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视阈下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6-01-20郭强
郭强
摘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相结合上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方略。它立足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体现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它面向未来、注重宏观性的顶层设计,体现了坚持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原理和战略思维;它直面影响我国发展大局的矛盾和问题,体现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它致力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的与时俱进,坚持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原理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关键词:“四个全面”;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1-0063-03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首次提出。2015年1月,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安排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习近平同志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对其作了深刻阐述,并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1]这表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党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相结合上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方略,开启了加快推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哲学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对世界的本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出根本性的解释。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是划分不同哲学派别的根本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创立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能动的反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原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2]1308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经验表明,我们从事的一切事业,开展的一切工作,只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成功。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实际”极为复杂。作为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呈现出每个阶段的新特点,使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要把握这种复杂的“客观实在”,除了要把握这一基本国情的客观对象、客观事实以外,还要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清这些对象和事实中的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局部与全局、主流与支流、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牢牢把握住其中的本质、内容、全局、主流、必然和趋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于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的历史性跨越,立足于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难题也发生的重要变化,观大势、谋大事,把握“发展”的时代主题、“改革”的时代特征、“法治”的时代潮流以及“执政党建设”的时代要求,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而作出的战略部署,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清晰的战略路径、深远的全局思维和强烈的担当精神。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3]
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并不是说二者之间是一种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关系,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并且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马克思在分析人类这种独特的能动性时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4]208“四个全面”从目标、动力、制度、能力等方面全方位规划出了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模式与独特路径。这一战略布局的提出,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实现民族复兴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自觉,敢于啃硬骨头、闯难关、涉险滩的勇气和担当;同时,注重全面小康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在改革和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要始终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着眼于“全面”“协调”的总要求,树立“建成”“深化”“依法”“从严”的担当精神,结合实际狠抓落实,使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部署和举措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现实发展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让惠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于面向未来、宏观性的顶层设计,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原理和战略思维
当我们考察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我们的精神世界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事物的普遍联系交织起来的图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由各种事物相互联系组成的统一体。事物的普遍联系、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其中上升的运动或前进的变化就是发展。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要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把握事物的总体及其趋势,就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的能力,即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正所谓“惟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5]298“四个全面”是着眼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个过程和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作出的战略布局,属于宏观性的顶层设计,注重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体现了全面的联动、系统的集成。它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四个全面”既各有不同的内涵和重点,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其他三个“全面”则是战略举措,涉及对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中不适应因素的全方位调整。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战略目标引领战略举措,战略举措服务于战略目标。“四个全面”将加快发展、改革创新、完善法治、管党治党有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统一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之中,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四个全面”就像是“一体三足之鼎”,在“三足鼎立”基础上支撑起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图景,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清晰的战略路径、深远的全局思维。而且,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深化改革,涵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系列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
“四个全面”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且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需要通过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加以协调推进。这就要求我们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愿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目标与举措、突破与规范、治国与治党的统一中,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要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起来加以把握,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从严治党,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等建设各个方面全方位推进从严治党,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时效性。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直面影响我国发展大局的矛盾和问题,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
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所在。正如列宁所说:“统一物之分为两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6]556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其根源在于事物自身的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前进的。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针对决定或影响我国发展大局的改革、法治、党建等领域内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并在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事物往往不是由单一矛盾构成的,而是一个由多种矛盾构成的矛盾系统。在矛盾系统中,既有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又有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1]在发展方面,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质量和收益不高,收入差距较大、公正程度与人民群众期待有距离,资源环境压力大、创新能力不足;在改革方面,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陈旧的思想观念、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固化的利益藩篱需要破除;在法治方面,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不合理、司法不公等问题比较突出;在党的建设方面,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这些矛盾和问题如不能很好解决,将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就要在实际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一方面,要讲两点论,注重总体谋划,从“四个全面”及每一个“全面”包含的内容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对全局统筹部署、全方位整体推进;另一方面,要讲重点论,注重区分主次先后,牵住“牛鼻子”,选择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优先着力推进,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在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中,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致力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的与时俱进,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原理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而认识的本质则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不坚持这一原则,就不会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就不会产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定要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如果不结合,那就不行。这就是说,理论与实践要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7]90“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高屋建瓴的指导思想与现实可行的实践战略的统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认识;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认识;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认识;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认识。更为关键的是,强调“四个全面”协调推进,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同时,“四个全面”不仅是一种理论创新,更是指导和统筹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实践的战略部署。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推动中形成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从党的十八大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到彰显从严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开展,再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举措,其指导思想一以贯之地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并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强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深刻表明我们党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自觉,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勇于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必将开辟中国道路新境界,成为当代中国新航标,书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求全党同志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继续书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8]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1-25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3
[4][JP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6]列宁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毛泽东文集(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习近平羊年前夕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5-02-17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