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学风思考及对策探索
2016-01-26耿盈晴
耿盈晴
【摘要】本文从学生、学校、国家社会三方面点明了学风建设的重大意义,并深入分析了成因,最后从思想教育、文化营造、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学风建设;学风现状;成因思考;路径选择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优良学风的重要意义
培养当代大学生优良学风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关系着学生自身成长成才、高校的改革进步乃至国家、社会的繁荣发展,其重要意义应得到高校工作者的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
(一)优良学风对于学生自身的意义
学生的本分就是学习,学子们经过寒窗数年,发奋苦读终于考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为的就是汲取更深入广博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强化专业素质,为最终走出校园迈入社会奠定坚持的基础。而这一切都要以学有所获为前提,学风正是学习效果的保证,也是实现大学生顺利毕业获得学位的保证。此外,优良学风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和较高的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足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二)优良学风对于高校的意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相比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是发展教育的主力军,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任务和社会使命,而良好的学风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实现育才的必然要求。甚至说学风对一个学校的成败起决定作用都不为过。同时学风也是一所学校教育效果的直接产物,体现着学校的品牌和精神面貌,是学校有序发展、蓬勃发展的强大推手,从而对整个学校的管理、运行都具有直接而显著的意义,对创办好大学、一流大学具有战略意义。
(三)优良学风对于国家、社会的意义
大学生学风建设也是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当今世界依然处在剧烈变化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都意味着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过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美国依然推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近年来,我国和日本的钓鱼岛纠纷、和越南的南海石油纠纷等国际摩擦时有发生,而中国自身还面临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还怀揣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这些都呼唤高素质人才的出现与担当。
一、当代大学生的学风现状
当今高校里大学生的学风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值得我们高校工作者高度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求学动机不崇高
当代大学生身处日新月异、新鲜事物不断涌现的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外的不良思潮涌入中国社会,冲击着年轻人的思想。有的年轻人怀着远大的理想,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自身价值而刻苦学习,但有的人只是迫于社会压力或过分争强好胜、虚荣心极强,为追求优越的物质生活而把学习当作享乐拜金的“敲门砖”,学习情绪浮躁,动机充满了功利主义色彩。
(二)奋斗目标不明确
很多学生表示,上了大学后学习忽然没了动力,没有任何的紧迫感“逼”着自己学习。在中学阶段,为了考上好大学,学生可谓是破釜沉舟,狠下苦功,高考是他们学习的强大鞭策力量。在好不容易挤过了这座独木桥后,再也没有什么“刺激源”让学生像中学那样“疯狂”的投入学习了。宽松自由的大学环境让许多学生茫然无措,把学习的目标仅定为考试过关,缺乏长远的打算和对自己人生的思考与设计。
(三)“慎独”能力较差
大学里没有父母的监督,没有统一的时间表,没有各科老师布置的大量作业,也没有班主任的天天敲打,学生的自控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没有外力强力约束的情况下,是否可以“慎独”、管得住自己成为学生适应大学学习规律的关键。而许多大学生难以自律: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屡见不鲜,早读、晚自习人数较少;沉溺于游戏、娱乐,热衷于恋爱、交友的大有人在。很多学生即使去上课也时常没有专注听讲、积极思考和认真做笔记。课余时间大多用来兼职、玩耍、而不是去图书馆或上自习。
(四)学习方法不得当
学习方法得当是保证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很多学生因为学习态度的原因未能认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课前不预习、提不出问题,导致课堂听讲心中无数或感到吃力,长此以往会导致学习困难越来越多,负担越来越重,这更使得学生学习信心下降,更不愿投入学习,恶性循环直至彻底厌学;又如很多学生像高中那样只顾埋头苦学,不善于和老师同学交流观点,而交流在大学学习中时非常重要的,它能启发你的思路,点燃你的灵感,扩充你的知识;再如很多学生像高考备考那样只学所谓的“考点”,把知识机械化,应试化。
(五)考风考纪问题突出
大学生考试违纪、作弊问题严重,表现在:第一,很多学生对考试违规问题思想认识不清,对老师进行的考试诚信教育不以为然,对考试不良行为的性质没有足够的认识和警醒;第二,考试期间侥幸心理普遍,总觉得偷偷看一下、问一句兴许可以逃过监督;第三,协助他人或要求他人协助自己作弊,认为这是“哥们义气”;第四,不良风气影响更多人作弊,有的人本来不想作弊,但看到他人作弊成功了,心理不平衡或者认为可以逃脱,于是动摇了自己的道德底线,效仿错误行为。
三、当代大学生学风不佳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价值取向有偏差
一个学生的学习作风归根结底是由他的价值观念决定的,很多大学生求学不是以求得真知、回报社会、奉献他人为理想,认为这样很“傻”、幼稚过时,而只考虑个人发展,学习的功利心很重,什么有用学什么,对于一些有直接用途的课程比较重视,如英语、计算机等,而轻视一些专业基础课和德育课,挑挑拣拣,浮躁不实。
(二)学生吃苦精神愈发减退
当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几乎没有体会过艰苦的生活,加之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全家百般呵护溺爱,导致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差,贪图享受和安逸,不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甘甜果实需要辛勤耕耘,一味追逐舒适潇洒的生活节奏,没有承受压力、挑战困难的勇气和担当,总期望顺风顺水,不劳而获。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伤
当代大学生学习积极受挫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就业形势严峻,压力很大,毕业生四处碰壁,使得在校生对前途深感忧虑和不自信,加之同学朋友中出现没上大学较早进入社会反而赚了很多钱的现象,“读书无用论”又开始动摇大学生学习的信心;第二,校园和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正之风,如为了争荣誉、获奖学金、入党、找工作等托关系,利用人际资源使得竞争不再公正,这也会使那些缺乏资源没有背景的学生深感前途不明。
(四)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教师是传播知识的第一线,对学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实中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足,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入钻研,知识陈旧,讲解不透彻,没有自己的讲授体系而是照本宣科,难以吸引学生。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只管自己上完课,而学生是否认真上课,遵守课堂纪律基本不予理睬过问,考试前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这些有损了大学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让学生的敬畏之心全无,求知欲也受到挫伤。
四、当代大学生优良学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德育工作,在思想上把学生教育好、引导好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作用,在思想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做祖国栋梁社会人才的精神追求。利用学期新开端、期末在即、社会实践、主题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契机开展思想教育,用深刻的道理和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用鲜活的事例教育鞭策学生,用美好的未来愿景点燃学生的理想之炬。
(二)优化校园风尚,用良好的文化氛围把学生熏陶好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风建设会起到非常好的带动作用。高校应开展立意高、品味雅、富含思想性和知识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例如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渗透到文化活动中,让有真才实学的人在校园文化活动的舞台上可以一展身手,宣传展示优秀学子的风采,代替所谓“校花”“校草”成为同学们崇拜的偶像。此外,还要开展讲座、报告、沙龙等形式多样的各种学术活动,用浓郁的学术氛围包围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术的气氛,从而更加努力学习。
(三)严格师德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德制”兼备
教师有着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一个好老师会影响人的一生,学风建设当然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应督促教师爱岗敬业、诲人不倦,以学生为本,高度为学生负责,坚守终身学习理念,完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保证自己能够授予学生准确透彻而与时俱进的知识,用自己的广博知识、真诚爱心、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促使其向榜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