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玻璃艺术学科规划初探
2016-01-25孙净芳
孙净芳
(浙江工业大学 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现代玻璃艺术学科规划初探
孙净芳
(浙江工业大学 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要:高等院校艺术学科建设,必然要面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民族文化创新的需求。作为艺术院校玻璃艺术系科,在汲取国外“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成果经验的基础上,应紧密联系和围绕国内现代玻璃艺术与玻璃产业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工科院校的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征,主要明确独立的学术研究方向,注重学科内部科目的平衡性发展,推进学科交叉和高科技研究,探索新型手工艺术学科教学,从而构建与完善具有创新力的现代玻璃艺术学科的框架,提高艺术创研水平和学科的独立价值。
关键词:玻璃艺术;学科规划;系科建设
一、现代玻璃艺术学科的成形
(一)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
1962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哈维·利特尔顿(Harvey Littleton)在托利多(Toledo)艺术博物馆建立了玻璃工作室,并组织了国际第一次相关玻璃吹制艺术的研讨会。这次规模并不盛大的会议被史学家公认为“工作室玻璃运动”(The International Studio Glass Movement)的开端,玻璃突破了材料的固有属性,从作为生产原料的角色蜕变为独立的艺术创作媒介。与此同时,威斯康星大学在现代玻璃艺术系科教学领域也取得了革命性的探索,奠定了国际高等玻璃艺术教学的制度模块,成为学院派玻璃文化的发源地。随之而来的,是广泛的玻璃学术的交流与玻璃教学的普及。在上世纪这个充满想象力与叛逆性的历史时期,艺术媒介在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范畴中得以新生,“玻璃”也不例外,玻璃艺术翻开了它崭新的一页。随后,玻璃工作室运动延伸至英国,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这个时代的转折点中引领了英国玻璃艺术领域的变革,它面对的是研究生层次的精英式的教育,培养了第一批优秀的当代玻璃艺术家,在后来的玻璃艺术领域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着世界玻璃学科不断发展。意大利、德国、捷克这些具有深厚玻璃文化底蕴的国家,在新玻璃创作理念的影响下更加展示出其传统加工业的突出优势,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培育现代玻璃艺术学科成长的肥沃土壤。进入80年代,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也加入到国际玻璃艺术运动的阵营中,当代玻璃艺术学术定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及[1]。中国玻璃艺术教育及文化也受到“工作室玻璃运动”的很大影响。
(二)学科发展的时代背景
玻璃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玻璃艺术学科成长提供了平台。 当代中国是玻璃产业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玻璃制品消费大国,玻璃产业发展迅猛,装饰玻璃与平板玻璃的产销量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欣欣向荣给玻璃生产带来了崭新的活力,人们在追求玻璃产品实用性的同时,开始关注玻璃的艺术品质,玻璃设计的价值开始显现,一些创意玻璃产品的设计概念在整个玻璃价格体系中占有了相当的比重,玻璃艺术开始普及到大众的生活当中。然而,玻璃审美性的提升与玻璃设计水准的提升并不在同一跨度,人们往往对玻璃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设计水平与大众审美需求的不对应成为玻璃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主要矛盾,玻璃艺术面对着新的转型。因此,由于玻璃产业和文化产业高速增长暴露出的玻璃设计人才贮备的不足的现实问题,恰恰促进了玻璃艺术系科建设的加速成长[2]。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美育教育的整体水准与普及程度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内高校针对美育人才的培养往往以少、尖、精为主,进入21世纪,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不断转型的社会结构带来了不断深入的社会分工,高校专业的细分化趋势明显,新型的社会需求层出不穷,这意味着粗放的、大一统的学科分工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新兴专业人才的培养内容,新兴学科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玻璃艺术系科在建构现代手工艺学科体系、弘扬民族传统手工艺术、培养应用型的手工人才的学术框架下应运而生。
二、现代玻璃艺术学科发展述评
(一)学科发展的现状
新兴学科的发展遵循其客观的发展规律,国内玻璃艺术的系科建设同样如此。2000年,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大学几所重要的艺术院校相继成立了玻璃工作室,并逐步夯实了新兴的玻璃艺术学科。据2015年的统计,国内高校(含高职高专)已有不下30余所开设了玻璃艺术系科,从事专业的玻璃艺术创作与研究。国内学院玻璃艺术探索经历十五年,其学术成果显著,究其主要原因,除去开放的学术交流与文化传播外,来自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直接需求刺激玻璃学科基础的不断夯实。玻璃艺术学科建设的探索,首先来自于应用市场的对接,玻璃艺术的应用广泛,大到建筑空间、公共空间,小到器物与饰品,玻璃始终拥有其独特的材料价值,这为玻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国际交流的影响日益增强,西方玻璃的新潮设计理念推进了中国当代玻璃的成长,一批从事玻璃艺术研究的专家及留学生回国参与到国内玻璃系科的建设当中,他们为推进国内玻璃艺术的成长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最后,日益增长的对玻璃文化的审美需求对玻璃生产与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玻璃艺术设计师与创作者的自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等玻璃艺术系科实力逐渐增强。一是教学的基础框架已经成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大基础教学模块——平面玻璃、吹制玻璃、铸造玻璃。平面玻璃的教学内容涉及到彩绘、印刷、镶嵌等基础工艺及建筑玻璃艺术创作表现。吹制玻璃涉及吹制技法、砂铸成型、灯工工艺等相关教学内容;铸造玻璃则主要研究热弯热熔、粉烧技法与窑制创作。三个教学模块以实现创作的不同表达方式与思考模式进行相关定位,努力搭建完善的学科发展平台[3]。二是国内各大院校学术发展方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学术发展各具特色,虽然部分研究尚待成熟,但院校系科之间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区域文化的特点已经呈现出隐性的学术价值。三是玻璃文化创新的影响在不断扩大,玻璃艺术正从边缘的、陌生的,往往被排除在综合展览类别之外的窘况中脱离出来,逐步展示出其特别的创造魅力。玻璃的展览越来越多,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内艺术家开始在国际的舞台上崭露头角,甚至斩获国际学术界认可的专业奖项,中国玻璃艺术正成为世界玻璃艺术舞台上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完成和正在建设的国际级别的玻璃博物馆,如上海玻璃博物馆、祁县玻璃博物馆,代表了玻璃文化产业中的新兴力量;承办玻璃艺术专业的国际性大展,如中国国际当代玻璃艺术三年展、中国玻璃艺术双年展等,为中国的玻璃走出世界争取到了话语权;参与重大的国际玻璃学术研讨会,如皮恰克国际玻璃论坛、澳洲玻璃发展论坛,国内玻璃艺术家开始传达自我的创作观点与思维形态。中国的玻璃艺术变得越来越丰富,正在逐步的融入国际工作室玻璃运动的大家庭当中。
(二)学科发展的问题
作为举世闻名的陶瓷大国,陶瓷的辉煌一定程度上扼制了玻璃的使用功能的发挥以及审美功能的优势,玻璃始终处于断续的发展状态,技术及文化的断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玻璃的成长。这种根源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现代玻璃艺术学科在社会需求、人才储备以及学术批判上的不足。首先,当代玻璃艺术与中国当前社会需求的融洽度不够。一是市场需求度的融洽;二是审美需求度的融洽。作为玻璃艺术系科建立是基于学术的标准以学术研究为目标的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主导的文化运动,而市场的实际需求与这种高端的学术审美有一定的差距,当今玻璃艺术运用的主体仍体现在广泛的建筑领域与室内空间,以满足实体的功能性需求为主要目标。因此,在推进玻璃的审美与设计的概念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大众对玻璃艺术的审美缺乏判断,高端玻璃设计品牌产品无论是价格还是创意都与大众有明显的距离,玻璃学科的发展急需要做好基础的铺垫工作,文化与市场的对接需要一定的时间孕育与收割。其次,高端玻璃艺术设计人才极端匮乏,整体玻璃艺术设计水平偏低。玻璃艺术的人才需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事玻璃工艺产品加工行业的技术人员;二是从事玻璃艺术设计的研创人员;三是从事玻璃文化推广与策划的行内人士。玻璃艺术系科规划将主要围绕上述需求展开。玻璃工艺产品行业加工人员的数量总体稳定,但质量急需提高。以中国国际水晶之都浦江为例,2012年,浦江从事水晶工艺加工的企业超过1千余家,从业人数达5万,年销售额达5亿元。这组可观的数据反映出玻璃工艺品行业的巨大经济效益。然而,值得重视的是,其获取利润的主要方式仍是玻璃产品代加工的生产方式,本土的玻璃设计与玻璃品牌几乎无发展。再次,专业课题建设与学术评判水平不足。究其主要原因,体现在审美意识形态上,当代玻璃艺术的美学框架尚未建立。一是国内玻璃艺术学科探索实践相对薄弱,参与国际新锐玻璃艺术学术交流也非常有限,其直接导致玻璃艺术的创作视野的局限,在玻璃美学判断标准问题上未能形成科学的、客观的、成熟的玻璃审美体系,这给当前国内玻璃艺术的创作的方向性带来了困惑;二是西方先进玻璃文化与国内特色的高等教学体制在交融对接中出现矛盾。新兴玻璃学科的发展缺乏现实可借鉴的案例以及具体的操作纲要,玻璃艺术学科体系建设在摸索中成长;三是尽管玻璃艺术学科在国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推广,但当代玻璃艺术的概念在国内的认知程度仍然有限,尚未融入到整个当代艺术创作语境当中。玻璃艺术探索重点仍停留在技术层面,在玻璃的表达方式、创作观念上的拓展研究不够,且缺少同其它媒介材料的综合应用及与其它艺术门类的跨界交流,玻璃的艺术内涵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放[4]。
由此看来,高校玻璃艺术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尽管我们在系科规划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学科体系的整体完善仍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或经验总结,克服阻碍现阶段玻璃艺术教学的相关难题以及突破上述玻璃学科发展之瓶颈。
三、现代玻璃艺术学科规划的设想
国内玻璃艺术学科规划需遵循教育与经济的客观规律,是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新兴玻璃艺术学科基于国内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实际应运而生,基于教育本身是具有超前的意识与强烈的探索精神,玻璃艺术教育与科研相互促进是夯实玻璃艺术系科根基的关键所在。玻璃,作为最广泛的应用材料,如何将教育研究的成果服务于市场经济仍是今后学科建设面对的主要问题,玻璃在材料的创新、设计观念的革新、应用空间的拓展上都拥有着无尽可能性。“文化产业”成为最为标志性的创新力,这给玻璃产业与玻璃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双重的机遇,强化教学的导向与文化的引导并确立良性的玻璃应用推广模式,努力建设当代玻璃研创平台。在21世纪的今天,玻璃艺术教育的繁荣与玻璃文化的普及才能真正的提升玻璃行业的创新水平,用创新成果服务于经济社会,使大众切实的享受到玻璃艺术带给生活之便利。作为高等艺术院校,我们有必要立足自身的文化优势,探索玻璃艺术系科发展的独立性并探讨学术研究之方向。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和学科平衡发展,提升创研水平
国际玻璃工作室运动在持续的五十多年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代玻璃美学理念的推广与高等玻璃艺术教学体系建设引领着当代玻璃不断向前发展。一是欧美玻璃艺术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工作室教学”模式,“工作室教学”是国际玻璃工作室运动中较为常态的高等教学模式,一般应用于具备良好师资环境的本科高年级教学以及研究生层次的教学模块中,由具有相当资历的教授担当主持,负责日常的教研工作,工作室有着明确且独立的学术研究方向[5]。国内现阶段高等玻璃艺术教学中,应有更多院校进行工作室教学的探索,并且使这一趋势日益明显,使工作室教学实践活动能有效的提升玻璃艺术的研创水准,形成生动鲜明的学术形态。二是借鉴西方玻璃的教学经验,深入探讨国内玻璃学科内部发展的平衡性问题[6]。现阶段,由于国内吹制玻璃的底蕴薄弱,教学与学术研究应主要避免窑铸玻璃起步,导致玻璃内部科目发展的不均衡的现象延续。科目发展均衡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学生能以不同的视角尝试不一样的技法来达到艺术表达与创新之目的,深入对玻璃学科的理解,实现创造思维的无限拓展。同时,要避免玻璃艺术的工艺高起点,技术难度强,容易陷入对工艺与技术的极端迷恋,走上“为技巧”创作的死胡同。避免与培养玻璃艺术创新人才内涵的不符合,让先进教学模式探索带给玻璃学术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成为提升玻璃学术水准的直接方式。
(二)学科交叉和高科技研究并进,提高学科的独立价值
现代玻璃艺术是个庞大的学术体系,玻璃高等艺术教学不仅是关于多种玻璃技法知识的系统传授,更在于人才培养与文化推广之思考。比如,针对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以及其他院校的玻璃学科建设而言,可以围绕两点强化并夯实。一是发挥理工院校的学术优势,推进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最大程度拓展玻璃专业的影响力。可以准确的说,玻璃艺术的学科建设过程即是玻璃艺术融入社会文化与应用市场的全过程,教育工作者需要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打破工艺美术的小圈子,在推进玻璃手工实践的同时,探索具有应用价值与实验观念的新型玻璃设计。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意识到,玻璃学科的领域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与科技保持着高度联系。国际重要的玻璃学术机构,如康宁玻璃博物馆、英国桑德兰国家玻璃中心,一个明显的特征是玻璃艺术研究与玻璃科技创新(或是教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并行模式,艺术与科技相互渗透、融通促进,技术与观念的革新共同促进玻璃艺术的进步。在新的发展创新环境下,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正在和浙江工业大学硅酸盐研究所洽谈合作项目,计划组建全新的玻璃艺术研创中心,这个中心将融汇玻璃设计与材料学研究,为社会输入广泛性的应用型玻璃产品,以此来满足与消化大众对玻璃艺术产品的需求,这种努力或许将给未来几十年中国玻璃艺术的发展与玻璃系科的成长带来革新性的影响。二是结合民族文化特色,联系地域文化特点,探索新型手工艺术学科教学。现代玻璃艺术打破了传统工艺美术的理论框架,与当代艺术密切关联。作为西方当代艺术学科的舶来物,中国的玻璃艺术学科到底应该怎么发展,朝哪个方向发展,如何保持玻璃艺术学科的独立价值的同时又有效的融入到当代艺术语境?这是玻璃艺术系科建设与发展规划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时也引来了激烈的讨论。鉴于此,“现代手工艺术”这一新人文主义的学术概念被提出,玻璃艺术迎来它作为独立艺术创作媒介以来以高等教育为基准的新型学科定位。可以明晰,职业教育玻璃人才培养主要是针对基层的玻璃设计与手工技能的训练,而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时代的任务则是努力培养国内知名的优秀玻璃设计师与创作者,推进玻璃学术水准与审美形态的共同进步。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体现地域特色,反映时代文艺风貌,始终都会是玻璃艺术教学焦距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 周静,邬烈炎.现代玻璃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37-46.
[2] 姜鸣.薪火传承:产业与工艺美术教育[J].创意设计源, 2016(1):5-7.
[3] 韩熙.玻璃造型艺术教程[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
[4] 高书生.关于文化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理论导报,2012(3):14-15.
[5] 白晗夏.互动之力——RIT的玻璃工作室教育管窥[J].装饰,2011(1):45-47.
[6] 萧泰.大学玻璃工作室的责任与挑战[J].当代手工艺,2014(3):114-117.
(责任编辑:王惠芳)
On the tentative study of discipline planning of modern glass art
SUN Jingfang
(College of Art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China)
Abstract: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Art Major must necessarily be oriented for the demand of social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national cultural innovation. The Glass Art Major, based on the “Workshop” teaching mode abroad, should center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glass art and glass art industry culture. This study has analyzed the features of art talents cultivation in science-focused institutions and emphasized the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subjects within the discipline with definite direc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so as to promote the fusion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high tech research. Thus, innovative framework of modern glass art discipline could be built up to promote the art research and creation and enhance the individual value of the glass art discipline.
Keywords:glass art;discipline planning;department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6-04-15
作者简介:孙净芳(1981—),女,湖北天门人,讲师,硕士,从事绘画材料与技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J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4303(2016)02-02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