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对粮价波动的影响
2016-01-20贾娟琪李先德
贾娟琪, 李先德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对粮价波动的影响
贾娟琪, 李先德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要:利用1991~2013年我国小麦、稻谷和玉米三种主粮的相关数据建立VAR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研究我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粮食储备政策和粮食进出口政策对三种主粮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和稻谷市场价格的波动在短期内受自身滞后项和价格支持政策的共同影响,长期受价格支持政策的影响最大,而储备政策和进出口政策对小麦和稻谷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小;玉米价格波动受价格支持政策的影响没有小麦和稻谷显著,自身价格波动在玉米市场价格波动中起主导作用,但储备政策和进出口政策对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相对较为显著。
关键词:主粮; 粮食价格; 粮价波动; 粮食价格调控; 粮食储备政策; 粮食进出口政策; 粮食价格支持政策
一、引言和文献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稳定我国粮食价格、保护粮食市场,国家对粮食价格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包括统购统销价、双轨制价格、保护价、最低收购价等多个阶段,在此过程中,我国粮食价格体制经历了从计划到“双轨制”,再到市场化的变革。在实施价格支持政策的同时,粮食储备政策和进出口政策在调节国内粮食供需和保护国内粮食市场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当前开放程度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国内粮食市场受外部因素影响的程度日益明显,国内外粮食市场的联动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粮食安全隐患。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步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大力进行托市收购,虽然在稳定国内价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政策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使我国粮食市场开放化和政策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敞开收购导致国内粮食库存居高不下,给国家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粮食国家收储政策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当前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对粮食价格的稳定作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为我国粮食价格调控政策的完善和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最早研究粮食价格调控政策的是S.A. Segal和A.C. Hoffma,他们认为国家调控政策对战争期间的粮食价格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G.Shepherd则对此研究结论提出了质疑[2]。此后,学术界就国家调控政策对粮食价格的稳定作用形成了两派观点。一派主张实施价格干预政策,以Timmer为代表,认为通过粮食储备来调控粮食价格有利于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而以David为代表的另一派则主张自由贸易,认为用粮食储备来平抑价格波动是无效率的。P.V.Srinivasan等对印度粮食价格调控政策的研究发现,印度主要通过大量的粮食储备来稳定粮食价格,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调节国内供求,但增加库存的方法是不经济的,他们认为印度可以通过粮食市场化来降低国内价格[3];Myers,R. J和Ralph Cummings Jr.等分别对孟加拉国和亚洲国家粮食市场干预政策的研究认为,无论是私人储备还是国家储备都不是很好的稳定价格措施,政府干预不仅成本过高,而且不利于私有粮食企业的成长和粮食市场的健康发展[4-5]。粮食进出口政策也是很多国家进行粮食价格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Anderson和Nelgen认为出口限制是造成国际粮价上涨的原因之一,并且会把粮食风险转移到国际市场[6]。其他学者对粮食价格调控政策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7-9]。粮食价格调控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Brooks认为OECD国家的粮食政策在不断改进,价格支持政策和保护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正在减弱,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金砖”国家应该通过一些更有效的办法,包括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户风险管理等手段,而不是直接的价格干预来减少价格扭曲[10]。国内对于粮食价格调控问题也同样存在分歧,且大多数学者认为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农业的特殊性质下,应该对粮食价格进行调控;柯炳生认为粮食价格波动会对农业政策目标产生影响,而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有必要通过国家调控实现平衡[11];尹成杰认为粮食宏观调控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从而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2];张红宇[13]和吕新业[14]等持有类似观点。然而田维明对粮食调控政策的实证研究发现,当时的粮食收购体制对粮食价格造成了扭曲,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粮食生产能力[15]。钟甫宁也认为在对粮食市场真实状况缺乏有效判断的情况下,政府粮食储备及调控可能会扭曲市场价格信息的传递效应,导致粮食价格发生剧烈波动的可能性增加[16]。
总的来说,粮食价格调控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同时,调控政策目标的两重性也加大了政府对粮食市场调控的难度[17]。那么,我国实施的国家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在稳定粮食价格方面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给粮食市场价格带来了什么影响?应该如何更好地完善现有政策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研究我国三种主粮(小麦、稻谷和玉米)价格波动对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包括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粮食储备政策和粮食进出口政策)冲击的响应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主粮价格调控政策对粮食价格波动的效应。
二、我国主粮价格的波动特征
(一)我国主粮价格波动的总体特征
近二十年来,我国三种主粮价格都经历了持续波动,从图1可以看出,两次大的波动转折点分别是在1996年和2006年左右。以小麦为例,其价格从1991年的614元/吨,经过短短5年就快速上升到了1996年的1578元/吨,年均涨幅达到了26.2%;但此后又出现了一段时期的持续下降,2000年降到了最低点为979元/吨;2000年以来,随着粮食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小麦支持价格的不断提高,小麦价格也一路上涨,2014年达到2537元/吨。稻谷、玉米价格
图11991-2014年我国三种主粮价格
波动情况(单位:元/吨)
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
注:三种主粮数据均为全国主要交易市场批发均价。
和小麦价格有着相同的整体波动趋势,在经历了两次剧烈的波动后,稻谷价格从1991年的656元/吨,上升到了2014年的3138元/吨,年均涨幅为14.5%;玉米价格从1991年的430元/吨,上升到了2014年的2380元/吨,年平涨幅高达19.9%。二十年间,我国三种主粮价格几乎都翻了两番。
(二)我国主粮价格波动的周期特征
为了更客观地考察主粮价格波动的周期趋势,首先分别对三种主粮价格以1991年为基期进行指数化处理(1991年=100),然后利用HP滤波法,将其中的趋势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分离出来,再分析剔除趋势项后的主粮价格波动指数,以便得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主粮价格波动周期特征。
图2 我国三种主粮市场价格指数的HP滤波分析
由上图可以看出,剔除趋势项的三种主粮价格指数平均以4年为一个周期波动。具体来说,小麦价格波动以1991~1996年为第一个周期,波谷为1993年,波峰为1996年,并达到整个考察期的最高水平;1997~2003年为第二个周期,波谷为2000年,此后迅速下降;2004~2011年为第三个周期,这个阶段,在稳定中上升,达到2011年的波峰;2011~2014为第四个周期,下降到2012年的波谷后又快速回升。稻谷价格的波动趋势和小麦基本相同,只是2002~2006年这一阶段的波动相对于小麦价格的波动更加剧烈一些,这主要和2003年水稻主产区遭受自然灾害引起的当年稻谷大量减产及2004年稻谷价格飙升有关。而玉米价格的波动相对来说更加不稳定,尤其是2001年我国入世以后,随着全球生物质能源的迅速发展,我国玉米价格波动受国际市场冲击的影响增强,导致玉米价格的波动更加频繁。因此,我国三种主粮价格波动的长期趋势总体上基本相同,但是具体到每种主粮,其波动特征又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小麦和稻谷的波动程度有所减弱,而由于受外部冲击的影响,玉米的波动程度增强。
将我国三种主粮价格的波动周期和我国主粮价格调控政策的变迁历史对应起来可以发现,整个价格波动周期中两个最剧烈的时间点均是我国粮食价格政策改革的转折点。其中,1996年我国粮食市场机制由保护价向市场价过渡,而2004~2006年我国粮食价格开始实施市场化改革。由此可以看出,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对粮食价格的波动有重要影响。本文接下来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这种影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三、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一)变量选取
本文主要考察主粮市场价格对调控政策冲击的响应效果,因此选择的变量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变量是小麦、稻谷和玉米三种主粮的市场价格;第二类变量是主粮价格调控政策替代变量,调控政策包括主粮价格支持政策、主粮储备政策和粮食进出口政策。各变量具体的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见表1。
表1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所有数据的样本区间均是1991~2013年;其中,小麦市场价格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普通红小麦价格,稻谷市场价格为中晚籼稻全国批发均价,玉米市场价格为二等黄玉米全国批发均价。价格波动指数为上文利用HP滤波法得到的消除趋势项后的价格波动指数值。
在各主粮收购价格中,小麦和稻谷收购价格在1991~1996年为国家合同订购价,1997~2003年为国家保护收购价,2004年及以后各年为最低收购价;玉米收购价格在1991~1996年为国家合同订购价,1997~2003年为国家保护收购价,2008年及以后各年为临时收储价。收购价格的增加量是指当年收购价格减去上一年收购价。
储备率=各主粮库存量/各主粮产量×100%。
净进口率=各主粮净进口量/各主粮产量×100%。
(二)研究方法
通过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来研究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对主粮价格波动的冲击反应。VAR通常用于多变量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描述随机扰动项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VAR(p)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为:yt=A1yt-1+…+Apyt-p+B1xt+…+Bryt-r+εt。其中,yt是m维内生变量向量;xt是d维外生变量向量;A1…Ap和B1…Br是待估计的参数矩阵,p和r分别表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阶滞阶数;εt是随机扰动项[18]。VAR模型是在平稳序列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在建立模型前先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再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来分析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对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
四、实证分析和模型建立
(一)平稳性检验
本文先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
表2 ADF检验结果
注:Δ表示对该序列进行一阶差分。
从上表ADF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经过HP滤波法调整后的小麦价格波动指数是平稳的,但小麦收购价格的增加量、小麦储备率和进口率都不平稳,经过一阶差分后均是平稳序列;而稻谷和玉米相关的所有变量原序列均不平稳,但经过一阶差分后均平稳,并且所有序列差分的阶数相同,因此三种主粮均适合建立VAR模型。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平稳性检验后对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确定各变量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表3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值。
由表3可以看出,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均是拒绝原假设,即对三种主粮来说,市场价格和支持价格、储备率以及进出口率都互为因果关系,因此,这些变量可以建立VAR模型。
(三)VAR模型最佳滞后阶数检验
最佳滞后阶数的确定会影响VAR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同时采用SC准则和AIC准则来确定VAR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
根据表4的检验结果,本文将小麦、稻谷和玉米三种主粮的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均定义为2阶。
(四)VAR模型估计
对三种主粮平稳的时间序列以滞后期为2建立VAR模型,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5。
表4 最佳滞后阶数检验结果
表5 三种主粮VAR模型的回归结果
注:()内的数字表示估计系数的标准差,[]内的数字表示t检验统计量的值。
通过对以上三个VAR模型特征根的位置图分析,模型特征多项式的根的倒数全部位于单位圆内,说明建立的VAR模型满足平稳性条件。根据小麦VAR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除了进出口政策对小麦价格波动的影响不显著外,其余变量的回归系数t值都是显著的,小麦价格波动受自身滞后项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价格支持政策对小麦价格的影响也为正,并且滞后1期的系数大于滞后2期,说明长期价格支持政策的影响会减弱;而小麦储备政策在短期内可以降低粮食市场价格,而从长期来看,储备政策会使粮价上涨,但其作用会越来越小。稻谷VAR模型的回归结果和小麦类似,只是相对于小麦来说,价格支持政策对稻谷价格上涨的作用较弱。玉米VAR模型的回归结果中,价格支持政策对玉米市场价格的影响不太显著,而和另外两种主粮相比,进出口政策对玉米价格的作用明显,并且进出口政策对国内玉米价格的上涨有所平抑,但长期其作用效果都将减弱。
(五)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函数研究主粮价格波动对主粮价格支持政策、主粮储备政策和进出口政策冲击的反应。
图3反映的是小麦市场价格波动对小麦价格调控政策冲击的响应,从整体来看,小麦价格对各冲击的响应均表现出正负交替,并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趋势。具体来说:小麦价格波动对自身冲击的响应表现为:第1~4期快速下降,并且前两期呈正向响应,后两期为负向响应,而第4~8期则呈上升趋势,并且由负向响应逐渐转为正向响应,但是响应程度逐渐减弱,到第14期以后,价格波动对自身冲击的响应趋于零。说明农户对价格的预期对小麦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显著且持久,但价格预期有可能会导致价格上升,也有可能引起价格下降。
图3 小麦价格波动对各价格调控政策的脉冲响应函数图
小麦价格波动对小麦价格支持政策的响应表现为:第1~3期呈正向的上升趋势,并且在第3期达到响应的最大值(约35%),在第3~8期,粮食价格政策的影响快速下降,从正向响应变为负向响应;而第8~12期,又逐渐变为正向响应,第12期以后,小麦价格支持政策对小麦价格波动几乎没有了影响。说明粮食价格政策实施的前几年对粮食价格波动有正的冲击效应,第3年冲击最为显著,并且出现几次政策调整,主要对应的是1996年粮食价格从合同订购向国家保护收购的转变,和200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最后的正向收敛表明最低收购价政策使小麦价格平稳增加。
小麦价格波动对小麦储备政策冲击的整体响应较弱,前3期小麦储备政策对小麦价格的波动有一定的正向响应,而在第3~8期,小麦价格波动对储备政策冲击的表现在为负向响应,并呈逐渐减弱的趋势,第10期以后这种影响几乎消失,说明储备政策通过收储和抛储来减少和增加供给对平抑粮价波动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主要是因为国家的收储量较大,而相应的抛储量很小,较难影响到小麦供求,从而影响小麦市场价格。
小麦价格波动对小麦进出口政策冲击的响应也较小,只在前三年有负的影响,随后进出口政策对粮食价格波动的冲击很小。由于近年来我国从小麦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并且小麦国内外价差不断拉大,低价的进口小麦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国内价格水平,但由于进口配额量远大于我国小麦实际进口量,导致进出口政策对小麦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小。
图4 稻谷和玉米价格波动对各价格调控政策的脉冲响应函数图
上图是稻谷和玉米对价格调控政策冲击的反应图,总体趋势和小麦价格调控政策冲击反应的趋势类似,只是在反应强度上有所不同。相对于小麦来说,稻谷受储备政策的影响较大,而玉米受进出口政策的影响较大。
(六)方差分解分析
通过方差分析研究上述VAR模型的动态特征,以此来研究主粮价格支持政策、主粮储备政策和主粮进出口政策对主粮价格价格波动均方差的贡献率。
表6 小麦价格波动方差分解结果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10期内,小麦价格支持政策对小麦价格的波动的影响最大,平均贡献率为54.3%,最高达到了60.8%;其次是小麦价格自身波动对小麦价格的冲击,平均贡献率达41.3%;而储备政策(平均贡献率为2.47%)和进出口政策(平均贡献率为1.97%)对小麦价格波动的影响均较小。主要是由于相对于另外两种主粮,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力度较强,覆盖范围更广,使小麦价格受价格支持政策的影响更显著。
图5 三种主粮价格波动的方差分解图
稻谷价格长期内主要受价格支持政策的影响,从长期来看,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稻谷市场价格起到了托市效应,除此之外稻谷价格自身滞后项对其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也较大,而储备政策和进出口政策对稻谷市场价格的影响很小,主要是因为稻谷政策性抛储量和成交率都较小,并且进口配额远大于实际进口量,导致储备政策和进出口政策在调节市场价格方面发挥的作用很有限。
玉米价格自身波动对其市场价格的影响最大,平均贡献率达到了70%左右,而价格支持政策对玉米价格波动的贡献率较小,因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时间较短,并且覆盖范围较小,导致该政策的影响力不及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但储备政策和进出口政策对玉米价格有一定的冲击,由于相对于小麦和稻谷来说,玉米市场的开放程度较大,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较明显,尤其是玉米和能源市场的关系,导致玉米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因此进出口政策对玉米市场价格会有一定的影响。
五、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建立我国小麦、稻谷和玉米三种主粮市场价格的VAR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研究了我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粮食储备政策以及粮食进出口政策对三种主粮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和稻谷市场价格的波动在短期内主要受自身滞后项和价格支持政策的共同影响,长期来看,受价格支持政策的影响最大,而储备政策和进出口政策对小麦和稻谷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小;玉米价格波动受价格支持政策的影响没有小麦和稻谷显著,自身价格波动在玉米市场价格波动中起主导作用,但储备政策和进出口政策对玉米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相对较为显著。
从上述结论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
1.不同价格调控政策对主粮价格波动的影响程度不同。总的来说,主粮价格支持政策对主粮价格波动的冲击最大,尤其是近年来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对三种主粮的市场价格影响非常显著;而储备政策对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小,由于当前三种主粮收储量加大,而抛储量所占的比例较小,因此,储备政策在稳定主粮价格波动方面的作用很微弱;相对来讲,进出口政策对主粮价格波动的冲击更小,主要是因为我国三种主粮的进口数量均未达到进口配额的限制数量,导致进口配额未能实现调节粮食进出口的目的,所以进出口政策对粮食价格波动的影响很小。因此,应积极探索制定合理的主粮收购价格,缩小国内外价差,并适当的减小粮食储备量,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同时考虑如何利用关税配额来调节主粮进出口量,合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稳定我国粮食价格。
2.对不同粮食作物有侧重点的实施不同调控政策。不同品种的主粮对各调控政策冲击的响应不同,小麦和稻谷受价格支持政策和自身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国家于2004年对小麦和稻谷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政策,并且政策覆盖范围较大;而玉米直到2008年才启动临时收储政策,该政策只覆盖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四个主产区,所以玉米市场价格对价格支持政策冲击的响应相对较弱,但由于玉米作为饲料和生物质能源原料的用途,其国内外价格的联动性更强,对进出口政策冲击的响应相对较强。因此,对口粮政府应确保其绝对安全,而对开放性较强的作物应尽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通过调控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稳定我国主粮价格,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SEGAL S A, HOFFMAN A C. Food Price Control-Policy and Mechanics[J]. 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 1943, 25(1): 19-33.
[2] SHEPHERD G. The Theory of Competitive Price, George J. Stigler,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42, Pp. vii, 197[J]. 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 1943, 25(2): 532-533.
[3] JHA S, SRINIVASAN P V. Grain price stabilization in India: Evaluation of policy alternatives[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9, 21(1): 93-108.
[4] MYERS R J. On the costs of food price fluctuations in low-income countries[J]. Food Policy, 2006, 31(4): 288-301.
[5] CUMMINGS R, RASHID S, GULATI A. Grain price stabilization experiences in Asia: What have we learned?[J]. Food Policy, 2006, 31(4): 302-312.
[6] ANDERSON K, NELGEN S. Trade barrier volatility and agricultural price stabilization[J]. World Development, 2012, 40 (1), 36-48.
[7] MARTINEZ E, SHIVELY G, MASTERS W. Testing the link between public intervention and food price variability: Evidence from rice markets in the Philippines[C]//annual meetings of the America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Salt Lake City, UT, August. 1998.
[8] NEGASSA A, MYERS R J. Estimating policy effects on spatial market efficiency: An extension to the parity bounds model[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7, 89(2): 338-352.
[9] COSTANIGRO M, MCCLUSKEY J J, LUSK J L, et al. Hedonic price analysis in food markets[J].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Food Consumption and Policy, 2011: 153-161.
[10] Brooks J. Policy coherence and food security: The effects of OECD countries' agricultural policies[J]. Food Policy, 2014(44): 88-94.
[11] 柯炳生.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政策目标的冲突与协调——兼论粮食生产, 价格和农民收入的关系[J]. 农业经济问题, 1993, 2: 40-45.
[12] 尹成杰. 关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 2005 (1): 5-10.
[13] 张红宇. 需特别关注粮食和农民收入两大问题[J]. 农村工作通讯, 2006 (9): 24-25.
[14] 吕新业, 刘 华. 农户粮食储备规模及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省不同粮食品种的调查[J]. 农业技术经济, 2012,(12): 002.
[15] 田维明. 我国粮食收购体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 农业经济问题, 1990, 12: 003.
[16] 钟甫宁.粮食储备和价格控制能否稳定粮食市场?——世界粮食危机的若干启示[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20-26.
[17] 谭砚文, 杨重玉, 陈丁薇, 等. 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的实施绩效与评价[J]. 农业经济问题, 2014, 5: 87-98.
[18]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The Influence of Price Regulation Policy on the Price Fluctuation of Grain in ChinaJIA Juan-qi, LI Xian-de
(InstituteofAgriculturalEconomicsandDevelopment,CAAS,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nstructed a VAR model using the data of grain price from 1991 to 2013, and studied the effects of grain price support policy, grain reserve policy and grain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on the price volatility of wheat, rice and maize by using the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Result revealed that the price volatility of wheat and maize are governed by the self-price volatility and the price support policy in the short time, while in a long term, it is influenced by the price support policy; while reserve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have little effect on the price volatility of wheat and rice. However, the price volatility of maize is mainly caused by self-price volatility. The shock of important policy is more significant to maize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major grains.
Key Words:major grains; grain price; price fluctuation; grain price regulation; grain reserves polily; grain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ly; grain price support policy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16)01-0062-10
作者简介:贾娟琪(1989—),女,甘肃天水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国际贸易。E-mail:jiajuanqi@sina.co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3253);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ASTIP-IAED-2015-06)
收稿日期:2015-09-21DOI:10.7671/j.issn.1672-0202.2016.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