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作文”:舞动习作教学新天地

2016-01-18汪智星

江西教育B 2015年12期
关键词:珍珠杯子小明

汪智星

体验:习作教学从“无意”走向“有意”

教语文那几年,教师们都会有同感,教课文还好,因为有教参书可参考、借鉴,但教习作就难了,无从下手。每每指导学生习作时,总是反复地提醒着学生要读懂要求,反复强调着写时要具体生动,要详略得当等。至于如何选材,如何构思,如何写具体,如何使所写的内容有趣味,没人去思考。因此,习作教学成了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难啃的“硬骨头”。

偶然,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写最令自己难忘的事。学生绞尽脑汁怎么也找寻不到最令自己难忘的。就在学生趴在桌上半天挤不出字时,我的目光被操场上的体育课吸引了,心想:何不带学生在操场上疯玩一回,再把玩的过程写出来。我让学生停下笔,说:“今天不写作文了。老师带你们去操场上玩。”

“下面,来玩一个‘木头人,不许动的游戏。要求很简单。老师一声‘木头人,不许动令下,同学们必须做出自己认为最能引人发笑的怪模样。记住,一定不能动。谁动了,谁就输。”就在他们各自以最搞笑的模样站立后,我悄悄回教室注视着。其间,许多学生围过来观看,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也有老师站在他们前面看了好久后,再离去;更有意思的是,校长站在很远处朝他们喊:“哪个班的?怎么没有老师上课呀?”当校长走近,可能猜到是怎么回事就笑着返回了。十五分钟后,有几个学生实在忍不住,由于动了一下便回了教室。直到近三十分钟,我让学生去催操场上的少数几个学生返回,他们还不信,以为其中有诈。

周末,我再次布置了习作——“写一件最令自己难忘的事”。我从来没有看过学生的习作写得那样细致、真切、有趣。学生有什么样的体验,就有什么样的习作。体验越真切,越独特,越有趣,习作就越真切,越独特,越有趣。从此,我把曾经从教三年体育学科时,课上带着学生如何玩的游戏、活动一件件地搬进习作课堂。学生也在一回回的玩乐中,体验着,快乐着,享受着。

收获:习作指导教学享受“随心所欲”

不知何时,我渐渐发现这样的习作训练依然存在着局限性,能解决学生进行活动、游戏、事件后的习作训练,但状物、写人等之类习作还是难以得到训练与提高。一时间,我陷入焦灼状态。一次,我读到恩师于永正写的文章《语文老师要有素材意识》。文中这样写道:“我从未感到作文无事可记,无人可写。原因简单得很,就是因为我有素材意识。我留心周围的一切,能随时随地为自己、为学生捕捉到可写的东西。素材意识来自责任感,来自对生活的热爱,来自学习,来自我的动笔习惯。”于老师阐述的观点,如醍醐灌顶,让我豁然开朗。只要看见什么新鲜的玩意儿,就得思考一番,这个“东东”能不能用来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能不能成为学生进行习作的素材。

在“情景体验”式习作指导教学的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不陶醉其中,没有一个学生不是享受着“玩”习作带来的快乐与成功。课堂上,学生频频举手,开心地说,真心地笑,畅快地写。这样的作文课,已成了他们玩的天地,成了他们一吐为快的空间,成了他们提升习作水平的舞台。一次又一次的“玩”中,学生敢想了,能说了,会写了。他们喜欢上作文了,他们开始会“玩”了。玩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所有的付出都是享受。

为增强素材意识,我逢物必思,遇人必想,见到东西先琢磨一番。琢磨中,我总会把见到的事物跟学生的习作训练连到一起来。一次,在让学生完成语文复习卷时,卷里的一道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例:C像天空中的一弯新月。 F像 ……

我也把它与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巧妙地连到了一起。在全国第四届小学作文教学论坛上,展示了《字母组图》习作指导教学课例。整个习作指导中,分为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的要求:1.选择2—5个字母,进行创意组图。2.同一个字母在图中可以重复出现,字母在图中可大可小,可正可倒,可顺可反。3.用一两句话说出图的内容。

创意:我用O表示杯子。许多S表示杯子里装满了水。三个小O表示三颗珍珠。Z表示三颗珍珠睡着时发出的呼噜声。内容:三颗调皮的小珍珠跳进了主人的杯子里玩。不知不觉中,三颗小珍珠竟甜甜地睡着了,还传出阵阵呼噜声。

第二个板块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组图,创编与图相关或图背后的故事。

粗心的小明

夏天,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奇异的杯子。三颗珍珠看到这么奇特的杯子调皮地跳了进去。

它们在杯子里觉得很有趣,就玩起了捉迷藏。玩累了就睡起了大觉,打起了呼噜。小明外出回来,渴得要命,拼命地喝水,一颗珍珠,两颗珍珠,三颗珍珠,陆续掉进了小明的肚子里。

小明喝饱了跑进房间呼呼大睡起来。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珍珠们醒了。它们看到的一切并不是白的,而是红彤彤的。它们上蹿下跳希望能找到出口。可一点效果也没有!它们拿出了绝密武器——泡泡糖,一下、两下,泡泡越吹越大。

小明慢慢地从床上升起来,飘呀飘呀,飘出了房间,升到了天花板。“砰”的一声,小明重重地摔到了地上。他张大嘴巴,打了个哈欠,珍珠们从他的肚子里滚出来。小明发现了,大吃一惊。他抓住珍珠们,质问道:“你们怎么跑进了我的肚子里?”

珍珠们一同指向那奇异的杯子。小明恍然大悟,问道:“是你们跑到我杯子里,然后被我喝到肚子里吗?”它们一同点头。

小明羞着脸蛋,都怪自己太粗心,没先检查一下杯子。

把这一系列利用简单的图形或符号,让学生开启自己的大脑思维,尽情想象,构思并动手创意组图,然后引导学生以“组图”为素材,大胆想象和联想,写出与图相关的故事,或图背后的故事,或由图想到的真实事情,称之为“情景体验”式创意组图习作。此举,让“情景体验”式习作教学研究有了更丰富的领域与空间。

追求:誓将“玩”课进行到底

习作指导课的创意源于天天看到当下学生苦不堪言的学业。于是,以“玩”这样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让学生在习作中抒写自己对玩的认识。整节习作指导课大致分为五个流程:一、聊“玩”入课,初知“玩”的内涵;二、“情景”呈现,激起“玩”的向往;三、现场游戏,体验“玩”的快乐;四、真实习作,书写“玩”的情趣;五、示范修改,赞赏“玩”的精彩。在“真实习作,书写‘玩的情趣”的流程中,出示习作要求:1.可以在写之前拟好题目,也可以等写完后再给自己的文章拟题目;2.抓住游戏过程中自己觉得最难忘的两三个场面来写,写出真情实感,写出游戏的趣味;3.尝试在文章里谈谈自己对“玩”的认识。

“习作要求”中“写出真情实感,写出游戏的趣味”这一写作要点始终是我整节习作指导过程中紧紧抠住不放的“点”。如,“现场游戏,体验‘玩的快乐”一环节中,我是这样去设计的。

师:这外面是东南西北四个面,里面有八个小面,每个小面上都写着一个特别的要求。

(边说边把里面的八个小面展示给台下的学生看。)

生:老师,里面什么字都没有,是空的。

师:(惊讶状)呀,呀,我怎么竟忘了写要求呢?怎么办?(挠头,思索,拍脑门)还好,我这里还有一个。不过是个“袖珍板”的。

(师从包里取出个极小的“东南西北”。)

师:大家仔细看。

(三两下,老师粗大的手指把“袖珍板”撑破了,掉在了地上。)

师:哎呀。破了。没得玩了。(一副焦急、难过的神情)有了,我包里好像还有一个。

(师从包里取出个极大的“东南西北”。)

师:看,这可是个“巨无霸”。

(全场一片哗然。)

师:(面对女生)女士优先。你选什么方位几下?

生:南,七下。

(师进行游戏。)

师:嗯,要求果然与众不同。请听要求:听老师口令完成动作——立正、挺胸、抬头、收腹、撅屁股、傻笑。

(女生按要求进行表演。)

师:(问女生)此时,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生:汪老师太逗了!

习作指导中,不仅做到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欲望,让学生实现了有内容可写,还让学生在习作中,明白如果仅仅是把这个游戏过程写下来是远远不够的。假如那样,这样的习作指导课在三年级时指导和在六年级时指导就没什么区别。反之,定位于“写出真情实感,写出趣味”就是高段习作指导中必须落实的。

回想昔日当体育老师时对“玩”课的懵懂感知,到后来一次次对“玩”课的亲身实践,再到当下对“玩”课理念的进一步领悟,我已爱上了“玩”课。对学生而言,“玩”课是愉悦的,是在快乐中收获成功;对教师而言,“玩”课更是一种追求与责任。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邮政路小学)

猜你喜欢

珍珠杯子小明
“小珍珠”
小明照相
杯子里有什么
为了喝到珍珠
“种”珍珠真神奇
绿珍珠城(上)
小明系列漫画
——小明篇——请假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上课问答
做不到
神奇的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