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6-01-18宋文群

消费导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

宋文群

摘要: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护、治理、修复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今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本文拟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加以分析,指出: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经济观,开展生态经济建设,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发展 生态经济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这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健康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一直以来,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还应看到,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也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一是资源约束趋紧。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接近60%,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也在快速上升,多年平均缺水量536亿立方米,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接近40%,沙化土地面积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积扩大,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同时,我们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一。这些问题的产生,某种程度上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排放低、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成为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质量退化,有的需要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才有可能恢复。今后,一味地追求高速增长是不行的。我们办不到、受不了、没必要。做出这一判断,一个重要的考量就在于环境承载能力。再按照拼资源、拼消耗的模式发展下去,资源支撑不住,环境承受不了,发展难以持续。“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我国走不通也走不起。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转为中高速,更加注重提质增效。适应新常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个重大机遇,同时也是很大的挑战。用好增速回落带来的新增污染量有可能减少的机遇,化解保增长有可能带来的重污染项目集中上马的挑战,方能真正使经济发展代价更小、效益更好、排放更低、更可持续,从而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减速换档、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转化提升的“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我们要依据新常态来对照观察、分析判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提出新常态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

(一)经济中高速发展的“新现象”致使淘汰落后产能设备更为艰难

经济的中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面对经济不断下行的压力,我们往往习惯于运用以往依赖投资、刺激房地产的投资驱动、要素驱动思路和模式来解决问题,而对创新驱动的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金融业,很多人并不熟悉,甚至有的还很抵触。这种心态导致了开拓新产业与保留原产能的博弈,对于效益低下、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后产能设备,因在近期能够带来税收而被保留。经济的转型充满了阵痛,还在于新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定触及既有的利益集团而招致百般阻挠,西方国家为了其自身的利益也在贸易谈判中设限。中国作为快速发展的国家,一方面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害怕中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会给世界资源环境带来进一步的压力,另一方面又恐惧东方雄狮在绿色产业革命的春风中苏醒。因此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绿色贸易壁垒与绿色产业桎梏相伴随,使得我们的落后产能设备的淘汰充满了艰辛。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提出新要求

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将成为新常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产业结构转变为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条件。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由于模仿型和排浪式消费基本结束,出口总量减慢,出口结构调整,导致传统产业的供给能力大大超过需求,钢铁、建材等行业产能已经绝对过剩,房地产、汽车等也出现了区域性和结构性的过剩。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作用将更加凸显,教育、医疗、养老、旅游休闲、文化等领域未来发展速度将明显提高。这意味着,从产业发展与结构角度看,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将逐步加大,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将由于市场竞争加剧、需求锐减、产品滞销、利润下滑等因素逐步被淘汰出局。与此同时,产业技术不断发展,新能源、绿色环保、低碳等新一轮技术革命的突破,将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良好的产业保障与技术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资源环境发展现状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出新要求

从资源环境约束来看,过去能源、资源、环境空间较大,可以加大生产要素的投入进行生产,而不必过多顾及生态环境。现在,我国能源资源出现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基本接近极限,资源环境约束已不允许再盲目追求高速度。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回落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新常态”下,如果我们继续按照原有的生产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扩大投资,提高产能,不仅不能拉高经济增速,而且将突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造成无可挽回的经济和生态损失。因此,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经济资源观。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经济规律,才能实现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常态,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也成为一种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用生态文明理念统筹谋划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树立正确的生态经济观,处理好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围绕生态经济问题而形成的生态经济观,是属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范畴。生态经济学认为,经济建设离不开生态环境。

2002年,美国作家莱斯特·R·布朗在其《生态经济》一文中指出,生态经济是一种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模式,主张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指出“经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稳定关系,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经济观涵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环境价值观、生态生产观和生态消费观等内容。它主要体现为生态经济资源观和生态经济发展观。

(1)生态经济资源观。生态经济观认为地球生态资源和能源是有限的,人类应当积极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促进阳光型能源型经济形成与兴起;加强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垃圾变成财富;充分认识荒野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器。而且具有生命支撑价值、经济价值、消遣价值和审美价值。

(2)生态经济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基于保护资源环境生产力基础上的人与社会关系的建立与协调。建设和谐的生态文明就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生态经济首先主张要求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把保护和改善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同时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生产力结构达到合理布局。其根本目标是生态环境经济化与经济运行生态化。

(二)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第一个“一百年目标”,要求我们优先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实现“蓝天、碧水、净土”目标奠定基础。依靠制度和法治,切实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提高生态环境执法的刚性和权威。无论是源头严防,还是过程严管、后果严惩,都需要秉持法律这个准绳,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就提出,到2020年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完善政绩考核办法,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对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评价其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完整性。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对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其次,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同时,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

(三)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只是一句美丽的空洞口号。借助各种媒体,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培训等平台和形式,树立生态意识、普及生态知识、形成生态自觉。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加深民众对环境破坏带来生态危机的忧患意识,培养民众维护一草一木的特有情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构建社会生态文化体系,让中国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打上深深的绿色烙印,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近年来,公众自发自觉关注、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不断高涨,而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也以开放的心态及时回应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积极推进面向公众的环境宣传教育。推动环境宣教法制化,已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的有益实践。相关数据表明,公众高度认同中央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目标,雾霾、食品安全等问题备受关注,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转变,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意识增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要科学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应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着力构建、主动实践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从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
安徽省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