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种低毒非桑园农药对家蚕的残毒试验

2016-01-18郭耀全张晶梁慧君王叶元张宏涛

广东蚕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茚虫吡唑家蚕

郭耀全 张晶 梁慧君 王叶元 张宏涛

(1广东中科英海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佛山 528000;2佛山市环境健康与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广东佛山 528000;3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蚕丝科学系,广东广州 510642)

近年来,为稳定发展蚕业经济,推出了粮桑间作[1]、桑园套种蔬菜[2]的栽培模式,以提高综合效益,确保桑农增收。由于市面上常见的部分低毒的非桑园用药,桑农也往往会忽视其对蚕的毒性,在防治粮食、蔬菜主要病虫害的生产过程中,用药不慎引发的家蚕中毒事故屡有发生[3],对蚕桑生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为了使桑田间套作栽培模式更有效的进行,了解非桑园用药对家蚕的残毒期,尽可能减少对蚕桑生产的危害,因此进行了4种低毒非桑园农药的残毒期测定,以期为蚕区安全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农药

10%烯啶虫胺水剂(连云港立本农药化工有限公司);95%吡唑醚菌酯原药(石家庄市深泰化工有限公司);15%茚虫威水分散粒剂(北京华戎激素厂);0.5%印楝素乳油(云南光明印楝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1.1.2 供试桑园

华南农业大学蚕桑基地,桑树品种为伦教40号,低干养成,亩栽580株,面积360 m2,桑树长势茂盛,郁闭度高。

1.1.3 供试蚕品种

9·芙×7·湘,广东地区常见家蚕品种,由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常规催青和饲养,至3龄起蚕开始试验。

1.1.4 试验期间气候

10%烯啶虫胺对家蚕的残毒试验期间(2016年4月28日-2016年5月5日)平均气温25℃,最高气温31℃,最低气温19℃,试验期间天气以多云转小雨为主;吡唑醚菌酯对家蚕的残毒试验期间(2016年4月28日-2016年5月12日)平均气温26℃,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21℃,试验期间天气条件以多云转雷阵雨为主;15%茚虫威、0.5%印楝素对家蚕的残毒试验期间(2016年4月28日-2016年7月21日)平均气温29℃,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19℃,天气条件在试验前期阴晴交替后期炎热且雨水较多。

1.2 试验方法

1.2.1 农药浓度设计及间隔采叶时间安排

按照大田常规使用浓度设置3个稀释倍数的浓度梯度。10%烯啶虫胺水剂兑水稀释700倍液、1400倍液、2800倍液,喷药后分别以 1d、2d、3d、4d、5d、6d 和 7d 采摘桑叶并饲喂3龄起蚕。15%茚虫威水分散粒剂兑水稀释1000倍液、3000倍液、6000倍液,喷药后分别以 7d、14d、28d、35d、42d、49d、56d、63d、70d、77d 和 84d 采摘桑叶并饲喂3龄起蚕。0.5%印楝素乳油兑水稀释1000倍液、2000倍液、4000倍液,喷药后分别以 7d、14d、28d、35d、42d、49d、56d、63d、70d、77d 和 84d 采摘桑叶并饲喂3龄起蚕。95%吡唑醚菌酯原药设5000倍液、10000倍液、20000倍液,原药先用适量的丙酮与吐温溶解,再兑水稀释,溶剂对照组药液以最高浓度组的溶剂配比配制,喷药后分别以 3d、4d、5d、6d、7d、11d 和14d采摘桑叶并饲喂3龄起蚕。

1.2.2 喷药处理

于2016年4月28日按各供试农药设计浓度及方法统一配制药液,逐一喷药,以清水作空白对照组,吡唑醚菌酯原药外加一溶剂对照组。每个浓度处理不低于20株桑树,不同处理间设置4株桑树为保护行,喷药后挂牌标示浓度与日期,并在顶端叶位做好采叶标记。用喷雾器对各小区桑株进行喷药时,喷药程度以喷湿全株、桑叶刚好向下滴水为度,更换农药品种前充分清洗喷雾器。

1.2.3 残毒饲养设置

按照各供试农药喷药后设置的间隔采叶时间,采摘处理区内的桑树顶端叶位标记以下部位的桑叶,每批采回的桑叶当天即用以进行家蚕残毒试验。每处理组重复3次,每个重复20头蚕。1、2龄蚕常规饲养,3龄起蚕开始饲喂各处理区桑叶,连续1个龄期,每天调查各处理小区的中毒及死亡情况。

1.2.4 农药残毒期界定

以试验染毒桑叶饲养不出现任何中毒反应为讫止残毒时间。

表1 不同浓度10%烯啶虫胺对3龄起蚕残毒期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10%烯啶虫胺对家蚕的残毒期试验

10%烯啶虫胺对家蚕的中毒症状表现为胸部膨大、侧倒、吐液。由表1可见,10%烯啶虫胺700倍液药后1d、2d死亡率均为100%,药后3d死亡率明显下降,为48.3%,药后4d死亡率为30.0%,药后5d依然有中毒症状,药后6d后不再出现中毒死亡症状;10%烯啶虫胺1400倍液药后4d不再出现中毒死亡症状,烯啶虫胺2800倍液药后3d已无中毒死亡症状。

2.2 95%吡唑醚菌酯对家蚕的残毒期试验

表2 不同浓度95%吡唑醚菌酯对3龄起蚕的残毒期试验

95%吡唑醚菌酯对家蚕的中毒症状表现为发育迟缓、身体扭曲呈“S”形、吐液。由表2可见吡唑醚菌酯各处理组药后3d、4d、5d、6d基本都出现中毒死亡症状;至第7d,95%吡唑醚菌酯20000倍液已不再出现中毒死亡症状,5000倍液、10000倍液死亡率依然均达70%以上;第11d,95%吡唑醚菌酯10000倍液仍然有中毒症状出现,5000倍液死亡率降低为70.0%;至第14d,各处理组均无出现中毒死亡症状。

表3 不同浓度15%茚虫威对3龄起蚕的残毒期试验

2.3 15%茚虫威对家蚕的残毒期试验

15%茚虫威对家蚕的中毒症状表现为侧倒、身体扭曲呈“S”形、吐液。由表3可见15%茚虫威1000倍液药后84d内各间隔期采集的桑叶均对家蚕引起中毒死亡症状,其中至药后56d内各间隔期的死亡率均大于 60%,药后 63d、70d、77d、84d 死亡率在8.33%-16.7%范围内。5%茚虫威3000倍液药后56d则不再出现中毒死亡症状,15%茚虫威6000倍液药后42d就不再出现中毒死亡症状。药后70d、77d、84d时空白对照组开始出现死亡现象,说明84d后桑叶质量已不再适合继续进行残毒试验。

2.4 0.5%印楝素对家蚕的残毒期试验

表4 不同浓度0.5%印楝素对3龄起蚕的残毒期试验

0.5%印楝素对家蚕的中毒症状表现为身体萎缩、身体扭曲呈“S”形、大量吐液。由表4 可见,空白对照组药后 70d、77d、84d 开始出现死亡现象,0.5%印楝素各浓度处理组药后84d对家蚕的死亡率仍然为100%,表明0.5%印楝素对家蚕的毒性极高,残毒期大于84d。

3 讨论

家蚕的残毒期是桑园用药的一项重要指标,残毒期短则有利于蚕作安全[4]。如果农药对家蚕的残毒期超过30d,大于蚕期的间隔时间,则在蚕桑地区使用的危害性极大,或者在兼顾蚕作安全时使用适期受到很大限制[5]。

烯啶虫胺、吡唑醚菌酯常用于水稻、蔬菜等作物。10%烯啶虫胺700倍液、1400倍液、2800倍液的家蚕残毒期均在6d之内、残毒期短,在本试验浓度下10%烯啶虫胺对家蚕的残毒期短于敌百虫、乙酰甲胺磷等桑园常用农药[6],适宜桑田间套作使用。95%吡唑醚菌酯20000倍液的残毒期为7d,5000倍液、10000倍液均为14d,残毒期小于蚕期间隔时间,在粮桑间作、桑套蔬菜的栽培模式使用时要注意,应正确控制使用浓度和安全间隔时间,防止家蚕中毒。

茚虫威常用于蔬菜防治多种害虫。15%茚虫威6000倍液、3000倍液的家蚕残毒期为分别42d、56d,均大于蚕期的间隔时间,而15%茚虫威1000倍液的残毒期则至少大于63d,由于叶龄的增大,桑叶质量也随之降低,在药后70d-84d期间空白对照组桑叶饲喂的家蚕出现了死亡现象,因此15%茚虫威1000倍液的70d-84d之间的残毒状况有待进一步研究。15%茚虫威对家蚕残毒期长,不宜在桑田间套作下使用,桑园附近使用时也要十分注意。

印楝素用于水稻、蔬菜等作物,安全性高、残留低的无公害杀虫剂[7],研究表明,印楝素对家蚕的安全间隔时间很长[8]。在本试验浓度下0.5%印楝素对家蚕的残毒期大于84d,远远超过蚕期间隔时间,因此禁止在桑田间套作下使用。

[1]黄朝宏.粮桑间作高效栽培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68-69.

[2]金向阳,刘腊先.合理桑园间作,提高桑田效益[J].农业装备技术,2012,38(6):37-38.

[3]王小欣,覃连红,梁萍,等.桑园专用杀虫剂的田间药效筛选及家蚕残毒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56-157.

[4]王照红,杜建勋,梁照芝,等.几种桑园常用杀虫剂对家蚕的残毒期试验[J].蚕业科学,2002,28(2):146-149.

[5]陈国祥,陈伟国,钱银川.大田常用杀虫剂对家蚕的残毒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0,1(03):660-662.

[6]曹宁宁,何成才,袁桂阳,等.桑园常用农药残毒期及家蚕中毒试验[J].四川蚕业,2011,39(2):22-24.

[7]陈小军,杨益众,张志祥,等.印楝素及印楝杀虫剂的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0,26(06):1478-1484.

[8]陈伟国,董瑞华,戴建忠,等.植物杀虫剂印楝素对家蚕的毒性测定及解毒方法[J].蚕业科学,2008,34(02):274-279.

猜你喜欢

茚虫吡唑家蚕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不同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试验
一般稻田如何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
联吡唑含能化合物合成及性能研究进展
40%茚虫威·甲氧虫酰肼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
多吡唑胺与金属络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