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激素冲击治疗在突发性耳聋的应用
2016-01-26郭焕萍陆冬凌陈翠芳廖天义刘文林郭丽芳
郭焕萍 陆冬凌 陈翠芳 廖天义 刘文林 郭丽芳
关于激素冲击治疗在突发性耳聋的应用
郭焕萍 陆冬凌 陈翠芳 廖天义 刘文林 郭丽芳
目的观察突发性耳聋应用激素冲击治疗的效果。方法11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7例。实验组给予甲强龙冲击治疗,对照组给予甲强龙常规治剂量疗。均治疗10 d,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治疗前后听阈值。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7%(54/57)高于对照组82.5%(47/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平均听阈值(48.1±20.2)db,对照组患者平均听阈值(54.2±21.6)db,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10.5%(6/57)与对照组7.0%(4/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突发性耳聋应用激素冲击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患者的听阈值,改善患者的听力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激素冲击治疗;突发性耳聋;冲击疗效
突发性耳聋是临床上一种常见急症,发病突然,原因不明,造成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发病后,除了耳聋症状外,还会伴有耳鸣、眩晕、耳压迫感等症状,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治疗突发性耳聋时,可采用多种治疗方法,但普遍认可激素治疗,本院以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114例,男42例,女72例;年龄33~67岁,平均年龄(46.8±7.2)岁;耳聋程度:轻度耳聋(26~40 dB)6例,中度耳聋(41~55 dB)27例,中重度耳聋(56~70 dB)34例,重度耳聋(71~90 dB)23例,极度耳聋(>91 dB)24例;发病侧:右耳49例,左耳65例;发病时间1~10 d,平均时间(4.8±2.9)d。纳入标准:①符合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②经耳镜检查、纯音听阈测试、内听道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③未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症;④排除中耳炎、内耳畸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7例。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治疗药物包含改善微循环药物、鼠神经生长因子等神经营养类药物等。在此基础上,给予两组患者激素治疗,激素均选择为甲强龙。
1.2.1实验组患者应用甲强龙冲击治疗,于500 ml 5%~10%葡萄糖中加入500 mg甲强龙,静脉滴注,2.0~2.5 h内滴完,1次/d,连续治疗3 d;之后甲强龙剂量改为250 mg,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2 d;之后甲强龙剂量改为120 mg,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3 d;之后甲强龙剂量改为120 mg,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3 d;之后甲强龙剂量改为80 mg,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2 d。
1.2.2对照组患者应用甲强龙常规剂量治疗,剂量为80 mg,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5 d;之后甲强龙剂量改为40 mg,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5 d。
1.3观察指标 治疗10 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给予患者纯音听阈测试,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听阈值。
1.4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受损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或与患病前的听阈水平相同;显效:经过治疗后,听力改善>30 dB,但未恢复到治疗前;有效:经过治疗后,听力改善15~30 dB;无效:经过治疗后,听力改善程度<15 dB。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治疗后,实验组中,痊愈12例,占21.1%,显效28例,占49.1%,有效14例,占24.6%,无效3例,占5.3%,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7%(54/57);对照组中,痊愈9例,占15.8%,显效25例,占43.9%,有效13例,占22.8%,无效10例,占17.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2.5%(47/57)。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听阈值比较 治疗前,实验组患者平均听阈值(63.8±23.4)db,对照组患者平均听阈值(64.0±23.3)d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平均听阈值(48.1±20.2)db,对照组患者平均听阈值(54.2±21.6)db,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期间,实验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6例,发生率10.5%(6/57),其中,消化道不良反应2例,血糖升高3例,失眠1例;对照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4例,发生率7.0%(4/57),其中,消化道不良反应1例,血糖升高2例,失眠1例。实验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尚不明确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原因,多认为与内耳病毒感染、内淋巴水肿、血管病变、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相关。患者患有突发性耳聋后,会导致内耳局部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性损伤。临床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时,关键在于早期给予患者类固醇激素冲击治疗,将内耳细胞缺血缺氧的状况缓解,同时,给予患者血管扩张药物、神经营养药物等,可显著改善受损听力,促进患者康复[1]。类固醇激素具有的功效比较多,如抗炎、抗病毒等,可将血管内皮细胞的水肿状况有效缓解,增加内耳血供,治疗内耳疾病的疗效非常高,广泛认为类固醇激素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首选药物[2]。
甲强龙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过敏、抗炎、抗风湿、免疫抑制等多种功效,采用甲强龙冲击治疗突发性耳聋时,可有效的改变内耳炎症及内耳微循环状况,缓解患者的病情[3]。内皮细胞合成过程中,分泌的生物活性肽为内皮素,其作用为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内耳血液流变中,内皮素的作用非常重要,给予突发性耳聋患者甲强龙后,内皮素的合成受到直接抑制[4]。研究发现,采用激素冲击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时,治疗时间越早,具有越良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严重病例,内耳在高浓度药量作用下,尽早挽救听力,避免发生不可逆性听力损伤[5]。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甲强龙冲击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甲强龙常规剂量治疗,10 d后,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佳,且纯音听阈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听阈值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同时,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良好[6-9]。
综上所述,突发性耳聋应用激素冲击治疗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听力状况,促进患者听力恢复,而且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提升患者治疗耐受性,促使患者尽早痊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1]韦一,王德乐,王韶鉴,等.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对比.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7):3194-3196.
[2]刘秀坚.大剂量应用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突发性耳聋的观察及护理.现代医院,2013,7(5):88-89.
[3]刘静.地塞米松冲击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76例疗效观察.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5):777-778.
[4]邓炳辉,林云雁,吴华飞,等.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分析.中华耳科学杂志,2012,10(3):383-386.
[5]刘鹤,孙中武.鼓室内注射激素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2,26(5):33-35.
[6]刘文,陈鸿雁,钟朝晖.局部和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Meta分析.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10):895-900.
[7]杨剑,刘博,韩德民.突发性耳聋的循环病因机制.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30(3):175-177.
[8]杨亚灵,桂雄斌.突发性耳聋的中西医治疗进展.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8(4):88-92.
[9]梁云,梁山.针刺结合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30例.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1(2):64-6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7.148
2016-08-03]
511518 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