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制的构建路径探究
2016-01-27曲新村
曲新村
(邹平县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中国滨州256200)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制的构建路径探究
曲新村
(邹平县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中国滨州256200)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也在积极地建构当中,但目前为止,我国的农业科技现代化仍旧面临着重重困难。因此,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新体制来不断优化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构建路径;必要性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升级,过去的粗放型农业体制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现实需要。现代农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深化农业科技项目攻关,创新农业科技体制。因此,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制的研究,对深化农业现代化改革、优化农业结构体制、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制构建的必要性
1.1推广农业科技创新能够弥补农业短板
当前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四化”建设之中,即全面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而这四项当中,农业作为国民生存之本直接决定了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化的重要地位。但是,现实情况摆在眼前,如农村经济发展严重落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脚步。早在2013年的农业会议上就明确指出“农业发展仍旧是四个现代化中的短板,要推进四个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使农业现代化发展更上一个台阶,而如何使农业早日实现现代化,这就要靠农业科技的引领作用”。农业通过科学技术的引领,能够形成新型产业链,并不断推动农村的信息畅通和网络覆盖,将农村经济与城镇的科学技术有效配置,从而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最终实现农民的增值增收。由此可见,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2推广农业科技创新能够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也必须面对城乡二元结构这一社会发展的障碍。虽然在改革开放的正确引领下,国内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是城乡失衡问题的长期发展也使得二元结构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所以,早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变得尤为迫切。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体制,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早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桎梏。
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紧紧围绕土地和资本展开,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唯有摆脱传统要素的桎梏,通过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徙,城乡差距因此进一步拉大,也唯有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才能带动农村自身经济的进步,从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依靠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使得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升级,将传统型的农业改造成了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全新产业。这样城乡的界限不断模糊,最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一体化的新格局。因此说,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必要条件。
2 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制构建的困境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到传统经济限制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的发展充满困境。
2.1农业科技创新体制的建立充满障碍
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转型中的资源配置,在过去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阶段,我国的科技创新模式与农业管理模式都相对单一刻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其缺陷和弊端也日渐显露。我国的农业科研相关机构在设立之初就形成了国家和地方两个层级,并由不同主体领导,在区域上也是以块状分布为主,并各自隶属不同单位,且缺乏必要的分工和协作,导致这些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重复性的研究过多,严重影响了资源的利用和科技开发。同时,主体单位在农业机构管理当中也存在资源不集中等问题,这就导致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进展速度低下、资源配置失衡。除此之外,相关部门在农业科技工作人员的考核过程中,过分注重考核人员的形象工程,忽视了农业科技实践成果和农业产业的具体需求,最终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道路。
2.2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低
对农业科技进行重点研发是为了激发出农业的潜在生产能力,并将这种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但是,我国当前阶段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研发主要停留在学术和研究上,却忽略了这些科研成果的现实可行性和实践价值,这就导致农业科技研究成果与实际投入使用严重脱节,农业科研成果和结论成为纸上谈兵的无用理论。这种情况使得我国农业的发展无法像发达国家那样形成“市场-科研-开发-市场”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得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与创新的转化率较低、农村经济较为滞后。据调查资料分析,我国每年农业科研成果可达到7000项左右,但其中只有大约一半的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农业科技的现实生产力,且能够真正取得成效的成果更是稀少,转化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2.3农业科技创新体制的激励制度和风险补偿制度尚未完善
农业科技的创新成果如果正确有效,是会产生十分显著的农业经济效益的。但同时,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具有溢出效应,这就有可能影响到农业科技创新相关工作者们的创新积极性。因此,国家和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激励政策和制度来克服农业科研创新的溢出效应。但是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出台相关的农业激励制度和风险补偿制度,同时更缺乏与激励制度相关联的税收政策和金融规定,这就使得社会上真正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的科研机构和组织少之又少,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严重不足。
3 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制构建的路径
3.1投入保障机制的构建
经费是农业科技创新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制度是农业科技创新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一直都带有公益性的特质,因此,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家和政府的财政补贴。这些经费补贴被应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技术推广、项目支持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方面。研究表明,对农业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多少直接决定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力度和范围。因此,要特别强调国家和政府对高校农业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逐步加大对农业高校等院校的支持力度。
除了对高校农业创新进行经费倾斜之外,我国政府和相关单位还应制定多项优惠政策,以鼓励社会各界发挥自身力量来参与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活动,从而使农业科技的创新活动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相关部门和机构要从内部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经费。同时,农业科研单位可以利用自身已研发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技术咨询服务来进行有偿服务,以获取相关服务经费。这种间接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入股的方式会逐渐改变过去以国家和政府拨款为主的资金来源方式,使得农业科研工作能够更加多元化地发展。
3.2人才保障机制的构建
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研发人员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因素,也是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的中坚力量。随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我国对农业科研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进入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组建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构成主要包括:主攻农业农业科技研发工作的专家、教授和学者,各大科研院校的相关专业学生和科研人员等。这其中的农业科技研发工作的专家教授和学者是农业科研体系中的核心力量,乡镇熟知本地农业情况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是农村基层科技推广的主力军,而农村应用科研成果的示范户和龙头企业则是农业新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这个队伍的组建是通过严格、规范的农业推广人员准入制度来进行的,竞聘人员通过公开招考、竞聘上岗等步骤加入科研团队,并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和能力,被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上去,施行不同的绩效考核制度。相关管理单位根据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对相关科研人员进行按岗定酬、按贡献定酬的分配制度。
制定完善的农业科研考核评价机制是农业科技得以大范围推广的核心,在整个推广活动中起着总指挥的重要作用。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一旦制定了与之配套的绩效考核制度,明确了农业科研的考核主体和内容,并强化科研团队成员的工作业绩和激励政策,就能充分调动起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制定并推广农业科研人员按岗位定薪酬、按业绩定奖励的绩效机制,应该把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状况挂钩,发挥科研技术的示范带头作用,将农民的增产增收和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评价等一并纳入到绩效考核制度当中,使绩效考评的最终结果与农业科技推广研发工作人员的薪酬和奖励挂钩,从而促使其更为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同时鼓励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人员用自身的技术知识和工作能力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并参与到二次分配当中来,以此将更加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增值和创收。
3.3技术保障机制的构建
分析研究表明,越是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例如美国和日本,越是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和卫星等高科技手段来发展自己的农业科技,并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同理可知,我国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巨大力量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农业信息化建设就是我国基于当前网络信息技术水平而推出的重点建设内容。但是我国农村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知识储备薄弱,信息意识淡薄,且农村网络科技水平发展较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速度,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推广速度。因此,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当务之急在于加快我国信息基础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步伐,逐步开展网络技术村村通工程,在农村逐渐形成电信、广播和计算机网络三位一体的网络信息全覆盖。要加快农村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和更新,将农业科研单位和相关部门的有用信息筛选出来,并加以推广。建立信息共享的网络数据库,并针对农业发展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从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步伐。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只有在充分认清自身困境的情况下,加强投入保障机制、人才保障机制和技术保障机制三个方面的重点建设,才能不断创新,为我国农业技术水平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水玲.外源推动与内源驱动整合: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机制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4(09):28-29.
[2]谢元.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09):35-37.
[3]谭爱花,李万明,谢芳.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成功案例研究——新疆天业节水产业发展创新之路[J].生态经济,2011(08):9-11.
[4]高道才,林志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87-89.
[5]夏刊.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6]满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D].锦州:渤海大学,2013.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1038(2016)04-0077-03
收稿日期:2015-11-17
作者简介:曲新村(1977—),男,农艺师,研究方向为果蔬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