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解码”娱乐理论的电视综艺节目受众分析——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2016-01-21郭媛媛
郭媛媛 林 刚
基于“解码”娱乐理论的电视综艺节目受众分析
——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郭媛媛 林 刚
[摘 要]根据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主要是“解码”的角度),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存在“主导—霸权”“对抗—批判”“博弈—协商”三种受众立场以及与之适应的欣赏与接受、非议与反对、理性与选择等三种解码方式。受众解码心理在电视节目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能动性作用不容忽视,一档电视娱乐节目如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受众认可度,就必须在传播者(娱乐者)跟受者(被娱乐者)或者是欣赏者之间寻求一种“编码”和“解码”的平衡,在节目编导与观众的相互博弈中寻求娱乐的价值共性。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受众解码;“主导—霸权”;“对抗—批判”;“博弈—协商”
[作 者]郭媛媛,北京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
林 刚,博士,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2014年6月20日,《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以收视率3.749%、市场份额16.11%的实力强势回归,问鼎2014年上半年综艺节目收视冠军的宝座。《爸爸去哪儿》官方微博的粉丝数量已高达600多万,但同时也出现许多有关《爸爸去哪儿》的负面信息与评价。依据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受众对媒介所提供的内容形式也并非照单全收,他们往往根据自己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不同位置来解读媒介文本意义。具体到电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则出现三种不同的受众“解码”心理。
一、欣赏与接受:“主导—霸权”立场下的受众解码
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受众娱乐观。这一理论认为,当编码者主导的核心信息契合并满足解码者的预期心理时,解码者会对信息欣然接受并乐于传播。对于身为编码者的电视节目制作人而言,受众的欣赏与接受,实际上是一种“主导—霸权”立场下的受众解码。这无疑是电视节目制作者最为期望的一种受众解码模式。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受第三季《中国好声音》回归影响的第5期节目以及可能受开学季影响的第12 至15期节目收视稍有下滑,但依然不妨碍第二季的《爸爸去哪儿》成功蝉联全国网的收视16连冠。从受到冲击影响的7月18日当天的微博电视指数可看出,《爸爸去哪儿》以阅读人数4422万∶2812万、阅读次数7.8亿∶2亿的优势遥遥领先。
那么,究竟是什么“魔力”让《爸爸去哪儿》如此有“魅力”?
首先,节目的宗旨迎合了当下的需求。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许多家长忙于物质资源的创造,却忽视了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为此,编码者便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在通过节目传递娱乐性的同时,又起到了教化的作用。
其次,节目以独特的、亲子互动“真人秀”的方式,加之宝贝们天真可爱的形象和并非事先安排好的细节阐述,创造出了新的消费热点,开启了中国娱乐节目运营的全新范式。
表1:2014年《爸爸去哪儿》第二季CSM全国网收视情况统计
最后,节目重视数字化网络平台的运用,既增加了趣味感,又增强了互动性,成功地把观众和节目紧紧联系在一起。例如,在第二季节目的开播首集,该节目在官方微博上发布的#萌娃变泥娃#话题,引导观众边收看电视边在微博上进行互动,三日内该话题微博曝光量已经超过5600万。而#爸爸去哪儿#微博总曝光量已超15.6亿,话题讨论量突破1900万,不断高涨的微博人气也在推高节目的收视率。
二、非议与反对:“对抗—批判”立场下的受众解码
事实上,完全按照编码者的意图去解码娱乐节目的现象是不可能存在的。观众在解码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社会地位、价值取向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存在着许多与编码者本意相悖的情况,有的甚至是非议和反对之声。这是解码过程中最为激进的一种方式,也是身为编码者最不愿意看到,却又无法避免的一种解码形式。具体到《爸爸与哪儿》节目本身,访谈和调研中得到的负面反馈有:
其一,从中国文字符号研究的角度来看,《爸爸去哪儿》在片名上容易让人产生疑惑。主语和宾语之间没有标点符号,按照中国人的说话习惯,究竟是“爸爸,我们去哪儿”“爸爸,你去哪儿”还是在问别人“爸爸去哪里了”?片名概念含糊不清,甚至被认为不及原版韩国MBC电台播出的《爸爸!我们去哪儿?》,交代得清楚。汉字,作为中华文化之经典,同样的文字符号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下,就会衍生出不同话语的意思。这就让许多比较考究的中国学者们不得不感慨,提高娱乐节目的文化素养在当今的娱乐业发展中非常有必要。
其二,孩子被过度消费,谁之过?随着明星宝贝知名度的提高,孩子们的长相也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调侃的话题,引起了社会上关于“比较”的热潮。此外,有些媒体在宣传报道中存在着言语过激、有失分寸的现象。例如,微博上就有这类段子:“《爸爸去哪儿》上演超复杂‘五角恋’……Kimi王诗龄田雨橙的三角恋本来就堪比偶像剧,谁知石头和天天也加入乱战,谱写超复杂的五角恋情……”对于五个仅仅几岁的孩子,敢问大众媒体的良知何在?
其三,节目被批有炫富的成分存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奢侈的行头,奢侈的旅行。其实早在第一季节目中就有网友吐槽王诗龄的装备最奢侈,各种名牌服装与包包。虽然现已退出节目有一年之久,但关于他们的新闻却一点儿也不少见,例如“小小年纪穿皮草,王诗龄万元贵妇装失童真”;“Kimi仿真玩具价值百万”;第二季的热播还引发了某个品牌的“天价儿童水壶”在网上热卖……在实际访谈中也发现,许多观众认为这种旅行式的家庭教育模式也是不太现实的。他们认为这是“有钱人家”才会有的方式,而对于更多的普通老百姓来讲,一受经济条件的约束,二受时间的制约,因此这种“旅行式”的教育方式实在是“太奢侈”了。
三、理性与选择:“博弈—协商”立场下的受众解码
“解码”娱乐理论认为,信息的编码者和解码者之间有时能够通过一种“博弈—协商”的立场实现彼此的“传受共赢”,即解码者对信息具有自身的理性思维和慎重选择,但又不至于影响编码者信息的有效传播。这是介于“主导—霸权”与“对抗—批判”之间的一种受众解码立场,它既不像前者的盲目支持,也没有后者的极端批判。即坚持这种立场的观众,他们既不完全同意传播者的立场,但也不完全否定,解码表现为与主导立场出于矛盾和协商的过程。这种解码模式也是目前符号传播中最常见的一种解读方式。
“博弈—协商”立场下的受众解码体现出观众们在进行信息解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博弈和与其他受众“协商”的过程。例如在《爸爸去哪儿》中,处于此种立场下的观众,他们既不会一味地跟风崇拜,也不会利用过激的言语来进行抨击,而是采用一种更加理性的方式来正确看待节目中的得与失、优与劣。表现在行为上则是,他们往往对于一些评论或相关消息只是进行简单的复制、转发,很少发表一些表现强烈情绪的言论;根据自己的时间与安排,来选择性收看直播或者重播;尽量避免卷入敏感性话题的讨论,等等。在传播效果上,“博弈—协商”立场下的受众与“主导—霸权”型立场下的受众共同成就了《爸爸去哪儿》的高收视率。
四、结语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这种较多的“主导—霸权”型立场下的观众的存在和理性“博弈—协商”型立场下的观众的捧场,才成就了《爸爸去哪儿》如此高的收视率,让湖南卫视当之无愧地在各大卫视中继续名列前茅。从《爸爸去哪儿》中我们也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娱乐范式在我国应运而生。亲子互动的表现形态和别出心裁的细节编排,以其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大量观众,并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观众们在解码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自己能动的一面。他们对编码者所传递的信息并非是照单全收,而是有着自己的一套价值评判标准,因而才会存在协商的立场和完全对抗的态度,这对于那些处于主流位置的编码者来说也算是一种警醒。
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字化进程迅猛发展的今天,电视节目制作者只有在观众的质疑和批判声中不断地去进行自我改革与创新,才有可能继续成功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否则,观众们颠覆性解读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他们最终可能会导致与电视文本的完全对抗,从而会严重影响该节目今后的继续运作。
【参考文献】
[1][英]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A].王广州(译).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湖南卫视官网[EB/OL].http://zixun.hunantv.com/.
[3]刘景洋.爱在那儿!——《爸爸去哪儿》大数据解读[EB/OL].(2013-11-08).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2013-11/08/c_125668894.htm.
[4]张静.《爸爸去哪儿》疑过度消费 部分环节欺骗孩子天真[N].西安晚报,2013-11-06.
[5]赵玉宏.影视产品的编码解码与文化传播效果分析[J].芒种,2013(17).
[6]徐超超.浅论编码解码理论的积极受众观——受众本体地位的初立[J].金田,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