秘要法经》、《治禅病秘要法》、《大智度论》、《坐禅三昧经》、《佛说大安般守意经》、《佛说兴起行经》等。

僧医除翻译佛教医学著作,还自己撰写医学著作,将古印度之“医方明”与中国传统医学相融合,对佛医典籍进行丰富和发展。如罗什著有《耆婆脉决注》,后部分被《医心方》引用;晋代支法存著有《申苏方》,现虽已佚,但被《肘后方》、《外台秘要》中收录数条;东晋于法开撰有《议论备豫方》等。僧医治疗疾病的经验也被相关著作记载,如《物异考》记载沙门艾灸治疗疾病等。

该时期的医家也受到佛学思想的影响。梁代陶弘景编撰的方剂学著作《补阙肘后百一方》书名中的“百一”取自佛学术语,并写道:“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1]《肘后方》中记载僧人用盐水治疗蚯蚓咬伤的皮肤病等。

汉魏六朝丰富的佛教医药学典籍中记载了“医方明”对于人的生理、病理、诊断、疾病的治疗以及疾病的防治等多方面的医学成就,是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些医药著作将有助于指导临床疾病的诊疗。

佛医病因说

佛医有其医学基础理论,在认识疾病时考虑疾病病因。汉魏六朝译佛学著作中不乏关于疾病病因的分析,《大智度论》从“外缘”和“内缘”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佛说佛医经》则有十因缘和九因缘之说等。李良松教授指出,佛教医学认为病有三因:外因——地、水、风、火“四大”不调;内因——贪、嗔、痴“三毒”为患;业因——前世孽债宿根之果报[2]。

佛学中认为世间万物皆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构成,人体也不例外。《佛说五王经》曰:“人由四大和合而成,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3]认为四大是构成人体和维系生命的基本物质,四大一旦失调将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四大失和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佛说佛医经》云:“四大不顺,行役无时,强健担负,棠触寒热,外热助火,火强破水,是增火病。外寒助水,水增害火,是为水病。外风助气,气吹火,火动水,是为风病。或三大增害于地,各等分病,或身分增害三大,亦是等分,是属地病。此四大既动,众恼竟生。”[3]进一步详细论述了地、火、风、水四大失调导致机体病理现象的出现。该时期的四大学说对后世医家在疾病的认识上产生了影响,部分医家用四大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对于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佛学将其归于烦恼。佛家认为众生皆有烦恼,诸烦恼中导致疾病的根本因素当属三毒,即贪、嗔、痴。《大般涅槃经》云:“知诸凡夫病有三种,一者贪欲,二者嗔恚,三者愚痴。”“烦恼生时,恼乱其心,令失去平静。”[3]一旦烦恼生起,则机体的内部气机将失去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佛家的烦恼说与中医的七情致病说是相通的,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中医学情志致病的学说。

佛家讲究业因致病,业因是佛医病因学的一大特色,是对传统医药学病因的一个补充。佛学认为世间万物皆因种种因缘而生起和消灭,人生病与否也不例外,与因缘论有密切关系。佛家将业因归为身业、口业和意业,主张以“八正道”来对抗业因,正语修口业,正业除身业,正命则净三业。《大智度论》中讲述了佛陀因前世业因而导致疾病的苦报。佛医的业因学说对于临床中治疗疑难杂症有一定的帮助。

佛医中的方药学

汉魏六朝,伴随佛学的发展,翻译的佛医著作中有不少对药物和方剂的记载,其中多数药物属于古印度的本土药材。故古印度的方药也作为伴生物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传统医药宝库。

东晋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里收录了“药子-物方”,并记载道:“婆罗门胡名那疏树子,国人名药疗病,唯须细研,勿令粗,皆取其中人,去皮用之。”[4]这被认为是中国医学典籍中关于印度药物的最早记载。《十诵律》中设专论“医药法”,论述以“四药”即时药、时分药、七日药及尽形药,进行疾病的治疗,其中多是以食物作为药物为主,体现了药食同源的思想。佛教在药物的使用上有其独特之处,即注重心药和法药的应用,如《宝云经》中记载的大药树,是通过舍得、戒得、忍得、精进、禅定、智慧、见法、闻声、知味以及同事等10种方式去除各种因烦恼导致的疾病,可见,此愈疾十法是以心药、法药的形式治疗“心病”。

汉魏六朝方剂学的著作也较多,除《大藏经》收录之外,还有释慧义的《寒食解杂论》,深师的《僧深药方》,师道兴的《龙门石刻药方》,六朝时期的《龙华方》,支法存的《申苏方》,于法开的《议论备预方》,昙鸾的《论气治疗方》、《疗百病杂丸方》,道洪的《释道洪方》等。这些方剂学著作中的处方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科,并且还有关于方剂的使用方法的记载,如口服、针灸、冲洗、外敷等方式进行疾病的治疗。

佛医关于疾病的治疗方法

汉魏六朝的佛医著作中记载的疾病治疗方法丰富,既有药物法、针灸法,又有咒禁法以及与佛事相关的禅修法、沐浴法等多种形式,并且常常是多种方式一起使用,达到相得益彰的功效。《正法华经·药草品第五》云:“斯人之疾,凡药疗之,终不能愈。雪山有药,能疗四病。一曰显,二曰良,三曰明,四曰安,是药四名。于时,良医愍伤病人,为设方便,即入雪山,采四品药,哺咀捣合,以疗其盲,目便见明。又加针灸,消息补写,斯人目睛,内外通彻,睹日月光,五色十方。”[3]在疾病的治疗上主张针药并用,发挥针和药协同的治疗作用。

与传统医学相比,佛学对于疾病的治疗侧重于“心”的治疗。在药物、针灸的使用上存在有别于传统中医的独特之处,如心药、法药的使用,更突出“心”的治疗作用。咒禁疗法上,汉魏六朝时期的专著有竺昙无兰译的《佛说咒齿经》、《佛说咒目经》、《佛说咒小儿经》等。《北史》中记载沙门惠怜使用咒禁疗法治疗疾病,“自云咒水饮人,能差诸病。病人就之者,日有千数”。这些咒禁疗法也被后世一些医家所使用。佛家使用咒语治疗疾病的同时,常常配合药物、针灸,以达到快速治病的目的。

汉魏六朝时期佛医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有独到之处,如北魏翻译的佛经《大般槃经》记载:“百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篦决其眼膜,以一指示向言:‘见不?’盲人答言:‘我犹未见。’后以二指、三指示之,乃言少见。”[3]金篦决是用金针抉除盲人眼膜之治疗眼科疾病的方法,这种方法被后世的医家不断发挥,在中国眼科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僧深创脚气方,相传是治疗脚气的最早记载,《备急千金要方》云:“又宋齐之间,有释门深师,师道人、述法存等诸家旧方,为三十卷,其脚弱一方近百余首。”[5]

汉魏六朝是佛教医学兴起时期,了解该历史时期佛教医学的成就,以帮助认识当时代的医学著作中的思想观点,明晰佛教医学认识疾病以及治疗疾病上的特色之处。由于多种原因,佛教医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故本文发掘佛教医学的成就,以引起人们对其重视并进一步指导临床疾病的治疗。

[1]李良松,郭洪涛.出入命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4.

[2]李良松.佛医知识问答[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1.

[3](日)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策划编纂.大正新修大藏经[M].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3.

[4]晋·葛洪.肘后备急方[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628-629.

[5]张印生,韩子杰.孙思邈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47.

Discussion on Buddhism Medicine during Six Dynasties of Han-wei

LIANG Ling-jun,LI Liang-so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Buddhism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treasure to Chinese medicine due to its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feature of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s.For six dynasties of Han-wei was beginning and foundation phases of Buddhism medicine,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its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s from views of temple medicine,classics of Buddhism medicine,causes and therapy of diseases etc., which offer references on its comprehension and clinical practices.

six dynasties of Han-wei;Buddhism medicine;Buddhistic medicine

R-092

A

1006-4737(2016)01-0011-03

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编号:11WYB015),北京市中医药文化基地项目(编号:2011-BJJD)通讯作者

(2015-11-30)

猜你喜欢

佛学佛教时期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苦厄的修行
佛学认知下的音乐表演理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