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藏医治未病的体质分类与辨识研究

2016-01-27扎西东主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6年12期
关键词:藏医体质分类

扎西东主

(青海大学藏医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1)

基于藏医治未病的体质分类与辨识研究

扎西东主

(青海大学藏医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1)

目的:以藏医“治未病”学的理论体系与核心内容以及情器世间、身心原理的认识,预防时令、邪气(突发因素)、饮食、起居四大因素等藏医“治未病”的根本方法。在“治未病”原则的指导下进行人体体质的分类、辨识及实施个体、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的“治未病”方法,从而达到无病-延年-正果-财富-安乐的藏医“治未病”学的最高目的及意义。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将藏医经典内容的体质分类与辨识的特色为侧重点,对藏医体质相关文献进行相互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尤其对中藏医体质、气质、性格、人格、血型之间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藏医认为健康与疾病的区别在于发病条件缘遇或不遇而定,是通过(望、触、问)三诊辨证理论综合分析后判定是否健康,在藏医体质分类与辨识中健康与疾病不能分离体质,体质归根结底分为身、心两大体质,身、心体质合二为一,通常外部环境与教育等可以改变体质。人体体质可分为七大体质,细分有无数种。体质分类的原理为(望、触、问)三诊辩证相结合,其中“问”为重要的辨识方法。体质五欲养生是藏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而体质养生的养则与养法是体质辨识的最终目标。

藏医;治未病; 体质分类; 辨识; 体质养生

藏医药学是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之一,她以悠久的历史和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举世闻名 ,尤其在“治未病”及治病方面拥有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优势。以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以及古代藏医大家所著文献建立的藏医 “治未病”(奈迈财桑Nadmed Tsesang Rikpa,藏语音译,奈迈即无病,财桑即延年之意)理论的哲学原理和实施方法为基础,以藏医“治未病”学的理论体系与核心内容即2个原理(情器世间、身心原理)和4个因素(时令、邪气、饮食、起居)的治未病思想,以及情器世间、身心原理的认识,预防时令、邪气(突发因素)、饮食、起居四大因素等藏医“治未病”的根本方法。在“治未病”原则的指导下进行人体体质的分类、辨识及实施个体、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的“治未病”方法,从而达到无病-延年-正果-财富-安乐的藏医“治未病”学的最高目的及意义。

1 研究藏医体质分类与辨识的意义

藏医药学具有两大目的,即治未病 (无病延年)及治病。无病延年是藏医“治未病”学的主要内涵。藏医“治未病”学是藏医学数千年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它是藏医药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治未病”以人类身心合一的生命为出发点,特别讲究天地人和,辩证而又科学地阐释了人体各个系统在客观环境中所处的功能,从人体的整体性及其同外界环境的辩证关系出发,阐述了人体生命活动和外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讲述如何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健康“治未病”知识。为人们保护身体、“治未病”、防病治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藏医“治未病”学不仅对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有着现实作用,而且对藏医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将藏医药学的核心内容“治未病”的原理普遍平衡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使世界各族人民及在青藏高原居住的人类获得无病健康和延年益寿、安乐、正果、财富,以及今世的幸福与后世的善报。藏医体质分类与辨识是藏医“治未病”理论实践的入门,藏医把人类的体质分为七大类,即单性隆性体质、赤巴体质、培根体质三类,混合性培赤体质、培隆、隆赤体质三类,隆赤培根三聚一类。依据藏医“治未病”原理建立健康与疾病的标准来丰富藏医“治未病”内容、从而完善藏医“治未病”理论体系。其目的归根结底有3个:即首先丰富藏医药经典《四部医典》内容,其次为建立健康与体质辨识标准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最后是为了藏医“治未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而言之,对藏医药学基础理论指明了创新与发展的方向,丰富藏医“治未病”理论和完善藏医临床实践体系,促进与多学科的交融、实现与其他医学的对话等目的及其重要意义。为突破于藏医体质分类与辨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依据藏医特色理论判定健康标准、藏医体质的概念、形成,制定藏医体质辨识的初步量表,以及不同区域、性别、年龄等的体质差异,采用体质五欲养生、体质养生等方法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2 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文献研究方面查阅《月王药珍》、《八支精华》、《四部医典》等藏医学经典著作以及相关经典注释、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现代中医体质大家王琦教授编著的《中医体质学》、《中医体学研究与应用》、现代医学文献《医学心理学》等古今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将藏医经典内容的体质分类与辨识的特色为侧重点,对以上文献进行相互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尤其对中藏医体质、气质、性格、人格、血型之间进行比较研究。

3 研究结果

藏医认为健康与疾病的区别在于发病条件缘遇或不遇而定,是通过(望、触、问)三诊辨证理论综合分析后判定是否健康,在藏医体质分类与辨识中健康与疾病不能分离体质,体质归根结底分为身、心两大体质,身、心体质合二为一,通常外部环境与教育等可以改变体质。人体体质可分为七大体质,细分有无数种。体质分类的原理为(望、触、问)三诊辨证相结合,其中“问”为重要的辨识方法。体质五欲养生是藏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而体质养生的养则与养法是体质辨识的最终目标。

4 研究结论

人体体质是由母血、父精、胚胎期间母亲生活习俗,出生时间、气候,环境,因缘及灵魂心灵的参与而形成,对身心健康及发病有着重要的关系,人体体质可分为身、心两大体质,以及藏医七大体质、中医九大体质等分类,按照藏医(望、触、问)三诊辨证理论全面辨识体质、并采用体质养生领悟身心本质、内外情器世间关系、因果、四缘的规律等,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最终目的。其结论通过因明辨析归纳为:①藏医体质的分类与辨识是藏医“治未病”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入门;②健康与疾病不能分离体质,分为七大体质,归结为身、心两大体质,与血型、气质、中医体质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促进;③外部环境与教育等可改变体质,即体质可调;④藏医体质辨识的方法以“望”、“触”、“问”全面思维并主要“问”诊为主。⑤以体质五欲养生是藏医“治未病”的养则,指定体质养生的养则与养法是最终目标。⑥藏医体质的分类与辨识在藏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⑦基于古今有关体质文献丰富藏医体质学内容及其研究方法,在深入研究藏医体质学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1]月王药珍[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2] 达瓦俄噶.八支精华[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 宇妥云丹贡布.四部医典[M].拉萨:西藏民族出版社,1982.

[4] 旦正加.藏医身心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 贡却坚赞.藏医养生保健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6]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7]王琦.中医体质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74-82.

[8]李杰.中藏医体质学内涵比较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0.4-7.

[9]次仁德吉,占堆.藏医体质学的研究和应用价值[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7)447-449.

[10]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1] 王琦.中医体质学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016年4月24日收稿

欢迎订阅2017年《内蒙古中医药》杂志

《内蒙古中医药》杂志系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立足本区,服务全国,面向基层,注重临床,适宜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阅读和交流。本刊为大16开,每册定价6.00元,国内统一刊号CN15-1101/R,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0979,国内邮发代号16-78,国外发行代号6367/Q,欢迎大家订阅。若有脱订者可直接向编辑部办理邮购。

地址:呼和浩特市健康街11号 邮编:010020 电话:(0471)6920167 信箱:nmgzyyhhht@126.com

△青海省中藏医药研究课题项目(2015204)

扎西东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藏医养生学

R291.4

B

1006-6810(2016)12-0004-02

猜你喜欢

藏医体质分类
基于藏医经典古籍《四部医典》的文献传承发展研究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分类算一算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分类讨论求坐标
藏医临床课教师面临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