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清NO、vWF、VEGF水平变化及意义
2016-01-20李静王建榜王西辉李成祥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安710038
李静,王建榜,王西辉,李成祥(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安710038)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清NO、vWF、VEGF水平变化及意义
李静,王建榜,王西辉,李成祥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安710038)
摘要: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后血清一氧化氮( 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变化,探讨其在PCI后再狭窄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行PCI的冠心病患者103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59例( UAP组)、稳定型心绞痛44例( SAP组) ;另选症状疑似冠心病,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52例作为对照组。UAP、SAP组分别于PCI术前及术后30 min、24 h、3 d分别取外周静脉血,对照组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及术后30 min、24 h、3 d分别取外周静脉血;采用酶法检测各组血清NO,ELISA法检测血清vWF 及VEGF。术后随访1年,对于UAP、SAP组有心肌缺血复发症状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统计再狭窄发生情况;比较再狭窄与未狭窄患者谷(峰)值时点血清NO、vWF、VEGF水平。结果与同组术前比较,SAP、UAP组术后血清NO水平降低( P均<0.05),术后30 min达到谷值;血清VEGF、vWF水平升高( P均<0.05),分别于术后30 min、24 h达到峰值。术后随访1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再狭窄24例、未狭窄79例。再狭窄者谷(峰)值时点血清NO水平低于未狭窄者,血清vWF、VEGF水平高于未狭窄者;两者比较,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清NO水平降低、vWF及VEGF水平升高,vWF、VEGF峰值水平对评估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一氧化氮;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是冠心病主要治疗手段[1,2],术后血管再狭窄是其常见并发症。一氧化氮( 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是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主要指标。本研究观察冠心病患者PCI后血清NO、vWF 及VEGF水平变化,探讨其在PCI后再狭窄评估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月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行PCI的冠心病患者103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1]。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59例( UAP组),男39例、女20例,年龄( 68.2±5.4)岁;稳定型心绞痛44例( SAP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 68.8±5.9)岁。另选症状疑似冠心病,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52例作为对照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 68.1±5.5)岁。三组年龄、性别构成具有可比性,均排除心脏瓣膜病、左束支传导阻滞、严重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患者。
1.2血清NO、vWF、VEGF检测UAP、SAP组于PCI术前及术后30 min、24 h、3 d分别取外周静脉血,对照组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及术后30 min、24 h、3 d分别取外周静脉血;采用酶法检测各组血清NO,ELISA法检测血清vWF及VEGF。
1.3术后随访术后随访1年,对于UAP组、SAP组有心肌缺血复发症状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统计再狭窄(血管管腔内径狭窄超过50%)发生情况。比较再狭窄与未狭窄患者谷(峰)值时点血清NO、vWF、VEGF水平。谷(峰)值时点即术后30 min、24 h、3 d时血清NO、vWF、VEGF水平达谷(峰)值的时间点。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珋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三组血清NO、vWF、VEGF比较SAP、UAP组术后血清NO水平降低,术后30 min达到谷值;血清VEGF、vWF水平升高,分别于术后30 min、24 h达到峰值。见表1。
2.2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与未狭窄者谷(峰)值时点血清NO、vWF、VEGF比较术后随访1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再狭窄24例,未狭窄79例。再狭窄与未狭窄者谷(峰)值时点血清NO、vWF、VEGF比较见表2。
表1 三组各时间点血清NO、vWF、VEGF水平比较(±s)
表1 三组各时间点血清NO、vWF、VEGF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与SAP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与同组术前比较,aP<0.05;与同组术后30 min比较,bP<0.05;与同组术后24 h比较,cP<0.05。
组别 n NO( mol/L) vWF( ng/mL) VEGF( ng/L) UAP组59术前 145.5±24.8 143.9±15.6* 533.7±42.1* #术后30 min 105.4±27.1* a161.5±18.9* a597.2±48.4* #a术后24 h 115.7±34.5* ab215.7±22.3* #ab535.7±46.5* #b术后3 d 135.3±22.6abc152.5±15.8* abc502.2±35.8* abcSAP组 44术前 142.9±29.5 136.5±25.2* 511.5±37.4*术后30 min 102.9±27.3* a157.2±23.5* a577.2±41.5* a术后24 h 112.5±33.2* a204.3±25.3* ab524.1±35.7* b术后3 d 140.2±23.2bc156.9±27.2* ac496.9±25.4* bc对照组 52术前 138.7±32.5 126.9±18.6 321.2±28.6术后30 min 134.2±28.2 123.4±20.2 323.4±30.7术后24 h 135.5±31.4 135.2±23.5 334.2±23.9术后3 d 137.2±36.2 129.9±24.2 323.9±24.8
表2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与未狭窄者谷(峰)值时点血清NO、vWF、VEGF水平比较(±s)
表2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与未狭窄者谷(峰)值时点血清NO、vWF、VEGF水平比较(±s)
注:与再狭窄者术前比较,*P<0.05;与未狭窄者术前比较,#P <0.05;与再狭窄者谷(峰)值时点比较,△P<0.05。
PCI术后情况 n NO( mol/L) vWF( ng/mL) VEGF( ng/L)再狭窄24术前 143.8±26.5 138.4±27.2 525.5±35.4 谷(峰)值时点 101.2±22.7* # 227.1±28.4* # 613.2±22.2* #未狭窄 79术前 144.9±31.8 142.8±31.2 537.7±42.9 谷(峰)值时点 105.7±29.5# 210.5±27.3#△ 591.2±31.4#△
3 讨论
PCI作为侵入性治疗手段,其手术操作及支架释放均可损伤血管内膜[3],这可能是导致PCI急性、亚急性血栓及术后再狭窄的重要原因[4]。本研究术后随访1年,再狭窄的发生率超过20%。
NO、vWF及VEGF均为机体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活性物质。NO对血管具有舒张作用,可调节血管的基础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5];血管内皮可表达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内皮功能损伤可导致NO合成降低[6]。本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清NO均下降,但UAP组与S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WF是由内皮细胞及巨噬细胞合成的糖蛋白,具有黏附功能,可促进早期血栓的生成。有研究认为,vWF是反映血管内皮损伤及反映内皮功能可靠的指标之一[7]。PCI术中对血管壁的牵拉以及对血管基底膜的损伤均可造成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同时血管内皮损伤也是血小板聚集、凝血系统激活的重要启动因子,内皮损伤可造成vWF大量释放入血。本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清vWF升高,峰值出现在术后24 h,且UAP组vWF峰值高于SAP组;说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功能损伤。VEGF可促进内皮细胞分裂增殖以及转移,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研究显示,VEGF与冠心病的发生、进展关系密切,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8]。本研究中冠心病患者血清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UAP组高于SAP组,峰值出现在术后30 min;这与PCI术中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以及血小板的激活有关[9],血小板激活可在短时间内刺激VEGF的大量释放。
有研究显示,内皮细胞的损伤为诱发再狭窄的启动因素[10]。Komowski等[11]认为,vWF以及VEGF过表达也是导致冠状动脉损伤、新生内膜过度增厚的因素之一。本研究显示,再狭窄峰值时点血清vWF、VEGF高于未狭窄者。因此,PCI术后峰值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的评估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血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 4) : 295-304.
[2]刘世雷,陈玉东,刘相飞.PCI术前术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其蛋白裂解酶水平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 34) : 4139-4142.
[3]孙王乐贤,刘会玲,张娜,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解剖性室壁瘤的多重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 1) : 51-55.
[4]柴三葆,惠永明,庞永正.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血浆皮质抑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循环杂志,2010,25( 1) : 22-25.
[5]龚群林,章紫燕,陈似俊,等.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清睾酮水平与内皮功能的关系[J].山东医药,2014,54( 8) : 38-40.
[6]韩文杰,刘恒亮,康秀芬,等.冠心病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内皮功能的变化[J].山东医药,2011,51( 4) : 60-62.
[7]王渊明,王蕊,张书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组织因子动态检测[J].血栓与止血学,2012,18( 3) : 106-108.
[8]刘宝宏,吕立友,张丽华,等.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 13) : 1025-1026.
[9]何海超,王绍欣,王宏远.急性心肌梗死的生化标记物[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1,9( 1) : 617-620.
[10]王瑞英,禹远远,王绵,等.血管内皮功能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 12) :1730-1731.
[11]Komowski R,Fuchs S,Leon MB,et al.Delivery strategies to achieve therapeutic myocardial angiogenesis[J].Circulation,2000,101( 4) : 454-458.
收稿日期:( 2015-04-21)
文章编号:1002-266X( 2015) 28-0040-02
文献标志码:B
中图分类号:R541.4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28.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