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与出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思考

2016-01-23杨爱东张爱淑

关键词:价值导向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爱东,张爱淑

(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江苏 徐州 221116)



困境与出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思考

杨爱东,张爱淑

(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江苏 徐州221116)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的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积极的价值潮流和健康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具有先进性、规律性、民族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本质规定性,也具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性。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存在着诸多的困境,需要我们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加大多角度的理论研究及研究成果推广力度,构建立体化的宣传教育解读体系,建立多渠道的宣传传播途径,提升国家法治化的水平,进而实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导向;大众化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在党和国家的战略规划和统筹发展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走过了24个年头,充分显示了强大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中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一带一路”等大国外交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完善,我国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在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上都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然而,我国又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改革攻坚期“三期叠加”的现实,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少数人身上出现了“挑战社会道德伦理,甚至毫无道德底线”的道德退化,崇拜西方社会所鼓吹的诸如西化我国民众的“普世价值”等之类的价值观,这就要求当下的中国确立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积极的价值潮流和健康的价值理念。“对一个国家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对一个人而言,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1]在我国现阶段,呼之而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所当然地担负起了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基本内容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在中华大地上快速掀起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大众化的浪潮,在理论界和学术界也迅速形成了学术热点和理论焦点。充分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有的本质特性,并在这一基础上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必要性及现实困难,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创新路径,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性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必须全面,特别是要认识到它的本质特性,抓住了本质特性,就等于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趋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觉。“这种思想和理论上的自觉又必须基于主体对于……理论基础、精神实质、政治内容、时代特征和基本要求的全面深刻、完整准确的把握。”[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美好愿景的向往与期待,有着其特定的本质特性,具体表现为先进性、规律性、民族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一) 先进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其核心价值观能够在以往人们价值观的基础上,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吸收国内外和历史上先进文化的精髓,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历史和现实已充分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没有先进的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在缺少精神家园的文化力量支撑下逐渐迷惘、衰变,甚至消亡。我们认为,当下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正确指导下,结合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建立、发展、改革和新形势的实际状况,集聚了全党和全社会的智慧,有利于在“三期叠加”和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的社会主义中国给予人们先进的文化力量和精神方向指引,不断激励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而不懈奋斗,因此彰显了其先进性的无穷力量。

(二) 规律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律性,是指根据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发展进程,深入思考人类社会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发展走向,在遵循执政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而进行的价值融合、整合、发展和创新。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在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学说的框架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的智慧,充分吸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精髓和要义,整合现阶段社会主义国家涌现出来的多元社会思潮和价值倾向,形成创新的、主流的、合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核心价值和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提出的实践过程还是内涵的客观性指向都表明了其具有独特的规律性。

(三) 民族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确定、传播和发展必须根植于本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势,立足于本国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上,形成契合社会主义社会实践发展的精神引领和文化动力。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明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很自然地建基在中华传统的文化文明的成果之上,在显现现代性发展的时代特征的同时,也展示了民族的、本土化的文化发展烙印,体现了民族性、本土性发展的历史轨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时空中做到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

(四) 大众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有大众化、包容性和易于认同的特点及其推广的全覆盖性。核心价值观只有大众化才能兼容并蓄,构建一个主体认同基础,也才能成为一个社会规范的基准,用来衡量主体行为的合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封闭的,它是在吸收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契合广大公众易于认知、理解、吸收、消化的特点,关照广大公众的现实需求,在公众间广为熟知,并积极践行,是公众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向,同时“润物细无声”地潜入公众思想和心灵深处,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言行一致、代代传递的目的。

(五) 实践性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性,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得人们能够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不断纠正自身错误行为,并使其言行符合正确的规范标准,综合发挥人们的精神和实践力量。换句话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被人们认同后,进而外化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行动的自觉力量,消除人们知行不一的行为。

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具有了上述五个本质特性,并达到了五者的高度融合,真正体现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学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统一,每时每刻支撑和指引着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奋勇前进,触动了人们内心思想意识的更深层次,是中国人民在新时期恪守的行为指向和行动指南。所以,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际,从现实还是未来,我国都有极大的必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建设。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顺应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要求。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3]在思想意识形态建设领域,我国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并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引领着13亿中国人民向着共产主义目标迈进。

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格局的逐步完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4],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出现了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作用发挥出现了弱化,人们的主导信仰出现了偏颇。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和“北京青年发展报告”的调查结果得知,“拥有金钱和财富”替代了“为一种崇高的信仰奋斗”,选择“为共产主义奋斗”和“入党入团”的比例分别只有8.8%和2.9%。中国社会科学院所作的“转型时期伦理道德建设的难点与对策”调查中,选择“有信仰”的只占28.1%。[5]这表明,我们在当下的国情、世情和党情下,在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中亟需要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人民大众,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大众化建设,正是顺应了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要求,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掌握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具有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整合和一元化价值引领的“双重因子”。

现阶段,我国人民的主导信仰在日渐淡化,国家和社会发展进入了转型期,社会矛盾也不断产生,再加之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崛起感到恐慌,积极实施制裁政策,妄图从思想文化领域打开一个缺口,不断向我国渗透西方价值观,出现了实用主义、相对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权力主义、消费主义,影响着我国人民的价值观的判断和选择。“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6]从国家、社会、公民等多个方面做了阐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及时提出和大众化推行,有利于迅速抢占人们精神世界的制高点,是对西方歪曲的价值观的有力回击和批判,能够整合当今社会出现的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形成一元化的主流价值观,一定能够“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7]必将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8]更加进一步坚定人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9]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蕴含着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驱力。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精神也是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需要中国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人民需要一种强有力的精神信仰和精神动力,内化为前进的驱动力,进而把全体人民的思想意志集中统一起来,把全民族的智慧力量凝聚起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引导人民把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浪潮中来,到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来。

二、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种种困境

近来,党和国家领导高层在多种场合不懈余力地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部门也再努力执行党和国家的意志。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并没有达到当初推行的初衷,没有真正的入脑、入心、入行,出现了种种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生命力、影响力和执行力。

(一) 产生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凝练的怀疑

自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三个倡导”的24字时,在学术界便掀起了讨论和研究的高潮,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一部分专家和学者从构成要素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如郝立忠的“为人民服务”的一价值要素说;范鹏的“以人为本、共享文明”,陈延斌、周斌的“公平正义、人民至上”和柳树滋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二价值要素说;韩震的“民主、公正、和谐”和陶绍兴的“以人为本、公正和谐、天下大同”的三价值要素说;杨明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梅荣政的“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独立自主、共同富裕”四价值要素说;李亚彬的“人本、仁爱、民主、公正、和谐”和冯颜利、廖小明的“人、义、法、自、信”的五价值要素说;薛建中、张勇的“平等、公正、和谐、发展、民主、共富”和柯缇祖的“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和谐、开放包容”的六价值要素说。[10]

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11]上述专家和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凝练,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但不能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的凝练。

(二) 忽视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命题提出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了,但在13亿人口的大中国,究竟有多少人熟知它的来龙去脉呢?熟悉它的完整表述呢?熟识它的深刻内涵呢?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2]作为人力资源聚集的高校是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主力量、主先锋,理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但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据一项调查显示,有37.4%的学生信仰共产主义,58.4%的学生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也有32.6%的学生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45.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够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包含的“八荣八耻”去做。[13]这就可想而知,接受高等教育,处在人类文化最前沿的大学生竟然有32.6%的人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那整个中国社会究竟有多少人熟知呢?更不要说是去按照要求去践行了。

这种原因,我们认为在当下的中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对此研究较为丰富,较为深刻,但仅仅局限在学术界和理论界还是远远不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属于广大人民的,所以要从思想战略高度上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去深入广大人民中去宣传、解读、答疑、解惑,形成强大的声势,凝聚成强大的合力,促成强大的正能量,使得广大人民真正了解、熟知、理解、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并积极化作自身行动,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三) 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单一的宣传传播路径

一种理论的推行离不开称为“党的喉舌”的宣传传播工作,正如刘云山同志所说的一样,“培育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灌输,抓好宣传教育始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就能生根、开花、结果,就能转化为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14]

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传播虽然得到了加强,但效果并不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传播如果仅仅靠行政强制手段,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利用网络、微信、微博、微视、微电影、QQ、飞信等新媒体,并做好与传统媒体的高度融合;不仅要通过媒体来宣传传播还需要通过把其融入教材、课堂、日常生活中;同时还要考虑宣传传播的接受者的特点,掌握大众文化及民间话语的生动性、具体性、形象性,采取接受者易于接受的形式,破除宣传传播途径的单一化,形成互动性、多元性,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通俗化、生活化,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并解答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15]

(四) 存在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过程中知行不一的现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最终要落实到践行上,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其好的表现就是得到广大公众的一致认可,大家由理论接受逐渐内化到自觉行动上来,“知”内化为“行”,达到知行一致,意志与意识的统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其坏的表现就是知行不一、知行分裂。

社会生活中的“披着人皮的狼”是很可怕的也是可恨的。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却存在着为数不少的这样的“狼”。官场塌方式腐败、知名学者的大量学术剽窃、明星吸毒嫖娼等等事件,身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违背并践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广大公众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产生了极大的恶劣影响,从深层次上影响了广大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理解,直接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发挥。

(五) 缺少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长效机制

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16]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现,是现阶段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那就少不了制度层面的保障。道格拉斯·C·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上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17]

大家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不是一阵风,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已逐步深入人心,但从国家整体层面上还缺少顶层设计与长效机制,“忽视了制度对社会治理和价值共识形成的全局性影响,没有真正立足于制度作为经济、政治框架对社会成员利益关系格局调整的功能进行分析。”[18]这就要求国家从全局出发,面向未来,统筹考虑,出台能够长期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保驾护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路径

好理论需要经过大众化,这样,才会产生理论的物质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就是要使得具有大众化、包容性特点的内容做到推广的全覆盖性并践行之。而要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须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 加大多角度的理论研究及研究成果推广力度

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提出以来,就得到了学术界和理论界的热捧,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但体系较为混乱,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专题研究,甚至有的学者还对其内容的凝练表示了怀疑。而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需要进一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脉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本质规定性、培育与践行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及大众化路径,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西方发达国家核心价价值观等多角度多视角加强研究,形成系列研究话语和排山倒海之势,并努力推广理论研究成果,做到以理服人,让人信理。

(二) 构建立体化的宣传教育解读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除了在做好理论研究及研究成果推广的同时,还需要做好宣传教育解读工作。

1. 按不同的受众类型建立不同层次的宣传教育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考虑到大众文化的受众特点。据研究者研究发现,我国社会阶层出现了多元化,具体包括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等10个阶层,[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大众化的进程中,就需要考虑以上10个阶层各自的特点,采用社会各个阶层的话语体系开展宣传教育解读,让他们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体现在本阶层中的?”“在本阶层中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由思想意识层面上升到社会实践层面,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2. 按多样的传播媒介建立不同类型的宣传教育解读。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和快递信封广告、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兴媒介。按照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各自的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宣传语系,努力做好两者的高度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要注重发挥新兴媒介的强大功能,积极主动进行网上舆论引导,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我们坚信,在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双管齐下的攻势下,一定会形成营造好社会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宣传教育解读的舆论环境和氛围。

(三) 建立多渠道的宣传传播途径

灌输教育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推行国家价值观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这必将成为当下我国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建设的一种有益借鉴。

1. 通过传播媒介宣传传播。党的宣传部门要在信息化时代下,在发挥传统媒介的传统优势下,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可观性强、易于接受的特点,规范管理,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美妙绝伦的画面,迅速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进行正面引导和隐性教育,进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行的主动权。

2. 通过榜样示范宣传传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国家适时推出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国好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表彰活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等活动中的主人公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和最好体现,要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学习他们为祖国为人民为他人,为大家舍小家的无私奉献、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引领人们根据身边的模范去选择、去比照、去赶超,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实在、可行可信。

3. 通过学校、社区、家庭宣传传播。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接见数千名中国留苏学生和实习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20]祖国的未来在年轻一代身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大众化要从娃娃开始抓起,深度融入到学校课堂、课程教材、校园文化、管理服务中去,形成全方位、全员化、全过程的大众化模式;大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倡导社区文明公约,构建和谐邻里,发挥文明社区的作用,使社区人在潜移默化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重视和谐家庭建设,努力营造“夫妻恩爱、亲子和谐、尊敬长辈、民主宽松”的家庭氛围,做践行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诚守护者。

(四) 提升国家法治化的水平

理论研究、媒体传播、宣传教育是软性的,更多地还是靠人们自律,缺乏强制力和约束力,往往很难保证人们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法治化的水平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有力保障。

1. 加强国家顶层设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国家顶层设计的基础性作用尤为重要。党和国家要全面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状况和人们的期待心理,从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角度和人民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视角出发,精心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前进方略和长效机制,从而有效发挥政策的针对性、权威性和导向性。

2. 加大奖惩监督力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真、善、美”是人们的美好愿意和初衷,但在现实生活中多多少少还存在着“假、恶、丑”的现象,这就必须要发挥法治和监督的力量,惩恶扬善,使得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日趋明朗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权威化,为人们提供具体的行为参考模式,并对每个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约束、引导和规范。

(五) 国家社会个人的不懈奋斗与获取成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最好阐释

2015年春节前夕,李克强总理在贵州考察,来到贵州省黎洛高速中潮服务区设立的返乡农民工服务站,看望正在这里歇脚的农民工。农民工怀揣着个人梦想前往他乡打工,他们虽然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但为了家乡的振兴和家庭的富裕,离乡背井,在外拼搏,遵规守法,勤劳致富,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宣传解读,无论是宣传传播还是法治监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最好证明就是人们做到了知行统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润物细无声”的指引下,国家、社会和个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实现了成功。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迎接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推行党和国家意志的有力抓手。全社会都需要在认清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的基础上,认知、接受、理解、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进程中,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精神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引领。

参考文献:

[1] 杨桂华.习近平关于核心价值观的论述[N].学习时报,2014-11-24.

[2] 邹放鸣.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与精髓实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10.

[3] 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8/20/c_117021464.htm.

[4] 陈锡喜.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思路的探索[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5):65-68.

[5] 梁桂玲.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6):110-111.

[6] 邹放鸣.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思想道德建设[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6.

[7] 刘奇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N],2014-3-5.

[8] 刘云山.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J].党建,2008(5):8-13.

[9] 曹泳鑫.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共同思想基础[N].光明日报,2008-05-27.

[10] 郧在廷: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4(2):57-61.

[11] 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

[12] 习近平指示高校党建工作: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EB/OL]. http://news.hexun.com/2014-12-29/171888182.html.

[13] 杨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与大众化路径选择[J].人民论坛,2015(3):213-215.

[14] 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建,2014(2):21-23.

[15] 黄金魁.雷吉来.大众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路径[J].唯实,2010(5):23-25.

[16]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

[17]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97.

[18] 袁银传.田亚. 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4(10):10-14.

[19]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0] 历史上的今天[EB/OL].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1117/3900.html.

Dilemma and Solutions: A Reflection 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YANG Ai-dong, ZHANG Ai-shu

(Office of the CPC Committee Office,Office of the President,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16, China)

Abstract:Guiding the great progres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ystem is another vigorous, positive and healthy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new stage for socialist development in China.Since 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stipul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a perquisite for practice, we need to get rid of the concerning misunderstandings and dilemma so as to realize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re values to the public.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s;value orientation;popularization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16)03-0027-07

作者简介:杨爱东(1980-)男,江苏南通人。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2014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科员,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德育与高校管理。张爱淑(1954-)女,河南清丰人。中国矿业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党建与高校管理。

收稿日期:2015 - 10 - 09修回日期: 2016 - 03 - 09

项目简介: 本文为2015年度徐州市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2015年度徐州市社科应用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大众化研究》(项目批准号:15XSM-021)的最终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价值导向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基于价值链导向的会展旅游产业链提升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价值导向分析
《琅琊榜》浅评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