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源变化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2016-01-23

关键词:信息源新闻报道受众

张 灿

(广西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源变化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张 灿

(广西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

新媒体的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 新闻来源呈现多样性, 传播形式极大丰富, 报道过程动态互动, 给新闻报道提出新的挑战。 通过梳理新媒体的定义和表现特征, 对传统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源及其对新闻报道的影响进行对比, 并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源变化对新闻报道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分别从影响报道发布权、 报道可读性、 报道内容、 报道速度等积极方面进行研究, 也对其造成的虚假新闻、 垃圾信息和信息安全受威胁等消极方面作出论述, 并得出结论。

新媒体环境; 信息源变化; 新闻报道

近年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以互联网、 数字广播等为代表的新型媒介出现, 上网本、 云电视、 手机、 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智能数字终端层出不穷。 根据2015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49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 其中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5.57亿人, 各种新型数字媒介正逐渐扩展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1]

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下, 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在不断改变着。 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信息源呈现多样性, 传播形式极大丰富, 报道过程动态互动。 2015年7月, 北京三里屯“优衣库试衣间事件”, 最初的信息便是由新兴媒体微博发出, 接着在腾讯微信、 天涯论坛、 百度贴吧和新浪微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引起了网民的激烈讨论, 随后才有传统媒体介入并对事件的真实性进行确认, 后由公安系统介入调查。 在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新兴媒体的反应速度和巨大影响, 并呈现出受众对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判定等问题。 我们有必要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源变化做一番探讨, 并就该变化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做出有价值的探索。

1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源的变化

新闻信息传播, 是一种由多级信源构成的传播方式。[2]其第一级信源就是新闻传播过程的开端, 客观事物所发出的信息是最原始的信息, 也就是新闻所报道内容的最早来源。 传播者从一级信源获得的信息可以为新闻报道提供素材。 原始的信息通过记者的选择后进行归类、 收集, 再由记者和编辑对原始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 才可以变成被媒体传播到受众的新闻信息。 因此, 记者就充当了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第二级信源。 受众从报道中获得的信息, 是经过记者对原始信息的加工使其变为完整的新闻内容, 最后通过媒介的传播到达受众。 在这个过程中, 新闻媒介即为传播活动中的第三级信源。[3]

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里, 新闻最早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原始信息, 但从新闻传播的流程中不难看出原始信息自己并不能进行传播。 原始信息想要变成新闻, 到达受众必须要借助传播者的力量, 即要通过第二级信源的帮助实现。

信息源可以说是记者的眼睛和耳朵。 日常生活中, 新闻信息来源多种多样, 信息源提供了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的渠道, 所以, 媒体要尽可能地保证各渠道畅通。

那么传统的新闻信息源究竟从哪里来呢?传统媒体的信息源主要是从记者、 群众、 专业机构和其它媒体四个渠道获得。[4]新闻信息源除了政府机关等的官方通知、 文稿外, 还来源于公众提供。 除了有群众来电来信, 还有记者在工作中积累培养的人, 用一句行话来说就是“线人”。 成功的记者手中都应当掌握上百条各行业和领域的信息源。 当下, 不光是国外, 我们国内的各大新闻媒体人和机构, 都非常注意挖掘各类新闻线索, 培养和联系各种“线人”。 靠“线人”提供信息而采集到有价值新闻的事例很多。 比较典型的有, 合肥四河新村发生的特大爆炸事故, 是急救中心的“线人”给记者发了消息, 记者得到消息迅速赶到现场采访并于当晚播出。 由此可见, 在信息源“线人”阶段, 拥有许多各行业的“线人”的资深记者, 就像拥有“三头六臂”, 会有较为丰富的信息来源, 对加快新闻报道速度方面有重要作用。

新媒体可以建立与受众真正意义上的联系, 因其具有交互性和跨越时间、 空间的特点。 上海文广东方宽频总经理郭炜华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 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 也有研究者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 对受众多为免费, 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5]以2005年7月7日发生的“伦敦爆炸案”为例, 英国一个普通市民Adam Stacey在事故现场用手机拍摄了照片并传给了朋友, 其朋友William Dutton以图片直播的方式通过博客报道了灾难现场的状况。 这些照片除了在发布者的博客中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还很快在各大新闻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中被采用。 在这次突发事故报道中, 事故现场的普通民众通过移动设备手机、 互联网博客和传统媒体这三者的密切配合, 在第一时间把现场实况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 并得到了传统媒体的配合而得以大规模的传播, 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全新的媒体形式和媒体工具的配合在此事件的报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体现了新媒体的多媒体融合态势。

2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源变化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2.1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源变化对新闻报道的积极影响

2.1.1 对新闻报道发布权的影响

新闻信息的发布权下移到了广大群众的手中, 也就代表着“全民记者时代”的开启, “新闻来源于受众”的观点也被广大新闻人所认可。 人们通过微博等自由开放的社会化新媒体平台发布一些具备一定新闻价值的信息, 就有可能成为新闻或者为新闻报道提供素材。[6]从2009年的“央视配楼失火”事件, 到2011年“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 再到2014年“12·13上海外滩跨年踩踏事件”的报道中, 微博这个新媒体平台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发生在2014年12月31日晚的上海外滩跨年踩踏事故中, 事故信息最早的信源便来自微博。 2014年12月31日, 上海政府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便民提示提醒大家注意外滩看5D灯光秀的市民和游客可能会产生客流高峰。 过了零点, 微博上出现了几条微博称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件并配了现场图片, 一时间“上海外滩踩踏”“外滩踩踏事故”等话题登上了微博实时热搜榜单前几名。

来自事故现场的这些图文或者求救微博都被转发数十万多次, 评论达几万条。 有媒体针对这些微博评论称:“微博改变了传播方式, 突发事件被‘加工’后才告知公众的方式已经愈来愈难横行于世了。”[7]每个公民都是新闻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 新闻事件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 而媒体记者不可能每次都在现场, 如今, 第一时间报道第一现场的不再是专业的媒体记者, 而是随时随地都在记录的普通公民。 许多新媒体、 自媒体平台已经变成了传统媒体跟踪报道突发事件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 事实上也代表着整个新媒体平台的用户群变成了新闻的信息源。

2.1.2 对新闻报道内容的影响

1) 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新的平台可以兼容多种形式的内容, 新闻报道不再单一, 更加多样化, 从最早期的文字新闻发展成为图文并茂再到现在的文字、 图片、 视频甚至互动型报道, 这对新闻报道内容有了很大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中影响力最大的微博平台, 对可读性的要求首先在于文字凝练。 在微博中写新闻要求“短、 精”, 新闻的文字价值也体现在要用有限字数来传递最清晰的新闻信息, 通过最简洁明了的话语表达最核心的信息。 李开复(原谷歌中华区总裁)离职时, 第一个权威报道即来自他自己的新浪微博。 2009年9月4日上午11点17分, 李通过其个人微博平台发布了一条微博:“再见, 谷歌”。 这条只有四个汉字的微博内容很快就迅速传播开来, 产生了巨大的新闻效应。[8]78除此之外, 其他新媒体平台也具有相当强的可读性, 如手机报现在已经发展为图、 文、 视频以及互动点评为一体的更加便捷的新闻报道平台。 智能手机终端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度(APP)开发为专门的新闻报道平台。 以安卓系统为例, 下载量超过100万(即有超过100万使用用户)的新闻类APP就有8个, 其他各类新闻类APP多达700多个。 这些APP的新闻报道基本都为图文并茂, 有的甚至支持视频播放, 而且可以自由点评和讨论, 更具有可读性和互动性。

2) 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

受到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 交互性、 超文本性等特征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源的丰富等变化对新闻报道的内容也起到了丰富作用, 新闻事件不但能在短时间内发布, 而且会有很多来自第一现场的文字描述、 图片报道和视频资料。 除此之外很多相关官方部门、 当事人以及意见领袖等在网络舆论场中发布数据信息、 引导舆论使新闻报道内容更加丰富, 从单一的“报道新闻事件”转变为更像“滚动新闻报道”“互动新闻报道”的一种让受众全方位了解、 参与其中的新闻报道。

在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7·21”暴雨事件中, 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 意见领袖的微博和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相互作用, 保证了信息更加准确公正和公开、 加速了帮助需要帮助的群众、 引导了网络舆论往正确积极方向发展。 除了亲历事件的网友通过各个媒体平台发布的现场图片、 视频以及文字外, 传统媒体的官方网络平台在此次事件中也发挥到了其重要作用。[9]35-40他们既能较迅速地根据实际情况报道事实, 也能整合群众意见积极传递观点。

其中《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表现尤其突出。 在其发布的微博中, 时事类和观点类各占一半, 观点类微博中以反思城市建设漏洞、 倡导以人为本以及表达对遇难者的哀思为主。 如今,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每天零点发布的“你好, 明天”微博已经成为对一天中最值得评论新闻事件进行点评的专用微博, 逐渐成为《人民日报》的“微博品牌”。 除此之外, 其他传统媒体也借助微博发声, 由网友自发对其报道予以评论和转发也扩大了其影响力。 如网友发布微博介绍《新京报》用22个版面报道“7·21”暴雨, 尤其是其中8个版面的《逝者》故事催人泪下, 此微博得到超过 8 000次转发, 得到了网友的赞赏。[10]98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互相配合中一起丰富了这次事件的报道内容。

除了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发声平台, 该事件中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北京发布”为代表的政务微博也同样积极地发布重要信息、 与网友互动, 充当了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除了发布信息, 回应网友质疑方面也发挥了其重要作用, 多次回复了网友关于“暴雨多少年一遇如何统计”等问题, 丰富了应急事件报道内容。 除了政府部门, 政府官员个人微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该事件中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微博“@北京王惠”就根据市民反映的涉水熄火车辆被贴罚单的事情及时向领导反映, 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发布, 得到了广大赞誉。 事件过后, 意见领袖对事件的反思也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转发评论, 获得了很大的响应。

一个事件从发生到过程中的救助、 发问到事件过后的反思, 都能够在广大群众的参与和互动下完成, 更加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 其不再是单一的事件信息, 而是更加多元化、 多重角度、 多方参与、 多人互动的内容。

2.1.3 对新闻报道速度的影响

迅速引发报道焦点, 加速和扩大了新闻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

新媒体环境下很多媒介平台的传播形式都属于更为精准的分众传播。 即把受众通过不同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群体, 这些群体即为这一标准相对应的固定受众群体, 针对每个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来发送不同的信息。 如微信、 微博、 贴吧等公众平台中, 每个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关注其他对象, 而且可以随时收到被关注对象所发布的内容, 这样的分众传播方式就在这个平台范围内实现了信息的聚合和裂变。 当海量信息涌向一个固定受众群体时, 如果某个信息引起了某个群体的共同兴趣, 关于这个信息的讨论内容聚合起来在这些固定受众中就形成了这个群体的共同话题, 即为“信息的聚合”[11]。 而接受了这一群体共同话题的受众个体进行再次传播时, 信息就从一个“分众群”传递到了另外多个“分众群”, 这个过程即为“信息的裂变”。 在这个信息聚合和裂变的过程中, 更多群体的注意力将被吸引, 这个原来只是某个群体内的共同话题就逐渐转变成为整个社会的热门话题。

2015年5月3日, 一段行车记录仪视频在微博上被网友疯狂转发。 在这段只有35秒的视频里, 一辆红色轿车被逼停后, 女司机被一个男司机拖出车外当街殴打, 整个过程触目惊心。 很快, 这个视频就引起了微博、 微信、 贴吧、 论坛等各大网络平台网友的激烈讨论。 不到一个下午的时间, “暴打女司机”这个话题就已经登上了各大网站的热搜词条榜首。 事件发生两天后, 与事件相关的微博热门话题阅读量就已经达到350万次。 最初的视频引起了网友对打人的男司机张某的强烈谴责, 但在事件发生几十个小时后, 随着媒体的深入报道和警方介入, 舆论风向出现了逆转。 女司机卢某因其不文明行车行为受到了网友的指责, 甚至被网友“人肉”出了许多个人信息并曝光在网络上。 对于成都女司机别车被打这个事件,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蔡斐认为, 这起公众事件的确让不少网友一夜之间集体“倒戈”, 但无论是“片面地给予评价”还是“为暴力叫好”都是不可取的。

2.1.4 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新信息来源的出现, 极大地丰富了新闻资源, 使信息来源从传统的来源拓展到广泛的信息网络来源, 打破了固定消息来源的程式化, 迎合了网络时代信息多元的需求。 对于媒体来说, 传统信息来源与新的信息来源都是第一手新闻的重要来源。[12]网民以微内容等形式为网络传播场域不断贡献原材料, 提供信息和发表意见, 而传统媒体有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公信力, 所以专业的媒体和专业工作者则可以提供更加高效的意义梳理、 内容整合和价值提升。

如2011年春节期间, 中国社科院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在新浪网建立微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 该微博开通仅仅10天, 就吸引了57万多网友的关注。 他号召广大网友拍下在街头看到的乞讨儿童, 并把相关的外貌特征、 事件地点一起发布, 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够帮助家长寻找失踪的孩子。 截止到2011年2月初, 已有7 000多张乞儿照片上传, 信息以裂变的方式增长着。 这场行动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共同参与, 并且发展成为整合全体社会力量的大规模活动, 包括名人明星、 网络意见领袖、 网友、 民间公益机构、 专家、 媒体、 公安部门等来自民众的力量推动了官方的打拐行动。 政府、 媒体、 群众在这个事件中空前团结, 全民参与, 多家资深媒体跟踪报道, 基金慈善团体等联合推广, 各地政府公安联合破案, 最终成功解救了不少乞讨儿童。 这个网站至今还在持续运行, 不断吸引和提醒着全社会对乞讨儿童的关注。

2.2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源变化对新闻报道的消极影响

2.2.1 导致虚假新闻和信息泛滥

谣言、 虚假信息、 失真新闻在网络中能够裂变式地传播是因为网络对信息发布的门槛相对较低, 缺少靠谱的“把关人”的审核, 就可能造成大范围的不良反应。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 新媒体平台中虚假新闻、 谣言等的传播变得十分迅速, 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更加严重。 在新媒体环境中, 由于人们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相当容易, 所以造成了 “无聊信息”泛滥, 人们的时间变得更加“碎片化”, 有价值的信息被淹没在垃圾信息中难以引人注目。 贴吧、 微博、 微信等虽然可以使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 但也造成了垃圾信息或者有毒信息的泛滥。 当受众数量到一定程度时, 受众就可能陷入了无意义信息的环境。

微博为用户量接近3亿的平台, 也是虚假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 其中“明星被死亡”事件层出不穷, 金庸、 六小龄童、 李宇春、 刘德华等明星均深受这些“被死亡”谣言困扰。 更有甚者借助微博近几年作为“寻人”之用, 利用群众的好心, 编造虚假的老人、 小孩走失信息, 来骗取转发量, 混淆视听, 造成不良影响的同时影响正常信息的传播。 良莠不齐的信息也使网民分不清真假, 难以在真正有需要时发挥其用。

除了谣言, 虚假新闻也层出不穷, 其中著名的“习大大打车”事件引起了广泛讨论。 2013年4月18日, 《香港大公报》刊登了一则《北京的哥奇遇:习总书记坐上了我的车》, 该新闻一经刊登就引发了讨论热潮, 各大媒体也进行了转载并对该的哥进行了追踪采访等。 然而就在当天, 新华网发布声明称经核实该报道为虚假新闻。 《大公报》也随即致歉, 称因其工作人员失误出现了重大虚假新闻。[7]

2.2.2 导致公众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网络新媒体环境和智能终端产品中不断涌现社会化媒体、 自媒体平台, 而其中大部分平台缺少把关人, 仍然可以随意注册、 匿名发言。 在这种信息开放、 人人互动的模式下, 信息审核制度不完善, 其审核效果更不理想, 信息安全自然就会受到威胁。 在网络上很流行的“人肉搜索”“黑客攻击”是网民乐于使用的方式。 武汉一女子在地铁吃热干面被拍, 不满拍客, 将未吃完的热干面砸向该拍客。 此事被拍客曝光在微博上后, 不到一下午的时间该事件便成为微博实时热搜话题, 并且该吃面女子的详细信息随后便被广大网友“人肉”出来了。 此事一出便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有人认为曝光吃面女的照片是对的, 是典型的“社会制裁”, 对创建地铁公德有重要作用, 对于失德之人大可“杀一儆百”。 也有人认为, 要公德也要隐私。 对待一个不文明行为, 是否应该用更不文明的行为“以暴制暴”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大部分的网民并没有“隐私权意识”。 在网络中, 越来越多的“人肉”“被人肉”提醒我们在保护自己隐私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隐私。

3 结 语

新媒体环境具备多方面的传播优势, 多数新媒体平台都能将图像、 文字、 声音等有机结合起来并进行多感观传递, 为受众提供了多种功能与享受, 使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了。 其海量的信息存储优势, 也使这种传播环境更具扩展性。 这些优势也就造成了这种新兴的媒体环境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加多元、 丰富、 多方位的信息源, 从而也就对新闻报道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这些影响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

从新闻报道的发布权下移到群众手中、 新闻报道内容可读性更强更丰富、 新闻报道发布速度更加快捷等方面来看, 这种变化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是积极的, 应该提倡和发扬鼓励。 信息源变化带来的虚假新闻和垃圾信息以及对信息安全的影响则明显属于消极影响。 在新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 我们应该加强社会管理, 树立新的媒体意识, 根据情况来建立更加完善的“把关”系统和机构。 除了提高新媒体环境中各个媒体平台的准入门槛, 还应该设立信息观察和反应机构, 关注和采纳民意, 构建更好的网络沟通机制, 增强引导积极正确舆论的能力, 健全相关监管制度法规, 让网络发言不再“为所欲为”, 尽量降低不良影响, 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提高新闻报道速度和质量, 尽量降低不良影响, 群众能够发表合理建议的新媒体环境。

[1]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15.

[2]金用军.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研究分析——以大众对美国政治的影响为例[J]. 今日中国论坛, 2013(15): 22-24.

[3]卫文新. 微博对新闻报道模式的影响[J]. 新闻前哨, 2011(12): 107.

[4]朱妍. 从微博“打拐”事件初探“微博”现象[J]. 今传媒(学术版), 2011(4): 101-102.

[5]兰小棵. 微博时代该怎样应对虚假新闻——以四起虚假新闻事件为例[J]. 青年记者, 2012(8): 40-41.

[6]刘志明, 刘鲁, 苗蕊. 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与微博信息的爆发性模式比较[J]. 情报学报, 2013(3): 288-298.

[7]陈娟, 周顺杰.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舆论传播及影响研究[J]. 传播与版权, 2014(11): 138-139.

[8]郐颖波, 杜一飞. 2011年度大事件[M].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

[9]罗哲宇. 伦理重建与当代中国新闻报道[M].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2.

[10]喻国明, 欧亚, 张佰明. 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1.

[11]王薇. 外媒报道与作为信息源的中国微博[J]. 东南传播, 2013(5): 1-3.

[12]姚红骏. 网络时代新闻评论信息源核实的重要性刍议[J]. 视听纵横, 2011(4): 13-14.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Source Change on News Reportin New Media Environment

ZHANG Ca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is changing the way of people’s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nd lifestyle.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 diversity of news sources greatly enriched forms of communication, the dynamic and interactive reporting process puts forward new challenges to the news report. By combing the definition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this paper compared the influence of news source on the news report in the traditional and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source change on news report in new media environment was analyzed.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impact of the right to publish the report, the readability of the report, the contents of the report and other positive aspects, at the same time, the false news, garbage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security threats and other negative aspects were discussed.

new media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source change; news report

2015-11-21

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过程中的信息生产、 交流和共享机制研究(SK13ZD004)

张 灿(1993-), 女, 硕士生, 从事专业: 品牌传播。

1673-1646(2016)02-0120-05

G212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6.02.026

猜你喜欢

信息源新闻报道受众
睡眠者效应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新媒体时代,记者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源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