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钧瓷窑变看中国窑变釉艺术

2016-01-23

中州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色釉釉瓷窑变

孙 军

(郑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郑州 450046)



从钧瓷窑变看中国窑变釉艺术

孙 军

(郑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郑州 450046)

窑变釉是中国陶瓷色釉发展史上的珍贵品种,因其独特的施釉方式以及在烧制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产生出各种意想不到的釉面效果,为后人所喜爱和推崇,逐渐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窑变釉艺术。目前陶瓷界还没有完全把窑变釉作为一个独立的陶瓷色釉品种进行研究。本文从窑变釉的文献记载、影响和历史发展、窑变釉区别于其他色釉的形成原因和显微结构、窑变釉区别于其他色釉的釉面艺术效果,来展现窑变釉独特的艺术魅力,进而让更多人认识到窑变釉的价值,推动窑变釉艺术的发展。

中国陶瓷;钧瓷;窑变釉

窑变釉成熟于宋代,是中国色釉发展史上的珍贵品种。窑变釉艺术是指制作瓷器时,由于采取配制的独特的釉料,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施釉方式、窑内温度变化、气氛等原因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天人合一的陶瓷艺术。窑变的釉色是由物理化学变化引起的,它的奇丽非人工所能全部掌控。以氧化铁着色的青釉是中国烧造史上最悠久的传统高温釉,宋代钧窑工匠在青釉中引入磷、钛等元素,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后,形成釉层乳浊、釉色天蓝的钧釉;在此基础上,钧瓷工匠还把铜引入釉料中,突破了单色的范围,巧妙地利用氧化铜的作用,通过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相互转化,使传统高温色釉由单一的青瓷发展为五色的多彩釉,开创了铜红釉艺术之先河。因钧瓷烧制的不确定因素和产生出各种意想不到的釉面效果,为后人所喜爱和推崇,逐渐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中国窑变釉艺术。

当代中国陶瓷界还没有把窑变釉完全作为一个独立的陶瓷色釉品种,很多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窑变釉艺术的价值,专业研究窑变釉艺术的人才还非常匮乏,因此,用科学的方式研究窑变釉艺术,推动窑变釉艺术的发展,对中国陶瓷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窑变釉的文献记载、影响和历史发展、窑变釉区别于其他色釉的形成原因和显微结构、窑变釉区别于其他色釉的釉面艺术效果,来展现窑变釉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的陶瓷研究学者和技术人员关注、研究和弘扬窑变釉艺术。

一、 窑变釉的影响和发展

自古以来,窑变釉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研究。窑变主要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宋代工匠对窑变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钧瓷高温窑变红秞的出现,使其跻身宋代名窑之列。历史文献对“窑变”有着清晰的记载。

明代谷应泰撰写的《博物要览》(天启间刊行)中写道:“(官、哥)二窑烧出器皿,时有窑变……本于本色外变色,或黄,或紫红,肖形可爱。”明代方以智则在《通雅》中说:“钧州有五色窑,即汝窑一类,窑变则时有之,报国寺观音像也。”[1]这是已知的对窑变器物比较早的文字记载。清乾隆、嘉庆年间景德镇人蓝浦所著《景德镇陶录》描述说:“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有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态直名之曰窑变,殊屡见不鲜耳。”民国时期罗原觉撰写的《谈瓷别录》也谈到:“其(钧窑)青紫相错之釉色,为特异之成绩自明以来号为窑变,《天工开物》言窑变是也。窑变之器定州有之,吴子副诗集所言定州窑变十样锦茶瓯,时在宣和前,与坡公之称红定花瓷,相隔不远。饶州亦有之,宋周昭礼言大观间景德镇陶器窑变,色如朱砂,比之定州红瓷尤鲜明:是皆北宋时物。”

对于窑变艺术成因,古时陶瓷研究者曾做过深入研究。按清人《南窑笔记》说:“今所造法……用白釉为底,外加釉里红元子少数,罩以玻璃红宝石晶料为釉,涂于胎外,入火及其流淌,颜色变换,听其自然,而非有意预定为某色也。”文中所记载的烧造窑变瓷器的方法,是先在胎上蘸涂不同釉色,然后入火,任其变化而成。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也说: “窑变一说,火之幻化所成,非徒釉色改变,实有器异成奇者。”古人已经意识到,窑变是由于偶然幻化而成,人工并不能完全控制。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许之衡在《饮流斋说辞》中说:“窑变者,乃烧窑时,火候不均,偶然釉汁变色之故。”可见窑变釉瓷历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为窑变釉的重要发轫者钧瓷,更是受到历代陶瓷制作者的关注。窑变也成为钧瓷区别于其它陶瓷的重要特征。钧瓷之所以会出现窑变现象,主要与其特定的生产制作工艺有关。这里面与钧瓷使用独有的矿物原料、不同的胎质和造型、釉料的化学组成、釉料的加工、施釉工艺和烧成工艺等均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窑变现象是这些多变的工艺因素综合反应的结果。

窑变至清,尤其是到雍正时期,已经由偶然所得变为人工所能掌握的品种。窑变奇丽釉面的产生,主要是利用了一种覆盖在底釉表面的一种特制面釉,并通过高温窑火借釉料的垂流而自然形成。釉的原料配方及烧成是釉面色丝形成的重要环节,同时与采用涂、浸、吹等不同施釉工艺也有很大关系。作为仿制宋代钧釉品种而演化出来的窑变釉瓷器,创始于雍正。为了在仿钧釉瓷器的生产上有质的突破,清雍正时,刚到景德镇就任度套管不久的唐英,就派幕友吴尧圃赴均州访察钧釉配方,走实物、理论、实践经验三结合的仿制之路。也正因此行,到雍正朝后期景德镇御窑厂在生产仿古瓷器方面取得了极大成功,不少仿钧釉精品佳作也在此时相继问世,当时的窑变釉瓷制作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大批精致的“窑变”作品如雍正窑变釉弦纹瓶等,至今仍作为瑰宝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在《中国陶瓷》中说:“雍正仿钧主要有三种:一是仿北宋的钧红釉,即习称玫瑰紫的通体红釉;二是在以天蓝、月白为主,兼有涂以红斑的器物;三是窑变花釉,雍正朝从仿钧釉中演变出来的一种新创釉色,因此也可认为是雍正仿钧釉的一个品种。”

但把窑变釉作为相对独立的分类却比较晚。在色釉的分类上很多书籍大都沿用传统分类方式,有的把窑变釉归为杂色釉,但窑变釉作为一个色釉品种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李知宴先生写道:“(清代)色釉瓷器也有许多创造,如官釉、天蓝、粉青、红釉、窑变、豇豆红、蟹甲青、鳝鱼黄、茄皮紫、松石绿、茶叶末等,为瓷器的设计增添了许多新品种。”①在《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中,吴山先生把窑变釉称为一个独立的色釉品种:“窑变釉,一种变化最多、色彩丰富、形态最复杂的艺术釉。始于宋代,开始出现纯属偶然,至清雍正、乾隆年间,景德镇工匠已掌握窑变规律,能烧造出效果理想的产品。”②(参见辞条〔杂色釉〕)更多的学者称之为窑变花釉。

自宋而兴,至清初大发异彩,近些年,窑变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钧瓷的窑变艺术蓬勃发展,窑口从2000年前的几十家发展到现在的近200家,全国各大瓷区也纷纷制作出了千姿百态的窑变釉艺术瓷,成为中国陶瓷行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窑变釉因此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钧瓷釉窑变显微结构分析

探析窑变釉釉色形成的原因和内部显微结构,就可发现窑变釉的显著特征。

钧瓷是一种色彩丰富的窑变釉,开辟了中国瓷器釉面五彩缤纷之先河,是中国和世界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与创造,对陶瓷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受钧瓷窑变釉影响的陶瓷品种非常多,如美人醉、火焰红以及各种花釉等等,构成了绚丽璀璨的窑变釉艺术世界。分析钧瓷显微结构将有助于了解窑变釉艺术,那么钧瓷釉和它的显微结构是什么样呢?

釉是指覆盖在陶瓷胎体表面上的一层玻璃态物质。钧瓷釉的厚度通畅1-2毫米,大的器物厚度可达5毫米,特大型器物底足垂釉部分厚度可达10毫米。钧瓷釉为半透明状,在陶瓷釉中属乳光釉。钧瓷釉的成色主要是在乳光蓝釉料的基础上加入铜、铁等金属氧化物,烧制时在窑炉内氧化和还原气氛中元素变价后成色。

成品钧瓷分为胎和釉二部分,钧瓷釉是由釉料(又称釉药)稀释成的泥状液体,通过浸、涮、抹等施釉方法使釉汁吸附在第一次焙烧后的素胚胎体上,入窑经高温熔融冷却后形成。烧成后的钧瓷釉呈半透明的玻璃状。乳光釉的形成主要是釉料中磷、钙、镁含量较高,硅、铝比例恰当和合理的烧成制度及气氛。当素胎上好釉料入窑经高温变成液态又缓慢冷却后,分离成两个成分不同、互不混合的液相,其中一相以无数孤独小液滴状的形式分散于另一玻璃态连续相中。这种乳光釉层中存在着密度与釉玻璃不同的微小晶粒、分相液滴和微小气泡,入射到釉层的光不能顺利通过而被折射,这种釉被称为液液分相釉,在视觉上呈乳浊状,所以称为乳光釉。根据釉层对可见光通过率的多少,又分为高乳浊、中乳浊和低乳浊三类。由于乳浊的程度不同出现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浅的称为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浅的称为月白,天青、天蓝和月白三种釉色,称为钧瓷的基础釉色。

在显微结构中,钧红釉面分为四层,由里到表次序为:无色层、淡紫色层、红色层、无色层。在带光源的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见到青、红、蓝、紫交混的流纹及气泡带到表面的蓝或红色釉,还可见到大小不等的气泡像珍珠样分布在釉层中,闪闪发光,异常美丽。

钧瓷釉的液液分相是产生乳光和神奇复杂的窑变现象的原因之一。由于钧瓷在烧成时温度和气氛不同,可导致连续相中孤立相小液滴的大小和数量也不断变化,表现在钧釉外观上就是丰富的窑变效果。当钧釉中只有着色元素铁时,釉色窑变呈现月白、天蓝、天青等色;当钧釉中同时含有着色元素铜时,釉色窑变就会呈现出万紫千红的神奇色彩。 如三价铁呈红色或茶色,二价铁呈蓝绿色;金属铜在氧化焰下是绿色,在还原焰下是红色;由于铜在局部的聚集,可出现绿色,如鹦哥绿斑等;由蓝色和红色混合后形成,由微粒组成的蓝色流纹与红色流纹混在一起形成湍流,呈现出紫红到紫蓝的色彩;在一些青蓝色器物的釉面上存在的紫红色斑块,其形成是铁的青色和铜红混合后成色等。

钧瓷烧制时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及产生的气泡对釉的搅动也参与了多色釉的成色过程。高温时钧釉中的多种着色剂会发生复杂交错的流动变化,形成五彩缤纷的色彩。如融化的晶料物质在釉的表层形成垂流的雨线,又如蓝色流纹和红色流纹相融合成紫色或紫蓝的色彩,蓝、红色流比例不同形成浓淡不一的紫色。另外胎釉产生的气体形成釉泡,众多的釉泡从釉底层向釉表层逸出时,对上下层的釉色起到了混合作用。

所以,钧瓷窑变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有着与其他色釉明显的不同呈色变化和显微结构,是窑变釉成为中国名贵釉色品种的重要依据。

三、窑变釉艺术效果的分类

窑变釉瓷与其他色釉瓷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窑变釉追求釉面的各种变化所呈现的艺术效果,其他色釉瓷更多追求本色的呈现。因有科学的评价体系,分析窑变釉瓷的艺术效果和市场价值并不困难。除了陶瓷工作者自身的创作价值外,应根据该作品的窑变美感、质感、色彩纯度、明度与造型的吻合度,及恰到好处的釉色窑变呈现方式来综合判断。下面介绍一下陶瓷工作者总结出的各种窑变釉分类和艺术效果,作为欣赏和判断市场价值的依据,其中,大多数窑变效果是窑变釉制作者在配釉和烧制时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窑变釉分为单色釉和多色釉。单色釉有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灰、白等为主;多色釉指一件器物釉面出现两种以上的明显色彩,色彩之间渗透、交错、融合、变化。对它们的美学分析,即可得到该件窑变釉瓷器艺术效果的高低。

从宋至今,钧瓷窑变釉还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局部窑变,即在天蓝釉局部涂抹含氧化铜的色料,烧成后形成紫红色斑块,色斑成色随自然天成,且形状、浓淡不一,但与底釉有较明显的分界线,宋“民钧”产品多属此类;第二类是在天蓝釉中加入铜的氧化物,烧成后,天蓝、紫红两色交融、渗化,使整个釉面呈现斑驳陆离的视觉效果,各种色彩间无明显界线,宋“官钧”产品中的海棠红、玫瑰紫等即属此类;第三类是清景德镇坊和近现代均有在传统钧釉中加入锌、锡、锰等金属元素,产生独特艺术效果的作品。钧瓷著名的釉色有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丁香紫、海棠红、朱砂红、鸡血红、玫瑰红、胭脂红、火焰红、天青、蛋青、梅子青、天蓝、海蓝、月白、鱼肚白等。钧瓷的窑变花釉,色彩丰富,釉层晶莹,釉中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争艳,辉映竞芳。

就拿釉面效果来讲,除了晶莹润泽的质感和丰富的色彩外,还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纹路,有的属于物理现象,有的属于窑变效果,或裂冰碎玉,或回环百结,或蚯蚓走泥,或礼花绽放,或漫天星辰,它们构成了窑变釉瓷艺术的重要特征。现根据釉面纹路产生的机理,将纹路分为以下几类:

开片纹 开片产生的原因是釉面的膨胀系数低于胎体的膨胀系数,热胀冷缩时收缩比例不一致所致。主要有:牛毛纹,片纹细长,或密或疏、状如牛毛;冰裂纹,状如开裂的冰块,微缝隙密疏不一;百圾碎,开的片不规则,小而碎,线纹较细;虫翅纹,开片像昆虫(如蜻蜓)透明翅膀上的脉络纹;叶脉纹,开片像一些树叶的叶脉纹;铁线纹,片纹线呈现棕黑色,将釉面分割成不规则片状;鳞片纹,状如鱼鳞;蜘蛛网纹,开片像蜘蛛编制的网一样。

釉面纹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在高温作用下,裂隙又被融化的釉填平,在釉面上遗留的痕迹形成的纹路。主要有:蚯蚓走泥纹,如蚯蚓在泥中走过留下蜿蜒曲折的痕迹;蟹爪纹,状如蟹爪;龟裂纹,如干旱稻田形成的地表龟裂;袈裟纹,状如寺院方丈的袈裟;龟背纹,如龟背上的花纹。

窑变纹 由于釉层流动,釉中气泡搅动,气泡突出釉面破裂后融合在釉面形成的纹路。主要有:礼花纹,如绽放的礼花;鱼籽纹,众多相连或堆积的圆点,如鱼籽;珍珠点,似珍珠的斑点,分散或集聚;雨帘纹,像雨幕垂帘般的流纹,又称飞瀑纹,似山间瀑布飞流直下;凤尾纹,纹路呈羽毛状,似凤尾;豹斑纹,如金钱豹皮毛上的斑纹;羽毛纹,多色釉均匀混合,状如鸟的羽毛;兔毫纹,状如丝丝兔毫。

晶体纹 由于釉面结晶体或金属元素着色剂集聚在釉中形成的晶体纹路。主要有:金斑纹,金光闪闪的斑点;银斑纹,银光闪闪的斑点;铜斑纹,古铜色泽的斑纹或绿铜色的斑纹;玉石纹,如各种色彩的玉石上面的纹路。

判断窑变釉的艺术效果,还有两种审美表现方式:

一是釉面整体效果:一种或多种纹路、点、斑、色彩等组成,构成春雨江南、万山红遍、千峰翠色、崇山峻岭、高山飞瀑、千里冰封、瑞雪纷飞、长河落日、寒鸦归林以及各种窑变奇观等。

二是局部审美情趣:出现观音佛像、天女散花、贵妃出浴、山花烂漫、嫦娥奔月、马上封侯等等。

陶瓷工作者在窑变釉瓷制作工程中,无论制作出什么样的作品,都会把釉色窑变效果作为重要的考量,同时对出现的窑变效果不能完全掌控,这也正是窑变釉瓷的重要特征和独特魅力。上述各种窑变效果的高低,是衡量作品价值多少的重要砝码。这也是窑变釉瓷制作者希望在陶瓷艺术评比和欣赏中,以不同于其他陶瓷的标准来判定。

四、结束语

窑变釉是土与火的艺术,是天人合一的产物,是中国古老陶瓷艺术中的宝贵财富和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各种釉面效果的产生,都是陶瓷从业者对大自然的再认识和对古老传统工艺的探索与继承。窑变釉所产生的独特艺术效果和所带来的独特审美享受,是许多艺术品所不具备的,但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目前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高度重视窑变釉瓷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宣传,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复兴中国陶瓷伟业的一项重要职责。

注释:

①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Z].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

②李知宴.中国古代陶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杨文宪.古钧瓷与铜红釉[J].河北陶瓷,1982(1).

[3]梅国建,张伟,郝保红.中国钧瓷釉色分类图典[C].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3.

[4]故宫博物院.钧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钧窑瓷器荟萃[C].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刘海燕)

Chinese Kiln Altered Glaze Art Seen from Jun Ware Famble

SUN Jun

(Zhengzhou Arts and Crafts Association, Zhengzhou 450046, China)

This paper, from the documents of kiln altered glaze, its influence and history, the formation reason and microstructure which make kiln altered glaze different from other glaze, and kiln altered glaze artistic effect that makes it different from other glaze, tries to show the unique artistic charm of kiln altered glaze, and further makes more and more people come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kiln altered glaz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laze art.

China ceramics; jun porcelain; kiln altered glaze

2016-02-03

孙军(1972—),男,河南南阳人,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郑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2.002

J607

A

1008-3715(2016)02-0006-04

猜你喜欢

色釉釉瓷窑变
斑斓釉画的美丽窑变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耀州窑类单色釉瓷艺术的表现瓶颈与突破思考
《高原旭日升》高温色釉彩瓶
特色窑变组壶
从黑釉瓷盏看宋代茶文化
陈厚卿作品精选
西门亚军作品精选
余昌冰作品精选
河北泊头十里高遗址发掘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