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推进国统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2016-01-23

关键词:国统区新华日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魏 静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推进国统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魏静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摘要:创刊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合法的党报, 在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真正调动起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肩负起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任, 实现传播马克思主义主客体的大众化。 《新华日报》自创刊起就积极地实现着报刊形式的创新、 传播方法的创新以及传播内容的创新, 有力地推进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的大众化。

关键词:抗战时期; 《新华日报》;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国统区

《新华日报》诞生于烽火抗战的年代, 创刊于1938年1月11日, 在它出版长达九年的时间里, 忠实地报道了发生在抗战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成为抗日战争的号角, 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 不仅如此, 《新华日报》还有效地推动了国统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载体, 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中的光辉典范。 值此抗日战争胜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 笔者梳理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历程以纪念这一伟大时刻, 并向历史致敬。

1《新华日报》推进国统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

1.1国际背景

抗战时期国际形势错综复杂, 形成三足鼎立的世界格局, 即法西斯军国主义阵营、 推行绥靖政策的西方帝国主义阵营和反法西斯的和平主义阵营。 欧洲法西斯国家疯狂扩军发动侵略战争, 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盛行, 以对外扩张为最高国策, 并于1936年11月与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英美法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对日本暴行视而不见, 纵容日本侵华。 此时苏联给予了中国物质上、 精神上的支持, 无论是出于军事战略还是外交战略的考虑, 这样的援助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并且也掀起了反法西斯主义民主运动的高潮。 法西斯主义是二十世纪资产阶级哲学上一种颓废与反动流派的理论, 结合了独裁主义、 极端民主主义、 中央集权形式的社会主义、 军国主义, 是一种反共产主义、 反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 是一种非马克思主义式的暴力革命, 在二战时期起了决定性作用, 并在法西斯官方意识形态中达到了顶峰。 而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解放的学说, 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 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 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世界大战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一次较量。

1.2国内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 中国大片领土沦丧, “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爆发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 抗日战争由局部转向全局, 中国革命进入了全面的抗日战争时期。 在这种国内局势下, 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党在国统区的文化政策也由原先的文化专制向抗日文化政策转变。 这样, 《新华日报》才得以在国统区出版。 然而, 国民党的一些领导人对抗日并不积极, 随着日方对华政策的改变, 抗日态度更是摇摆不定, 并且怀有灭共之心, 诟病马克思主义, 对很多事件歪曲报道, 甚至企图瞒天过海。 《新华日报》在国民党的百般打压之下仍秉持“坚持斗争”的原则, 牢牢把握办报宗旨, 出色地充当好“共产党的嘴巴”, 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维护抗日统一战线。

2《新华日报》推进国统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客体分析

2.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

新闻传播者包括新闻记者、 新闻编辑和其他专职新闻业务人员, 他们是社会的哨兵, 他们的社会角色地位、 角色行为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1]265新闻作者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华日报》的作者群不仅是时事新闻的传播者, 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 他们来自于社会各阶级、 各阶层,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华日报馆的建制学习苏联建立编制委员会, 社长潘梓年是国内外知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 曾潜心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在《新华日报》期间也没有放下战斗的笔, 挤出时间写社论、 专论,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遗余力, 曾发表《共产主义与马列主义》一文痛斥国民党御用文人陶百川“三民主义革命成功了, 马列主义只有失败到底”的胡言乱语。 他十分注重青年工作, 热心辅导青年如何学哲学、 学理论, 激励青年投身抗日救国的滚滚洪流。[2]另外, 还有一大批“新华军”, 总经理熊谨玎、 总编辑华岗、 编辑主任章汉夫以及通过实际斗争培养出来的陆诒、 陈克寒、 石西民、 刘白羽、 周而复、 杨赓、 邵子南等一大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著名记者。 随着时局的变化, 又加入了胡绳、 夏衍、 张友渔、 乔冠华、 熊复、 吴克坚、 廖沫沙等重要人物。 这些人大多经受过严酷的革命斗争洗礼, 文化素养和政治觉悟比较高, 并且不少人在国内外接受过高等教育, 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并通过实践一步步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论青年的学习问题》等马克斯恩格斯经典著作通过《新华日报》介绍给广大群众。

历史并不只是伟人的历史,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并不只是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精英的任务, 广大人民群众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 据统计, 1938年10到1945年8月, 《新华日报》共刊载了读者来信679篇。 通过分析可知, 《新华日报》的读者群最主要是工人和学生, 这两部分人共占所有来信读者的47.6%, 整个报纸的读者群几乎覆盖了各个社会阶层。[3]而刊登的来信问题包括“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分别是什么”“读什么哲学书”“利润率和利润量”等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等问题, 这说明广大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知识理论的渴求之高。 群众的数量是庞大的, 他们在学习求索的同时也在进行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并且这股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新华日报》表示“希望每一个读者都是本报的作者”, “凡是看本报的人, 都是给本报写文章的人”。 在报社号召和鼓励下, 一批工人、 学生、 教师、 机关职员等来自基层的作者, 为《新华日报》供稿, 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群众的声音, 群众切实成为《新华日报》的主人, 行进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

2.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

广大群体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 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 他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程中担当着不可小觑的角色, 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受众。 相比较同时期的其他报纸而言, 《新华日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受众更加多元化, 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 包括无产阶级工人、 学生、 军人、 政府官员、 救亡团体工作者、 自由职业者等社会各领域, 甚至一些国民党人士也成为《新华日报》的忠实读者。 《新华日报》为了扩大读者面而创办了“读者信箱”“友声”等栏目, 实现了受众全面覆盖, 并且倡导各地读者建立读者会, 不定时举办读者座谈会, 《新华日报》真正成为了人民的“喉舌”, 成为了“人民的报纸”。 有读者在信中写道: “饭可以少吃一顿, 新华日报可不能少看一张。” 这足以见得《新华日报》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影响力。

群体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化、 生活化, 即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寻与现实契合的观点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客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大众而言是晦涩难懂的, 如果单纯全文摘译马克思主义经典原文则会使得马克思主义游离于广大群众理解之外。 《新华日报》充分考虑到这点, 用通俗易懂、 简明生动的语言解释马克思主义专有名词, 帮助读者学习理论知识。 此外, 《新华日报》还充分利用“读者园地”“青年生活”“妇女之路”等栏目反映群众的悲惨境遇和他们进行不屈不挠正义斗争的事实, 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去解释群众面临的种种遭遇, 并鼓励他们增强斗志, 为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为民主革命最终胜利而斗争。 《新华日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国统区的群众生活和群众斗争紧密结合, 使得马克思主义在融入群众生活、 指导群众实践中真正实现了大众化。

3《新华日报》在国统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之举

3.1报刊形式的创新

《新华日报》之所以能在国统区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是与报刊本身的独特之处分不开的。 首先是版面设计的创新。 《新华日报》创刊之初经过全体编委的讨论和对比之后, 最终确定的版面形式为: 第一版为社论、 广告; 第二版为国内主要新闻; 第三版为国际重要新闻; 第四版为副刊: 取名“团结”和“读者信箱”等。 这样的版面设计形式, 新颖活泼, 内容丰富多彩, 不但与国民政府的报纸完全不同, 而且与非官方的报纸相比亦具明显的特色。[3]为了报纸更好地适应国统区的社会环境, 《新华日报》进行了三次改版, 1942年1月开始进行的第三次改版是在毛泽东“增强党性与反映群众”的要求下进行的, 保留原有的“青年生活”“妇女之路”“工人生活”三个专刊, 增加一个“团结”专刊, 作为对地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园地; 副刊增加内容, 办成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专刊; 改进第二版的“友声”专栏; 在第三版开辟一个“读者园地”专栏; 开展各种社会服务, 加强同读者多方面的联系, 主要做读者的来信来访工作。 改版后的《新华日报》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 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 致力于提高人们的马克思主义觉悟和政治素质, 以致从思想路线上解决青的认识问题。 其次是语言的创新。 《新华日报》在编辑工作中, 为了能做到眼睛向下关注读者, 采取了通俗化、 大众化的方针, 把报纸的文化水平降低到初中毕业水平, 全部刊登内容都用白话文改写, 废除了当时流行的不文不白的所谓“新闻体”, 大大改进了文风, 建立了以关注民生为导向的群众话语体系。 因为民众所要的马克思主义, 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 而是通俗易懂的贴近现实生活的话语, 是群众听得明白也有兴趣听的话语。

3.2传播方法的创新

《新华日报》自身形式的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的传播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此外《新华日报》还采取了其他一系列措施以扩大传播范围、 提高影响力。 首先, 招收培养报童。 皖南事变后, 国民党对《新华日报》的封锁骤然严重, 采用多种方式阻碍报纸的发行。 为突破封锁, 《新华日报》不仅组织各部门员工上街卖报, 还招收和培养了一大批报童、 报丁, 成为突破禁锢的一支尖兵。[4]报社的报童大多是贫苦家庭出身的孩子, 年龄从十四到十六岁, 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背着当天的报纸在大街小巷叫卖, 灵活应对敌人的威逼利诱, 靠双腿走上几百里路把报纸直接送到读者的手里。 报童们勇于承担报社交给的任务, 不断开辟新的发行路线, 发展更多的订户, 无形中扩大了党报的影响力。 其次, 利用广告宣传。 《新华日报》的广告栏除了能提供资金保障外, 还能够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 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 主要表现在《新华日报》大量刊登书刊和影视广告, 如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等革命导师的著作以及相关文献的出版广告、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著作出版预告等, 无形中增加了进步书籍的宣传效果, 有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5]不仅如此, 它还刊登政治宣传广告画、 漫画等, 特别是抗日宣传画, 有效地宣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再次, 依靠邮局寄发。 在外埠发行方面, 《新华日报》主要采取邮局寄发的方式, 但常常被邮局检查所扣押而阻止发行, 读者订的报纸总是好几天都收不到。 针对这样的问题, 《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采取了一系列反检查措施, 比如做假象迷惑邮局, 将载有重要文章的报纸分批寄出以蒙混过关; 打时间差, 摸清检查人员的工作规律, 抢在他们上班前或下班后将报纸寄出; 改装分寄“改装报”, 将《新华日报》卷套在别的报纸里面寄出以躲过检查。

3.3传播内容的创新

首先, 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理论。 《新华日报》在创办之初就认识到了自身的使命, 成为“团结抗战的号角, 人民大众的喉舌”。 《新华日报》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 建立起坚不可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不仅积极争取国内各党派、 各阶级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 而且对统战路线的宣传延伸到国外, 以扩大统一战线。 《新华日报》刊登的内容大多是有关民族解放运动的专著和文章, 比如徐冰1940年翻译的《巴黎公社的教训》、 范剑涯1940年翻译的《被压迫的人类解放的伟大导师》、 凯丰1938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吴克坚1939年发表的《列宁的事业是人类解放的事业》和1941年发表的《列宁论民族解放战争》等, 让统一战线中的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解放运动理论, 并激发起斗志为民族的最终解放而不懈奋斗。 其次, 对中共高层领导人的宣传, 塑造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形象。 据统计, 重庆时期的《新华日报》报道标题中直接出现中共领导人名字的报道和主旨关于中共领导人报道的数目为: 毛泽东140篇; 周恩来145篇; 朱德109篇; 叶剑英56篇; 彭德怀26篇; 董必武74篇; 吴玉章57篇。[6]一位位品质高尚、 智慧卓越、 远见卓识、 以民族大义为己任的中共领导人的形象清晰地展示在国人面前, 塑造了光辉的无产阶级政党形象, 对国统区的舆论生态产生重大影响, 对读者的思想起到深刻的触动作用。 再次, 积极展开文艺斗争, 宣传马克思主义文化。 《新华日报》反对国民党当局在反共、 分裂、 倒退的政治阴谋包裹下的文艺成果, 积极支持广大进步作家、 诗人及其他文艺工作者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 坚决同艺术至上主义作斗争, 反对民族主义文艺论, 反对文化专制, 强调文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以及文化的多元性和自由性。 《新华日报》还积极宣传苏联文学作品和电影,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俄新青年》《胜利者》《血肉换自由》等, 具有浓烈的马克思主义色彩和社会主义倾向。

总之, 《新华日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统区, 在如此严峻的生存环境下, 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 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立了卓越功勋, 对当今中国共产党运用大众传媒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七十多年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世情国情巨变, 《新华日报》不仅见证了抗日战争那段烽火弥漫的历史, 见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残酷岁月, 如今也和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前行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 追求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京林. 新闻心理学原理[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12.

[2]石西民, 范剑涯. 新华日报的回忆: 续集[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

[3]王永恒. 媒体的办量——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及其影响[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4]武志勇. 中国报刊发行体制变迁研究[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5]汤志华, 刘晓华.《新华日报》与国统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 长白学刊, 2014(3): 95-99.

[6]梁忠翠, 马玉林. 重庆《新华日报》中的中共高层形象宣传探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4): 73-76.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Promoted byXinhuaDailyin the KMT-Controlled Area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WEI Jing

(Political Scienc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Abstract:Xinhua Daily, founded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was the only legal party newspap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KMT-Controlled area. Under the sever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Xinhua Daily took up the task of spreading Marxism and really mobilized the community, especially the masses initiative, to achiev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Marxism Popularization. Xinhua Daily has achieved positively the innovation of paper form, spreading methods and spreading content since the founding onward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the KMT-Controlled area.

Key words: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Xinhua Daily;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KMT-Controlled area

文章编号:1673-1646(2016)03-0031-04

*收稿日期:2015-12-27

作者简介:魏静(1991-), 女, 硕士生, 从事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K26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1646.2016.03.006

猜你喜欢

国统区新华日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中苏文化协会与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统区苏联形象的构建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及其连锁反应*——基于国民党高层个人记述的观察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人民武装发展的历史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