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拉帕米、普罗帕酮静脉注射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分析
2016-01-26李迪黄冬岩吴迪王浩
李迪 黄冬岩 吴迪 王浩
维拉帕米、普罗帕酮静脉注射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分析
李迪 黄冬岩 吴迪 王浩
目的分析和比较维拉帕米、普罗帕酮静脉注射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普罗帕酮治疗,对照组采用维拉帕米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给药前心率(194.4±26.7)次/min、给药后6 h心率(98.4±15.8)次/min,对照组给药前心率(187.8±29.6)次/min、给药后6 h心率(117.3±17.3)次/min,两组给药前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7,P>0.05)。给药后6 h,观察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43,P<0.05)。观察组临床效果(96.88%)优于对照组(81.25%),不良反应(6.25%)少于对照组(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10、4.267,P<0.05)。结论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优于维拉帕米。二药各有优势,临床上应尽量查清病因再给药,如不能及时查清则首选普罗帕酮。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维拉帕米;普罗帕酮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之一,由连续3个及以上的房性早搏或房室性交界性早搏组成。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可表现异味P波可以表现为房性、交界性、逆行P波或者无P波,R-R间期规律性出现,心室率一般为150~250次/min。室上性心动过速种类较多,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显性或隐性旁道参与的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心房扑动及交界性心动过速[1]。临床上如根据不同类型选择不同药物,则一方面加重的确诊的压力,另一方面增加了急诊医师的负担。故目前临床研究多探索适用性更广的药物。本研究比较了维拉帕米、普罗帕酮静脉注射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旨在探索更有效,且操作简单的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治疗的确诊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64例患者。排除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及昏迷、肝肾功能不全、脑卒中及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其中观察组男14例,女18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6.6±6.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0 min~2 d,其中预激综合征15例,冠心病7例,心肌炎3例,原因不明7例。对照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3.8±8.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0 min~2 d,其中预激综合征17例,冠心病6例,心肌炎4例,原因不明5例。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给予普罗帕酮治疗,对照组采用维拉帕米治疗。用法及用量:普罗帕酮(20 ml:70 mg)70 mg,静脉滴注5~10 min输注完,如无效果可于20 min后重复给药1次。维拉帕米/异搏定(2 ml:5 mg)5 mg溶入5%葡萄糖溶液20 ml中,静脉滴注5~10 min输注完,如无效果可于20 min后重复给药1次。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给药后6 h的心率,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给药后0.5 h内患者症状缓解,并转复为窦性心律,且6 h内未出现异常;有效:给药后0.5 h患者心率较前明显改善,但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6 h内心率未加速;无效:给药后0.5 h患者心率较前无明显改善,或心率虽然有所下降,但在6 h内又复发。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9.2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给药前心率(194.4±26.7)次/min、给药后6 h心率(98.4±15.8)次/min,其中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8%,不良反应2例(6.25%),其中包括轻度眩晕1例,胸闷1例。对照组给药前心率(187.8±29.6)次/min、给药后6 h心率(117.3±17.3)次/min,其中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1.25%,不良反应8例(25.0%),包括短暂性心动过缓3例,头晕2例,恶心2例,胸闷1例。两组给药前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7,P>0.05)。给药后6 h,观察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43,P<0.05)。观察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0、4.267,P<0.05)。
3 讨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具有突发性、反复性,是诱发患者心力衰竭、休克甚至心脏骤停的原因之一。维拉帕米是一种罂粟碱衍生物,为第一代钙通道阻滞剂,可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李同妙等[2]研究发现,维拉帕米具有抑制高磷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钙化功能,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和保护血管壁的作用。机制为左束支浦肯野分支内或邻近区域的折返的陈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对维拉帕米敏感性好,临床上对此类现象称为维拉帕米敏感性束支内折返性室速[3]。故维拉帕米治疗阵发性实行心动过速有一定优势。此外,维拉帕米对器官缺血再灌注有一定的保护作用[4,5],适用于有心力衰竭倾向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普罗帕酮具有膜稳定性,具有β受体阻断作用,能够延长有效不应期和电位时程,降低心肌兴奋性[6],具有有效、广谱等特点。在兔心室肌细胞的实验中,普罗帕酮不但具有张力性阻滞作用,还有使用依赖性阻滞作用,同时减少心动过缓的发生[7]。端木鲁健等[8]发现反复正加速暴露可通过缩短心室肌细胞90%振幅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和增大跨壁复极离散度诱发快速性心律失常,而普罗帕酮具有拮抗这种改变。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优于维拉帕米。在临床实践中,作者推荐对于首次入院且类型不能明确或可确诊为预激综合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优先选择普罗帕酮,如确诊为维拉帕米敏感性束支内折返性室速则首选维拉帕米。因两种药物均具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故应用一定要规范,在首次注射无效时,再次注射应至少间隔15 min,对于肝、肾功能不明确的患者,可推迟至20 min。给药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特别是普罗帕酮,已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用普罗帕酮导致室颤的报道。另外还应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对于不能耐受的患者给予及时处理,减轻患者病痛。
总之,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优于维拉帕米。二药各有优势,临床上应尽量查清病因再给药,如不能及时查清则首选普罗帕酮。
[1]孙玉杰,张海澄.2015年《AHA/ACC/HRS室上性心动过速管理指南》解读.中国循环杂志,2015,30(Z2):50-55.
[2]李同妙,徐金升,冯雨,等.维拉帕米通过阻断钙离子内流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5,16(27): 3294-3299.
[3]陈刚,侯炳波,姚焰,等.维拉帕米敏感性束支内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4,18(6):454-457.
[4]李蔚,陈祖兵,沈世强,等.异甘草酸镁联合维拉帕米对大鼠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华医学杂志,2015,95(38):3119-3123.
[5]钱小英,金晓盛,邵美琴,等.乌司他丁联合维拉帕米在大鼠急性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5):1054-1056.
[6]曾文军,高彦文,李海涛,等.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效果对比及其对血清 hs-CRP 的影响.山东医药,2015,55(28):42-44.
[7]李晶,郑霄云,周刚,等.普罗帕酮对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及对快钠电流的使用依赖性阻滞作用.中国循环杂志,2015,30(7):679-683.
[8]端木鲁健,王兰,焦琳,等.反复正加速度暴露及普罗帕酮干预对兔心室肌细胞复极离散度的影响.山东医药,2014,54(44): 26-2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6.093
2016-07-06]
163311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