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将儿童阅读讨论引向深入

2016-01-18万丽娜

江西教育B 2015年12期
关键词:班级儿童游戏

万丽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新课改背景下,加强儿童阅读已然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分内工作。扎实开展此项工作,教师除了应激发学生阅读前的兴趣,教给正确、恰当的阅读方法,还应注重将儿童阅读讨论引向深入,使得儿童阅读功在课前、效在过程当中。

目标明确了,但在阅读讨论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效果并不理想。当孩子们得意地说“这是我读过的最吸引我的一本书”时,教师程式化地提问“说说理由”常让原本兴趣盎然的学生如鲠在喉。原本孩子的思维是最活跃的,所欠缺仅仅是一点思考的方式。因此,在儿童阅读讨论交流会上,我们不妨设计一些小游戏,为孩子们预设一些情境,以活跃的方式引导他们的积极思维。

一、梳理阅读感知

孩子读完作品,所获得的阅读感知大多是零散的,只有先把这些阅读感知进行适当的整理,才能进而迈向更深层次的阅读讨论。因此,在儿童阅读讨论之初,可以请学生分成若干出题小组,每组从作品的人物、写作背景、情节等方面选择其一,拟出一个知识性问题,写在纸条上,装入问题罐中,请同学抽题竞猜,答对者给予一些小奖励。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组内讨论问题,先行整理自己的阅读感知,又通过抽签答题再一次将自己的所知整理为问题的答案进行表述。由此,孩子们脑中片状的阅读感知得到梳理、归类、整合,既为进一步深入的阅读讨论做好准备,同时也活跃了阅读讨论的气氛。

二、分享阅读感受

在小学阶段积极倡导读书后的交流分享,不仅是阅读的需要,也是学生口语交际的需要。在班级成立读书小组,8至10人一个小组,每组分别阅读不同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得“好书推介”活动开展有了一块优质土壤——学生对没有读的书产生了浓厚兴趣。阅读讨论便在“好书推介”的游戏中进行:请每组成员独立在最短时间内为作品写出一句话推介词,然后组内互相讨论修改,并为每位同学的推荐词排序,组成一段话;随后在班级内召开作品推介会,由阅读该作品的学生依此发表推介词,台下未阅读过作品的学生充当记者,向推介人发问,提出对作品的疑问与好奇之处,推介人必须认真作答。

在这个过程中,“推介人”团队在讨论、修改推介词的过程中,分工合作,不断修正自己的表达,并且面对“记者”的疑问与好奇,要尽力解释何以为此,甚至为自己的想法辩解,双方在这个过程中互相激荡,共同成长,儿童阅读讨论不知不觉中走向深入。

三、聚焦阅读困惑

“同读一本书”的活动受到师生广泛欢迎。全班学生共同读完一部作品后,教师可请每位孩子写下自己对这部作品的三个疑问,然后请同桌的两位同学组成小组,就写下的问题互相提问,从六个问题中选出三个彼此认为有必要保留的困惑。随后学习小组扩大为4人小组,并且众多问题中只能保留一个大家都深感困惑的问题,这个问题被挑出来,放入班级问题库中,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

在进行这个游戏时,全班同学都参与了进来,孩子们的热情空前高涨。同时,在游戏过程中,孩子既要提出疑问,又要解答疑问,这本身就是对自己的阅读思绪进行整理的过程,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孩子们的阅读思考将更加深入。

四、表达阅读体验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更加锋利。加强儿童阅读,教师应当相机渗透“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阅读体验”的思想,并召开班级读书会、辩论会,鼓励学生通过“唇枪舌剑”展现自己的独特阅读思考或见解。比如,六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教材中课文《最后一头战象》后,阅读了作家沈石溪的另一部动物小说《狼王梦》。我组织学生在班级读书会上交流独特的阅读思考,不一会儿,学生形成了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1.母狼紫岚很失败,一生都没有培养出一个狼王;2.母狼紫岚是英雄,不仅因为她是位坚强、能干的母亲,还因为她身上展现的狼王气质,她是当之无愧的狼王。持有两种观点的学生各抒己见,言语交流、思维碰撞中既彰显了教育“以学生为本”的主旨思想,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师范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曾维平

E-mail:25365420@qq.com

猜你喜欢

班级儿童游戏
班级“四小怪”
不称心的新班级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