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理趣的光辉照亮课堂

2016-01-18沈庆九

江西教育B 2015年12期
关键词:理趣学情文本

作者简介

沈庆九,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名师。兼任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中心理事、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硕导、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发表教研论文数十篇,完成省级规划课题二个。追求语文教学的理趣境界,主张课堂教学要有情味、智趣,倡导“理趣课堂”,在省内外多次开设公开课和讲座。著有《现代课堂的理趣境界》一书。

宋代的一些理趣诗文因其朴素隽永的理趣滋味,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常想,课堂是否也能像那些诗文一样闪耀着理趣的光辉,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恒久的影响呢?由此我构想创设“理趣”课堂。“理趣”即含理而有趣。课堂的“理趣”,指课堂教学遵循客观规律,课堂生活富于趣味。如果师生能够共同创生理趣,营造理趣的课堂氛围,那么这样的课堂定会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如何使我们的课堂含理而又有趣味?下面,笔者就课堂现场理趣的创生作一些简要的论述。

一、孕育课堂理趣的原点:明确目标

理趣的生成与认知是有差异的,所以设计理趣课堂时,必须有明确的理趣课堂教学目标,通过目标引领,让课堂发出理趣的声音。恰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激发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追求是不可或缺的。当然理趣课堂教学目标不应是僵化的固定物,而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性、可变性,从而成为评价语文学情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教学目标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目标实现中发展,而且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理趣发展,让学生的理趣水平可持续发展。教学一篇课文、上一节课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所以在确立目标时应进行以下的思考:理趣目标是什么?理趣目标是否合适?或者说,阅读这篇课文、上这节课对学生后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有哪些方面的作用?等等。

理趣教学目标,不仅包括可检测性的、外显的行为目标,也包含难以预测、内隐性的生成性目标。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中主体目标生成的过程性,强调教学目标要在主体交往、对话中共同建构。因此,课前的目标预设,课中的随机生成,课后的反思补充,构成了相对完整的阅读教学的动态发展目标体系。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多地关注阅读实践中新的生成,去实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成性目标。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古诗《春江花月夜》时,学生在不经意间提出了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诗中的“花”到底是什么花?教师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出一个又一个话题:(1)诗中的“花”可能是什么花?(2)这种花在诗中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3)为什么作者要写春江之花?等等。这些随机生成性的问题把学生对言语意义的探寻推向深入。

当然,对一个单元或者一个模块,我们也要有一个总体目标,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在不断的“奋斗追求”中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学习“谛听天籁”这一模块时,一位老师是这样确立总体教学目标的:

(1)遵循阅读规律,引导文本研习;

(2)体现教材特点,突出板块意识;

(3)尊重阅读个性,培养审美趣味;

(4)指导比较阅读,重在整体把握。

理趣目标的确立是促使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努力奋斗的最大“亮点”。高明的教师总是在这方面显示出自己高超的控制力,诸多名师的课堂教学案例,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也在这里。一旦理趣目标明确,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知道自己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解决自己面临的阅读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等等。如果学生因教师设立的理趣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或者对理趣教学课堂目标管理不到位而不明白自己“奋斗追求”的理趣目标是什么,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从而脱离文本情境和课堂情境,导致阅读认知活动、感受体验活动成为一次次的无效劳动,自然不会有课堂理趣的产生。

二、生成课堂理趣的看点:优化学情

所谓“学情”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学习进程状况的有效感受和积极强化。对学情的把握水平是衡量一个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尺度。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学生上课不配合,自己一些好的教学设计无法实施,或者效果不理想。从这些老师的抱怨中能听出,他的课堂认知活动并没有建立在学生认知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建立在学生学习情感的基础上,教师只顾自己活动,没有主动地关照学情。

理趣课堂教学决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天空”,“那片天空”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共同装点的天地。名师们的课为什么精彩?因为他们常常带领着学生在文本的理趣天地中进行一次次精彩的精神漫游,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同伴的真诚协作,实现和作者最大限度的沟通;学生也能感受到教师课堂上的人文关怀,这是一种学情优化的境界,是理趣滋长的境界。因此,从学情的角度出发,理趣课堂教学就是要关照个体在课堂上的发展状态。教师的理趣教学艺术不仅仅体现在自己的知识水平、文本把握和课堂理趣设计上,更要体现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积极态势上。所以,学情是评价理趣课堂教学的关键!没有对学情的真正关注,就谈不上真正的理趣教学艺术。

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往往是参差不齐的。学生的知识背景与教师的知识背景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文本的情感状态也有相当的距离。所以,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文本、教师与课堂教学情境四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促进,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在带领学生走在情感的天地中的同时,发现学生在现场的学情差异,并及时地调整学情。有时,一首小诗,一个简单的语句,对少数“学困生”来说,理解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老师能够及时准确地探明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建立起师生间的学情反馈渠道,并且在关键处予以巩固和强化。只有这样,理趣课堂上学情不均衡的现象,才能有效地消除,并促进整体学习的不断优化。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视把握课堂学习情况,推进学习进程为课堂的生命。因为学情是他们推进教学环节的重要信息,把握住学情,才有课堂理趣生成的氛围。那种无视学生学习状况、一味显露自己教学艺术的教师,在其课堂上学生一定得不到十足的发展,课堂效率一定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困难学生的“学情”,就是理趣课堂的“险情”。遇到课堂“险情”,教师应该停下来,多一点点拨启发,多一点耐心等待。如品味复杂文本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多读几遍,多说几次,以加深对个别语句含义的理解;解决问题后,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多强调一下问题推导的过程,或者让学生多看看相关的板书和记录,来唤醒学生的记忆表象。教师要立足于让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方式来强化自己的学习,从而实现学情优化。把握学情能力的高低,调整学情的力度,是生成课堂理趣的一大看点。

三、洋溢课堂理趣的标志:引发课堂声音

理趣课堂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是“课堂声音”。曾有人提出“课堂教学是学生互动活动的现场”的理论,也就是说,评价一堂课有没有理趣,要看有没有课堂声音发出,有没有有效的、逐渐深入的课堂声音。

富于理趣的课要使学生有课堂声音,必须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理趣课堂教学应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与评价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从而在理趣课堂教学中提升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素养。

如何发掘文本的理趣?最好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协作来发现、接受并内化。这样,课堂的各个环节才可能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课堂声音,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地思考讨论。我们来看一位老师教学《渔父》这课时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如果让你们自主地选择生活方式,请你们思考一下,你们是选择屈原式,还是渔父式呢?为什么?请你们先思考,再交流。

学生1:我选择渔父式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不用怎么付出,自由自在,每天十分清闲,他虽然与世无争,但也无可非议。因为社会黑暗,再大的努力,再积极的出世,也没有益处。

学生2:我也选择渔父式的生活方式。因为社会黑暗,我不想像屈原那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作无价值的牺牲。

师:屈原是无价值的牺牲么?大家怎么看?

学生3:我觉得屈原的牺牲说明他不愿随波逐流,他在政治理想破灭,祖国沦丧后,“葬于江鱼之腹”,为殉国。值得我们学习!

师:屈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这是主动迎接死亡,这是以死来体现自己的意志和尊严。那么,《史记》的作者,为什么要重点写屈原呢?

这节课学生互动的氛围十分浓郁,互动的层次不断被加深,“课堂声音”有理有力。当“课堂声音”认清了屈原之死的价值以后,老师又适时地将“课堂声音”引导到司马迁为什么着力表现屈原的人格上来,让学生了解到《渔父》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

这个教学片段同时告诉我们,理趣在学生中,理趣在学生的差异中。学生的差异,便是理趣的导火线,是课堂互动讨论发现的引子。“课堂声音”是理趣课堂洋溢浓厚的思想交流气息的标志。当然,教师也要注意通过“课堂声音”关注学生所发表的个人见解。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时,适时地予以引导,课堂互动的氛围就可能持续浓郁,并逐渐深入。

“课堂声音”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让学生理清思绪,有力度地阐明和维护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让倾听的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观点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来完善自己的观点。这样看来,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大“课堂声音”力度,教师就要特别注意发现和捕捉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尽量多地给予学生有效的鼓励和肯定,并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思维的过程。所以,从现代认识论的角度来审视“课堂声音”,其“亮点”就是看教师能不能在课堂研究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能不能在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合作,能不能加快学生对新知识的感受、接纳并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一句话,就是看教师能不能引发“课堂声音”,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在“课堂声音”中得到有效的发展。

四、固化课堂理趣的策略:回望课堂

郑板桥主张适时地回头望一望自己走过的人生路,这样,才能有个性地走好自己的艺术之路。我们的课堂也应该有一个引导学生“回望”的环节和过程,这样才能加快对理趣体验的反思和学习境界的提升,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环节结束后学生能够明白:我从哪里出发,怎么出发的,到达了哪里,得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我做等等。余映潮老师说,一节课的“亮点”往往体现在课堂快要结束时的“课堂声音”。这时的课堂声音,就是教师如何跟学生一同回望、反思课堂探索的过程,从而为下一次的探索积累经验。审视名师的课堂,他们往往注意引导学生对课堂认知体验的回望:回望文本价值,回望研究要义等等。这样,学习的理趣才能真正地深入到学生灵魂的深处,学生才能在一次次深刻的“回望”中“出于文本,出于课堂,走向社会和人生”,获得终身受益的营养。

特级教师李镇西教学《孔乙己》,回望的痕迹明显、效果显著。我们来看李老师引导学生回望的一段引入语:

是啊,最后孔乙己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慢慢地走去了,也是永远地消失了!同学们,冷漠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也导致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如果说我们同情孔乙己的死亡,那么我们更有理由诅咒这个社会的灭亡!作者通过一个人写出了一个社会。(板书副标题:“一个人和一个社会”)从这个副标题,可以看出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现在,我希望你们给这篇课文加上一个副标题,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

李老师引导学生领略了小说的结构写法,认清了小说的社会价值以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回望。一次回望,其实就是一次深入的文本反思、提炼,就是一次全面的总结和升华。在这个环节中,我看到李老师的学生通过回望纷纷亮出了自己的副标题:“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无望的社会造就了无望的人”!结合回望,李老师又一步步引导学生反思:“你这个副标题是从哪个角度得出的?为什么这样想呢?”在回望中,我看到,随着教学情境不断深化,学生们的认知空间不断得以扩大,认知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人文体会不断得以强化。这节课上,学生从《孔乙己》所创造的情境出发,领略了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的美感。

所以,理趣课堂不仅仅是学生对阅读喜悦感受的课堂,还应该是师生回望和反思的课堂。当然,回望也包括教师对一节课指导策略的反思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反思。尽管有时这种回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有时看不到,但这确实是应该存在的“亮点”。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及时地进行这方面的回望——课堂情境还应该如何优化,我还应该怎么做,学生学得如何,还要不要布置点作业等,那么,课堂教学水平又将会上升到另一层次。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太平中学)

猜你喜欢

理趣学情文本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理趣课堂:有意思与有意义
“理趣”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理趣理念的提出与优化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