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走向现实的文化发展成果共享
2016-01-22邓秀林周德新
邓秀林,周德新
(1.河南工业大学 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 450001;2.湖南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论走向现实的文化发展成果共享
邓秀林1,周德新2
(1.河南工业大学 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 450001;2.湖南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摘要: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年代就开始探索文化共享,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以后,党的十七大将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作为新时期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推动文化发展成果共享,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政策,并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扶植力度。对落后地区,政府更是通过送文化下乡和实施文化低保工程等来确保居民的文化权益。
关键词:文化发展成果;共享;持续推进;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也出现了财富过分集中、贫富差距拉大、人们心态失衡等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进行。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分配制度的改革,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物质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则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让人们共享改革开放的精神文化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在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同步推动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文化发展成果共享是党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清晰认识和评估的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是党衷心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表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建设探索历程的经验总结。
1文化发展成果共享的理论探索历程
人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还需要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这一观点在古代就得到了思想家们的重视。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子就提出了“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1]的观点;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了近乎同样的观点:“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2]人口众多就需要发展经济来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物质生活需要满足了,就要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孔子在这里将其作为为政者的任务之一。
但文化在古代一直被统治者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试图通过控制文化的传播来保障其对人民的统治,“贵族资本家及其他强权者人数既少,所赖以维持自己的特殊利益,剥削多数平民的公共利益者,第一是知识,第二是金钱,第三是武力。从前的教育,是贵族和资本家的专利,一般平民,绝没有机会去受得。”[3]但人民是不可能永远被愚民政策统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可巧他们的三种法子,渐渐被平民偷着学得了不少,他们当作‘枕中秘’的教科书,平民也偷着念了一点,渐渐有了知识。”[3]而一旦有了知识,他们觉醒了的力量是巨大的,于是“金钱所从出的田地和工厂,平民早已窟宅其中,眼红资本家的舒服,他们也要染一染指。”[3]平民一旦有了文化,有了知识,便会有革命的要求,便会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秩序,这也正是马克思所说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正是对民众掌握文化的重要性的认知,中国革命早期的革命先行者们便致力于先进文化的传播。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时就办起了夜校教民众以知识,并且自觉地认识到“社会与学校团结一气,社会之人视学生如耳目,依其指导而得繁荣发展之益;学生视社会之人如手足,凭其辅佐而得实施所导之益。”[3]
正是因为对文化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在革命年代就提出了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并重的主张,“共产党人……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5]共产党人的奋斗目的是“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5]而且这种新文化在毛泽东那里就被打上了人民的烙印,共产党人要建设的新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5]。这种新文化的人民大众属性,要求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文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必须推动文化走向人民大众。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致力于抓好文化建设。毛泽东认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6]但由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后来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足,因此导致后来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均遭到了重大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国家各项工作走上正轨,国家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逐步恢复起来,在抓好经济建设、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忘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没有忘记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邓小平1979年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上就提出:“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7]但同样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的文化建设高潮在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中并没有到来。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的到来,我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终于迎来了文化建设的高潮,到2007年底,全国文化娱乐场所已达82 174家,文化系统登记注册的文艺表演团体4 512个,艺术表演场所2 070个,全国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年演出达42万场次[8]。但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部分民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还受着自身的经济收入水平和地方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为了让欠发达地区的民众也能够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生活,为了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中国共产党在强调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同时,适时提出了文化发展成果共享的问题。
2文化发展成果共享的现实基础
毛泽东在1949年就预测“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邓小平同志也在1979年时强调“这种形势的出现已经为期不远”,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文化建设的真正高潮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文化建设也在21世纪真正进入了大发展大繁荣阶段。我国的文化建设能够在21世纪走向繁荣和发展,是因为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已经准备,推动文化发展成果共享具备了现实基础。
2.1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文化消费需求成为推动文化建设高潮到来和文化发展成果共享的坚实物质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府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坚持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贯彻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7年达到4 140.4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6.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1 741.09元增长到2007年的3 223.85元;恩格尔系数从2001年的47.7%下降到2007年的43.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07年达到13 785.8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高达10.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01年的5 309.01元增长到2007年的9 997.47元;恩格尔系数从2001年的38.2%下降到2007年的36.3%[8]。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上升,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据统计,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由1980年的8.3元增加到2007年的305.7元,增长35倍,年均增长14.3%,其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由5.1%上升到9.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由1981年的38元增加到2007年的1 329元,增长34倍,年均增长14.7%,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也由8.4%上升到13.3%。[8]但在居民文化需求上升的同时,我国的文化生产力还远不能满足居民文化消费的需求,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文化产品的供给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因此,以文化相对发达地区支持和援助文化生产相对落后地区,提升文化生产相对欠发达地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实施文化发展成果共享工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全面提高了我国居民文化素质,提升了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
文化消费能力不仅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取决于居民的文化素质,只有当文化素质提升到一定程度,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才能整体得以提升。改革开放三十年,不仅提升了我国的经济水平,由于对社会建设的重视,对教育的重视,我国居民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2007年底,我国总人口中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占12.6%,比1982年的6.6%增加了6.0个百分点;具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占6.2%,比1982年的0.6%增加了5.6个百分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快速提升。1982-1990年,具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0.6%提高到1.4%,年均增加0.1个百分点;1990-2000年从1.4%提高到3.6%,年均增加0.2个百分点;2000-2007年从3.6%提高到6.2%,年均增加0.3个百分点。居民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带来了文化消费能力的整体提升,居民的文化消费档次也在不断提升。
2.3政府对文化发展成果共享的大力推动和政策扶持,成为文化发展共享的强劲推力
为了推动文化基础设施的发展和提高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国家加大了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我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确保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权益,我国加大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文化产品日渐丰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进一步繁荣。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和文化产品供给的丰富,为我国推进文化发展成果共享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国家为了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在农村地区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教育,从而保障了我国居民整体文化消费能力的提升。
3持续推进文化发展成果共享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推动文化发展成果共享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大量欠发达地区居民的文化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实现文化发展成果共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做大量的工作。
3.1扎实推进文化共享工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2002年起由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标志性工程。在2007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建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的目标。多年来,文化共享工程极大地提升了普通居民的文化素质,初步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共享。但在一些落后地区,还没有完全实现文化成果的共享,文化建设还相对落后。因此,还必须不断推进文化共享工程,以真正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
3.2加强落后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我国推动文化发展成果共享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中西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落后于城市,也落后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我们以浙江、江苏、湖南、江西四省对比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见表1)。
表1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四省对比
资料来源:山东、浙江、江苏、山西、湖南、江西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该省该项数据没有在公报中显示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农村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东部地区,导致政府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上存在着差距。但我们从上表中也可以看到,即使是浙江、江苏两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还存在有待加强的地方,两省有图书室、文化站的村分别也只达到21.8%和28.5%。针对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乡乡有综合文化站”建设目标的实现。
3.3加大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力度,为文化发展成果共享工程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文化发展成果共享,除了需要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位外,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在面向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成果共享工程中,不少地方政府热衷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却忽略了人才的培养,往往导致一些乡镇文化站建成以后往往是“空壳”文化站。因为没有专门的农村文化建设人才而成为形象工程,最终文化站也被挪作他用。因此,政府在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大对文化服务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保障文化发展成果共享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加大文化服务人才培养,一是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当联合高校培养文化服务人才,特别是面向欠发达地区的文化服务人才,以保障欠发达地区对文化服务人才的需求;二是加速推进村村有大学生“村干部”工程,在大学生“村干部”工程中同步结合文化发展成果共享工程,让大学生“村干部”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种子,通过大学生“村干部”工程,带动文化发展成果在农村地区的共享。
3.4在欠发达地区实施文化低保工程
由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生产和消费能力均落后于发达地区,从而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自身的文化建设来满足居民的文化需要,因此需要通过实施“送文化”下乡工程来满足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以确保文化发展成果共享工程的实施。为改善落后地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我国自1996年开始,实施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文化下乡在繁荣农村文化、服务农民群众、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为文化发展成果共享工程为顺利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确保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居民能够共享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果,政府应建立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通过经常性组织文艺团队到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演出,来保障这些地区居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益。同时,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地区及城镇的低收入人口,要实施文化低保工程,以确保低收入居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益能够得到保障。
文化发展成果共享是我国政府为确保社会公平与公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项利国利民工程,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政府、社会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实施我国文化发展成果共享工程,不仅是实现经济成果共享的深化,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管子[M].房玄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杨树达.论语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8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中国文化三十年:唱响发展繁荣之歌[EB/OL](2008-12-17)[2015-08-21]http://archive.wenming.cn/2008-12/17/content_15200371.htm
ON SHARING THE ACHIEVEMENT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TOWARDS RELAITY
DENG Xiu -lin1,ZHOU De-xin2
(1.EditorialDept.,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China;
2.SchoolofMarxism,HunanUniversityofArts&Science,Changde415000,China)
Abstract:The Chinese Communists have begun to explore the sharing of cultures since the revolutionary age an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Especially after a series of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takes i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to protect people′s basic cultural rights and interests so that people can share the fruit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haring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the government has formulated a series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olicies and given more support to cultural construction.Especially for backward areas,the government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ensure the cultur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residents by spreading the culture to the rural areas and by implementing the project of minimum protection for culture.
Key Words:the fruit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shar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cultur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51(2015)04-0095-05
作者简介:邓秀林(1973-),男,河南潢川人,副编审,研究方向:期刊编辑与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
基金项目:2010年湖南省社科研究基地资助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10YBB249);2010年湖南文理学院重点科研项目(JJZD1006)
收稿日期:2015-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