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动机激励研究 *
2016-01-19王小龙
*本文为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二元回归模型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影响因素研究”(项目号:2014SJD705)、扬州大学教改项目(项目号:YZUJX2013-29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动机激励研究*
王小龙
[扬州大学,扬州225009]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动机;激励
收稿日期:2015-03-26
作者简介:王小龙,男,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15)04-0105-06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志愿活动不再局限在大学校园的环境保护、安全维护、新生服务等方面,同时也更多地参与到奥运会等国家层面的社会活动中去。伴随着志愿活动的兴起,大学生志愿活动动机研究也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然而如何激励大学生更加主动、更加热情地投入社会实践中,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从分析大学生志愿者动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动机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动机的特点,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学校安排、增长知识、拓宽社交三方面为吸引、调动大学生从事志愿活动的激励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一、关于志愿者研究
志愿者是指那些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资源,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爱心性服务活动的人。
丁元竹和江凤清认为,志愿者是具有志愿精神,不为报酬而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1]张瑾认为,志愿者是那些不受法律强制能够自愿提供服务的人。[2]总体来说,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具有自愿与主动的特点,促使志愿者提供服务的因素包括多个方面。李良进认为,从大学生志愿者个体来说,志愿服务行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重要渠道,有助于大学生融入社会、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从社会保障体系角度来说,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够补充整部保障体系的完整性,弥补社会保障基层落实工作的不足之处,也能够消除社会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隔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进步与和谐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
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越来越受到研究志愿活动的学者们的重视。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参与动机和参加志愿活动的持续行为两个方面。吴鲁平的研究表明,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直接影响志愿活动行为的持续性,志愿者的奉献是建立在自我发展基础之上的奉献,即志愿者参与的志愿服务若能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那么将有可能持续进行志愿活动,反之则会阻碍大学生进一步参与志愿服务。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动机,进而预测他们行为的可持续性,对于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合理组织和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杨梦圆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主要是寻求心理成长,提升个人价值,为职业发展做相应的积累和准备。唐均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志愿服务的动机主要是为满足生理和安全方面的需求,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等高层次的需求。
志愿服务的无偿性特点使得如何让志愿者提高其服务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所谓激励,其实是就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愿望,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大学生成为志愿者的动机主要包括传统的参与动机(责任感,帮助他人,有益社会)外,还有个人发展动机(获取学分、专业实践、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扩大交往圈、丰富生活、了解与适应社会等)。大学生志愿者的奉献是建立在自我发展基础之上的奉献,所以大学生志愿活动项目的设计,要充分重视志愿者在行动中是否能够获得进步和发展。本文将自我实现、获取学分、增长知识、拓宽社交、增加经验等五个方面作为影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激烈因素,并根据大学生志愿的动机提出激励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措施。
二、研究假设与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影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的因素包含:自我实现、获取学分、增长知识、拓宽社交、增加经验五个部分,具体模型如下。
大学生入校之后会受到学校的教育,出于学校安排与宣传的志愿活动较其他社会性活动更受到学生的欢迎,主要是由于更具组织性和安全性。学校安排组织的志愿活动不仅能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实现、增长知识、拓宽社交、增加经验,在学校平台更能让学生获得学分,从而增加大学生的激励性。因而文本提出部分假设:
假设1:自我实现与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激励效果正相关
假设2:获得学分与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激励效果正相关
假设3:增长知识与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激励效果正相关
假设4:拓宽社交与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激励效果正相关
假设5:增加经验与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激励效果正相关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文章数据通过问卷调研江苏某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动机激励情况获得,调查主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273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达91%。问卷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大学生成为志愿者的动机和志愿者激励方面。具体数据见表1-2:
表1 调查对象年级分步情况
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很高,但是大学生都处于青年期,在认知与行为上不一致,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注意力也容易随着意志的不坚定而发生转移,影响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工作热情,随着入校时间的增长,成员逐渐减少。大学生志愿者多是大学一、二年的学生,三年级、四年级学生。因为个人升学及就业的忙碌逐渐降低了积极性而退出或者隐性退出志愿活动。
在进行问卷调查时主要针对大学生志愿行为的首要动机进行调查。大学生志愿动机主要是获取学分、增长知识、拓宽社会社交以及增加社会实践经验,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志愿者志愿动机分步情况
表2中的数据表明,自我实现自身价值是大学生进行志愿活动的首要动机,其占总比重的28.4%。这个数据表明大学生志愿活动的主动性还是很高的,大多数学生在进行志愿活动的时候出于主动;其中增加社会经验的动机占比28.2%,扩宽社交圈占比18.6,增长知识占比15.7%,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在进行志愿活动时大多数情况下是出于对自身成长的需求进行服务;其中获取学分这一个动机占比9.1%,说明一些大学生进行志愿活动或服务是带有功利目的的。
调查过程中发现,学校出于对学生安全因素的考虑,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活动大多数由学校组织,因而在某些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譬如流于形式、固定人员参与、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主要的活动类型包括义务支教、关爱老人、保护环境、景点服务和校园建设,具体活动或服务次数见表3:
表3 志愿者活动类型统计表
数据表明校园建设和关爱老人的志愿服务比重很大,参与这两项活动的大学生人数也较高。环境保护、景点服务和义务支教的次数相对较少,参与的人数也有限。其中关爱老人与校园建设是学校或学院学生会定期组织,参与的学生往往会由于学校安排的缘故进行志愿服务;而相对于学校组织安排的志愿活动,义务支教等类型的志愿活动参与力度或参与热情则相对降低很多。学校举办的志愿活动大多数是与当地的一些机构进行合作,通过志愿活动引发社会对某些现象的关注,从而解决相应的问题。关爱老人和校园建设的活动比例最多,义务支教的比重最少,也在另一层面说明学校所能提供的志愿活动有限、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这些数据表明,目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不同,有自愿参与、有被迫参与;有功利参与,有成长参与。出于动机因素的不同,其参与服务过程中的热情及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
为完善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激励,对退出志愿活动的可能原因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退出志愿活动原因统计表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迅猛发展,成员队伍不断壮大,服务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问题总是伴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不断凸显,除了以上的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外,保障措施不足也成为制约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表4表明选择退出志愿活动的主要原因包括志愿服务形式单一、得不到锻炼、志愿服务缺乏应有的志愿精神,等等。大学生志愿活动一般对活动内容进行大力宣传,对活动效果缺乏评价。许多志愿活动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导致志愿者的积极性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另外,志愿活动的形式性、活动管理的无序性、课程紧、缺乏对志愿活动内容的了解等因素也降低了大学生参加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大学四年级和研究生同学由于就业原因。在与实习机会进行利弊权衡后会选择放弃志愿服务的机会。在调查过程中一些学生表示在志愿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内部问题的存在也会降低其参与的积极性,目前来说志愿服务的管理存在很多不到位的情况,在进行志愿服务之前缺乏系统的培训,志愿者到达志愿现场之后与之前所传达的情况不一致,缺乏礼仪培训,学生的权益也不能保证。约80%的学生表示如果能够为其进行专业技能和社交礼仪培训、说明志愿服务理念以及完善相关过程中的管理,大学生对于志愿活动还是比较认可的。
(二)实证分析
描述性统计中探讨了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志愿者行列的动机,根据其结果可知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影响因素主要是以实现自身价值为主导,增加社会经验,锻炼自我为辅,而拓宽社交以及增长知识作为大学进行志愿者服务的主要目的,评分最低的是获取学分一项。本文在此基础之上运用SPSS 19.0分析,探讨各项因素相关性以及因子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关键因素。
通过信度效度分析可知,各个分选项,各个项目整体选项信度、效度良好,KMO值效果较好,且因子分析结果基本都大于0.6。可以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信度效度分析表
相关分析表
根据相关性分析可知,相关系数在0.5至少就可以认为是非常显著性相关、而0.3-0.5可以认为是显著性相关,低于0.3可以认为是弱相关。而根据统计分析可知,现在学校安排、增加社会经验、拓宽社交、增长知识、获取学分与大学生志愿动机分别属于0.564.0.563.0.362.0.239.0.465,并且显著性都0.000小于系统设定0.01,相关性良好。
回归分析表
模型RR平方调整后R平方估计标准误变更统计量R平方该变量F该变量PDW10.4230.1890.1730.731450.17550.9150.00020.4540.2350.2290.714160.04312.0220.00030.4760.2440.2010.709210.0135.0530.0001.854
A.Predictors:(Constant):自我实现
B.Predictors:(Constant):自我实现、增加经验
C.Predictors:(Constant):自我实现、增加经验、拓宽社交
回归系数表
由表可知,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得到3个模型,3个模型并无太大差异,显著性都很高。由于其他残差变量的影响,大学生志愿者动机影响回归模型调整后的R平方系数为0.201,回归模型方差分析的显著性F值为50.930,P值小于0.05,说明回归方程是非常显著的,表明解释变量和大学生志愿者动机影响之间的线性关系能够成立。由表我们可以得到自我实现、增加经验和拓宽社交的B值分别为0.390、0.192和0.121,系数的正负性则代表相关的方向,即表明期望回报与知识共享意愿正相关,自我实现价值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效果正相关,而增加社会经验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效果正相关,拓宽社交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效果正相关,这与前文相关分析的结果完全一致。
同时,有部分调查者表示安全保障是阻碍其进行志愿活动的一个因素。志愿者的人身安全保障是志愿者保障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由于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期,志愿者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不足,身体抗打击能力较弱;同时,志愿服务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性,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难以确保不出现危害人身安全的问题。从已开展的志愿服务行动的相关媒体报道中,已经出现过志愿者受伤的案例,完善志愿者活动的相关条件是必要的,而因为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中学校安排的因素占据比例很大,因此说明大学生志愿者认为激励动机是建立在学校安排有保障的基础上,完全符合要求。
三、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激励建议
在志愿服务中,如果志愿者无法从服务活动中满足自己的动机,则难以长期坚持下去,这就迫切要求志愿者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考虑志愿者动机,使所做决策既能亲民又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一方面,服务项目设计应考虑到后期的志愿者招募、培训、激励等环节中大学生志愿者的动机是否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志愿者活动的前期宣传会影响到后期志愿者招募环节,为了保证志愿服务顺利进行,在宣传时,应注意多宣传志愿者活动带来的实现价值、学习提高、经验增长、交往扩大等收益,以激发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志愿动机和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结合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实证分析结果分析,针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动机,为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依托志愿服务平台,丰富大学生志愿活动内容
大学生对于参与志愿者活动,丰富人生阅历,提升个人价值方面具有积极性,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平台以及志愿活动正规组织导向,致使活动内容流于形式,结构单一,效果不明显。建立健全的大学生活动平台能够快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社交、实践等方面的能力。一般来说,大学生志愿者除去安全和成本的考虑,主要是通过学校或学院组织的志愿活动提供志愿服务。为促进大学生提高服务质量和志愿激情,志愿组织可以以学校或学院的形式与社会的相关志愿活动机构进行接洽,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并开展多方面的实践活动,开拓其社会视野,提高其实践技能,为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积极宣传志愿服务,激发大学生参与动机
大学生进入学校之后,有很大的可塑造性。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表彰大会、先进事迹报告等形式向学生弘扬这种精神;学院也可以通过精神荣誉奖励等形式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譬如为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颁发相应荣誉证书。这些形式可以让大学生在精神层面产生认同,理解志愿服务的意义,促使更多的大学生自愿积极地参与志愿活动中去。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宣扬志愿服务的社会功能与重要社会意义,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以志愿者的荣誉称号,主动积极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使命感激励法应该是契合大学生心灵深处的服务社会、奉献爱心、希望能尽己所能的需要,是激发大学生需求加入志愿服务、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推动力量。
(三)引入考评机制,监督管理志愿服务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一种社会实践中的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一种奉献后的社会成就感,因此希望工作成绩能得到肯定与社会的承认。志愿服务应该建立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系统,定期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量化考察。将制度化的量化考察与组织考察、组织其他成员的考察相结合,及时肯定志愿者在活动中的付出。志愿服务社团组织可以与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团委、院系协商,将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纳入学期综合测评,与学生的评先评优挂钩,将优秀志愿者的事迹通报学院,通过学校广播、报纸公开表彰,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荣誉感。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考评,既是对志愿者志愿服务工作的肯定,也能通过形成性评价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所体现的各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考察,使大学生明确自身的优势与能力不足的方面,扬长避短,找准努力提升的方向。目前高校志愿服务评价体制的随意性较大,通常只将评价作为志愿服务成果的标志或象征。大多数学校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单纯注重成果评价,忽略能力评价。服务评价体制的不完善降低了评价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导致评价体制不仅不能发挥激励作用,反而挫伤大学生志愿活动的热情,产生消极后果。
(四)提炼定格,建立志愿服务动机激励长效机制
由于志愿活动的非营利性质,对志愿者的激励主要还是在精神层面。目前志愿活动缺乏服务评价机制,部分志愿者觉得志愿活动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注重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机制以调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积极性,借助评价增强志愿服务的功效。对志愿者进行评价时,主要需制定两方面标准:一是针对志愿者的能力,包括志愿者服务技能是否具有可靠性,志愿者彼此间能否有效合作,志愿者与服务对象能否有效沟通,志愿者服务行为是否真的解决问题;二是针对志愿者的成果收获,包括志愿者是否服从组织的任务安排,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是否满足岗位目标,是否完成了预定任务。针对过去所做的志愿服务,进行汇报总结,坚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精神,构建整套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将志愿服务内化为自发行为才是长久之计。
四、结语
因为志愿服务可以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倡导合作和奉献精神,志愿活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高校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志愿者的招募、选拔、培训、考核等都需要高校合作。首先,高校要宣传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招募需求,可以通过学校广播、学校官方网站主页、张贴海报的形式,将志愿者需求信息发布出去,制定报名要求,例如专业需求、社会实践经历、学生干部工作经历等,根据服务单位、服务项目的需求选拔志愿者。其次,在志愿者人员确定后,学校要对志愿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技巧、安全教育等。志愿服务开展到一定规模的高校要组织长期的、定期的志愿服务培训,让志愿服务真正成为“大学生发展空间的提供者”,真正贯彻大学实践育人精神。再次,高校要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的成绩进行考核,通过考核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表彰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并将表彰通过教学文件的形式告知志愿者所在的学院,要求学校对志愿者进行奖励,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提供正式的证明以及综合测评加分等。
近几年,志愿服务主体由社会各界人士逐渐变为在校大学生。大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在学校的安排下参与志愿活动,然而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由于在校大学生受到学业和学校方面的限制,在志愿活动中存在着被动、功利现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数据的显示,目前大学生志愿活动由于存在活动形式单一、学生成长受限,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限制了活动的发展,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在途中会选择退出,因此文章出于大学生志愿动机提出激励机制。调查发现大学生进行志愿活动有部分利己动机,但是其中的一些增加社会阅历、增加社会交往、增强社会实践经验等出于自身成才因素的考虑也比较中性。其实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利他动机和利己动机都存在,正确引导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这样能够调动并保护好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深入,获得持久的道德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丁元竹,江凤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张瑾.奥运会志愿者与人力资源管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6).
[3]唐均.志愿者状况研究——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志愿者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2001(11).
■责任编辑/张瑞臣
Simulatives to the motives of college-student volunteer activities
WANG Xiao-long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ie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their volunteer activities are not limited to the camp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mpus security and services but involve state-level activities like the Olympic Games. With this, the study of their motive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especially the relevant stimulativ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articipation motiv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s and concludes that the school arrangement, the acquisition of more knowledge and more social contact are the three major motives. The paper finally brings up some sugges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