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麻风新发病人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讨
2016-01-25曹广喜杨鲲鹏
曹广喜 杨鲲鹏 付 群
·临床研究·
临沂市麻风新发病人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讨
曹广喜 杨鲲鹏 付 群
临沂市下辖十二个县区,总人口1083万人,到2014年底,全市累计发现新发麻风病人7809例,属于原来麻风病疫情高发地区。自1955年以来采取人员师资培训,以及“查、收、治、管、研、宣”的综合防治措施,1986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WHO推荐的联合化疗方案。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各县区患病率先后陆续降至1/10万以下,达到国家卫生部“基本消灭麻风”的控制标准,1994年通过了国家卫生部的考核验收,我市的麻风疫情此后进入低流行状态(患病率低于1/10万以下)。达标之后,各县区仍有新病例陆续发现,截止到2014年底,全市又陆续发现新发麻风病人182例。为探讨临沂市麻风基本消灭后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利于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进一步控制疫情,我们对1995-2014年临沂市182例新发麻风病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今后的麻风防治对策。
1 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和方法 以全市十二个县区为单位,采取查阅病历资料、麻风信息系统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达到麻风基本消灭指标后1995-2014年间新发现的182例新发病人进行全面复核。复核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延迟期、畸残、确诊前就诊情况、发现方式、确诊类型、病例分布、传染途径等。
1.2所有病例均具有麻风的临床表现、抗酸菌检查和病理特点,符合麻风的诊断标准。诊断分型按照光谱分类法,治疗分型按照联合化疗方案分类法。
1.3统计学方法 病期和年龄等计量资料用平均数作t检验,其他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性别及年龄分布 182例新发现麻风病人,男
124例,女58例,男女之比为2.14∶1,比达标前1975-1994年20年的1011例新发病人男女之比(3.16∶1,768/243)明显降低(P<0.05);确诊时年龄12~84岁,平均年龄为49.18岁,比达标前20年的平均年龄(36.7岁)明显增大(P<0.05);儿童患者 2例,占1.10%,与达标前20年儿童患者13例(占1.29%)相比无显著差异。
2.2延迟期 延迟期1~373个月,平均延迟期38.6个月,比达标前 20年(47.2个月)明显缩短(P<0.05)。
3 讨论
麻风基本消灭后,我市的麻风疫情进入低流行状态,麻风新发病人的流行病学特征有了明显变化:门诊被动发现为主,平均年龄上升,多菌型性比增加,平均延迟期明显缩短,二级畸残率明显下降。
麻风基本消灭后,部分县区级麻风病防治机构放松了警惕,人才梯队衔接不及时,削弱了防治队伍,削减了防治经费,影响了重点村庄和密切接触者线索调查及县乡村三级麻风防治网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防治措施减少、防治成本效益低下、防治质量降低。
麻风遗传易感性和接触感染是麻风发病的重要环节。低流行状态下仍有新病例陆续出现,新病例的分布由簇集状分布走向散在分布,大规模的普查已经不适合当前的麻风流行病学特征。文中显示,182例新病例分布在12个县区的171个村庄,家庭内以往有麻风患者的40例(21.98%),说明麻风存在家族集聚性和遗传易感性[1];村内以往有麻风患者的97例(53.30%),多菌型病例增加,提示麻风接触感染的高危险性。印度最先应用全基因组扫描技术研究证实了麻风易感基因的存在[2],国内研究首次定位了麻风的易感基因[3,4],因此,对麻风病人家属、邻居等重点人群进行易感基因调查,开展预防服药和健康教育,是预防麻风易感者感染发病和促其早期就诊的有效方法。
积极开展麻风知识培训,加强麻风疑似病例转诊,是做好麻风病例早发现工作的前提和基础。182例患者确诊前曾到县、乡、村麻风三级防治网就诊者分别占97.80%、62.64%和93.96%,88.46%的病例由皮肤科门诊发现,农民占85.17%,而且有8例病人因为手足眼症状曾到神经科、风湿科和眼科就诊,只有2例初诊被拟诊麻风,平均延迟期虽有缩短,但长者仍达373个月,且二级畸残率(29.12%)高于《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指标,以上均说明开展麻风知识培训对麻风病例早发现的重要性[5,6]。既要培训皮肤科和乡村医生,又要培训与麻风症状相关的神经科、眼科和风湿科医生,加强麻风县、乡、村三级防护网建设,提高他们的诊断水平和甄别麻风可疑线索的技术能力,强化麻风疑似病例转诊制度,及时发现和上报麻风疑似病例线索,最大限度地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进一步降低二级畸残率,加速消除麻风危害。
[1]Moet FJ,Pahan D,Schuring RP,et al.Physical distance,geneticrelationship,age,and leprosy classification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leprosy in contacts of patients with leprosy[J].J Infect Dis,2006,193(3):346-353.
[2]Siddiqui MR,Meisner S,Siddiqui MR,et al.A major susceptibiity locus for leprosy on chromosome 10p13[J].Nat Genet,2001,27(4):439-441.
[3]王昌媛,颜潇潇,张福仁.麻风病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24(11):894-986.
[4]刘红,张福仁,颜潇潇,等.中国汉族麻风病与HLA-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9,44 (3):328-330.
[5]邓仲明,张锡宝,刘宇伦.麻风病基本消灭阶段的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讨[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2,9 (3):219.
[6]吕建进,侯建玲,于长平,等.麻风病基本消灭阶段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1999,15(2):33.
(收稿:2015-04-13 修回:2015-05-28)
2.7发现方式 182例病人,通过可疑者筛查发现13例(7.14%),密切接触者检查发现3例(1.65%),患者自报 5例(2.75%),皮肤科门诊发现 161例(88.46%)。
临沂市皮肤病防治所,山东临沂,276001
2.3畸残情况 确诊时二级畸残率为29.12%(53/ 182),比达标前 20年二级畸残率(35.41%,358/ 1011)明显下降(P<0.05)。二级畸残主要有爪形指(趾)、指趾缺失或缩短、垂足和兔眼等。
2.3型别分布 182例病人,按照光谱分类法:TT 13例,BT 45例,BB 4例,BL 53例,LL 67例;按照联合化疗方案分类:MB 126例,PB 56例,MB与PB之比为2.25∶1,比达标前20年的MB与PB之比(1.82∶1,652/359)明显增高(P<0.05)。
2.4县区分布 182例病人在12个县区中的分布极不均衡,郯城县最多(44例),蒙阴县最少(3例)。182例患者分布在171个村庄,其中4例同村的有2个村,2例同村的有5个村。其中农民155例(85.17%),个体24例,工人2例,教师1例。外来人口2例。
2.5接触史和家族史 182例病人,夫妻关系6例(共3对夫妻),一级亲属关系6例,二级亲属关系2例,其他均为1例1户。家庭内以往有麻风患者的40例,占21.98%,村内以往有麻风患者的 97例,占53.30%。
2.6就诊情况 182例患者确诊前就诊次数为1~9次不等,其中,171例(93.96%)曾到村卫生室就诊1~4次,114例(62.64%)曾到乡镇医院就诊1~2次,178例(97.80%)曾到县级医院皮肤病门诊就诊1~2次,13例(7.14%)曾到市级及以上医院皮肤科就诊1~2次,4例曾到眼科就诊,3例曾到神经科就诊,1例曾到风湿科就诊,只有2例(1.10%)首诊即拟诊为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