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流韵说茗粥
2016-01-18竺济法
□竺济法
茶粥又称茗粥,是以茶叶或茶汁煮成的粥。它清香引人,强身健体,不失为富有中华特色的风味美食。尤其是茗粥之名,不失为食品雅称,喜闻乐见。
茶粥晋代已见记载,流行于盛唐时代。不知何故,当代日本流行茶粥,但倡导茶为国饮的中华大地却日趋式微,难觅踪影。
茶粥另有含义,宋代以后将粘稠状茶汤表层形成的粥状薄膜,称之为“茗粥”。
最早记载晋代始
目前能看到最早关于茶粥的记载为晋代。
《茶经》引晋代傅咸司隶教曰:“闻南市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因蜀姥,何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晋代司隶校尉傅咸在一份意在教导、训诲下属的“教示”中说,听说市南有一蜀地来的老妇在卖茶粥,被类似今天的城管人员的廉事粗暴执法,不知是有碍卫生还是其他原因,打破了她的器具,被禁止销售。后来该老妇又被允许卖饼。执法不够人性化,傅咸因此提出疑问,既然可以卖饼,何以不能卖茶粥呢?
一般解读此饼为面饼之类。比较权威的《茶经述评》则将此饼解读为茶饼,认为三国魏张揖撰著的《广雅》已有饼茶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者以米膏出之。”说明当时已有茶饼。笔者以为,傅咸“教示”中未特指茶饼,还是解读为面饼之类为好。
傅咸(239~294),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西晋文学家。出身官宦之家,曹魏扶风太守傅干之孙,司隶校尉傅玄之子。曾任太子洗马、尚书右丞、御史中丞等职。封清泉侯。史载其为官峻整,疾恶如仇,直言敢谏,多善政,曾上疏主张裁并官府,唯农是务;并力主俭朴,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元康四年(294)去世,时年56岁。死后追赠为司隶校尉,谥号“贞”。今存诗、赋40多篇。司隶校尉为汉至魏晋时期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秘密监察官。
不知下属是如何回复傅咸的这份“教示”的,也许在他的过问下,这位蜀地老妇可以名正言顺地贩卖茶粥与饼了。不管结局如何,从中可看出傅咸是一位体察民情的好官。
盛唐时代见流行
唐代是文献记载茗粥最多的时代,目前能看到的至少有三种诗文。其中以唐代著名田园诗人储光羲的茶诗名篇《吃茗粥作》最为著名:
当昼暑气盛,鸟雀静不飞。
念君高梧阴,复解山中衣。
数片远云度,曾不避炎晖。
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
敝庐既不远,日暮徐徐归。
该诗描述了某年盛夏酷暑,作者去友人家做客,鸟雀也躲藏避暑,不鸣不飞,虽然主人家有高大的梧桐树遮阴,仍然要解衣纳凉。在主人家品尝难得的茗粥、蕨薇,直到日暮暑气尽散,才慢悠悠地回家。
唐代著名田园诗人、监察御史储光羲,为江南储氏始祖,现有后裔二十多万。图为江苏宜兴《储氏宗谱》上的储光羲画像。
无独有偶,储光羲好友、著名诗人王维的《赠吴官》,堪称《吃茗粥作》的姐妹篇,只不过该诗称茗粥为茗糜:
长安客舍热如煮,无个茗糜难御暑。
空摇白团其谛苦,欲向缥囊还归旅。
江乡鲭鲊不寄来,秦人汤饼那堪许。
不如侬家任挑达,草屩捞虾富春渚。
糜是粥的别称,一般认为,南方称粥,古代北方则多称糜。
该诗的大致意思是,作者向吴地客人赠诗曰:长安旅店酷热如煮,没有清淡茗粥难以解暑。没有鱼脍,汤饼也淡而无味,不如君家富春江畔食物丰美,随时能在江里捞到鱼虾之类美食。
两诗都写到茗粥,不同的是,储光羲世居江南延陵庄城(今江苏宜兴境内),是在士大夫好友家品尝;王维则唏嘘寄住在北方京都旅店的吴地客人,暑夏没有茗粥供应。这说明唐代南北各地吃茗粥比较流行。
两诗所写时令均为酷暑盛夏,心境、意境却迥异不同,储光羲心静自然凉,在好友家避暑,难得品尝茗粥的愉悦、闲适之心境;而寄居在长安客舍的吴地客人,则心热如煮,感叹食物贫乏,没有茗粥、鱼脍等风味食品,难以满足个人喜好。
除了上述两诗,晚唐杨晔在大中十年(856)成书的《膳夫经手录》中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这三处文献记载,说明唐时吃茗粥已经相当普及。
古代浓茶称“茗粥”
除了上述专指以茶叶或茶汁煮成的粥以外,宋代以后,茗粥还特指粘稠状茶汤表层形成的粥状薄膜。
宋代流行点茶、茶百戏,一般是将饼茶炙烤研碎成茶粉状,点茶或冲泡后茶汤大多比较粘稠、凝结,这就是茶汤类茗粥之由来。
北宋大学士、茶学专家蔡襄在《茶录》记载:“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其中“粥面”之说,指的即是粘稠状茶汤薄膜。
北宋著名文学家秦观在《处州水南庵二首》之二也写到茶汤类茗粥:“此身分付一蒲团,静对萧萧玉数竿。偶为老僧煎茗粥,自携修绠汲清宽。”该诗一说为苏轼绝句。
笔者检索到清代亦有两诗分别写到茶汤类茗粥,一是唐孙华的《夏日斋中读书》诗之三:“日携一卷书,潇洒送炎燠。忘忧代萱苏,破睡调茗粥。”另一首是汪懋麟的《三月晦日漫兴五首》诗曰:“洗砚微吟自在时,烹来茗粥不嫌迟。”
明代以后流行散茶撮泡,少有粘稠状茶汤,上述清诗写到的茗粥,大概只是遵循古意而已。
当代茶粥色缤纷
作为始见于晋代、流行于唐代的茗粥,无疑是中华特色养生美食。遗憾的是,如今全国各地饮食场所竟难觅踪影,笔者曾到各地多个省份参加茶节或研讨会,很多宾馆或茶馆自助餐,白粥、皮蛋粥、红豆粥、小米粥等各类粥品丰富,独独不见茶粥。不知台、港、澳地区宾馆饭店有无茶粥供应。而东邻日本则将其列为特色美食,如大和茶粥已成为奈良最具代表性家庭料理,奈良人甚至说“大和的早晨从茶粥开始”。
当代中国茶叶丰富多彩,从加工工艺分,有绿、白、红、黄、青、黑6种,如烧煮茶粥,至少可烧出绿、红、黄、黑等色彩缤纷的多种茶粥,而从品种来分,更加丰富多彩,仅属于青茶类的乌龙茶,就可烧出福建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台湾冻顶乌龙、广东潮州凤凰单枞等不同香型的乌龙茶茶粥。
在经济发达地区,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痛风等富贵病患者日趋增多,推出各色茶香诱人、清淡宜人的茶粥正逢其时,各地宾馆饭店、茶楼酒肆、风味小吃等饮食场所,不妨多开一些特色茶粥铺,如开设茶粥、茶美食主题餐馆尤佳,一锅茶粥,餐厅飘香,海内外食客必将闻香而来。如此美事,何乐不为?
位于日本奈良兴福寺边上之“茶粥弁当”、“塔の茶屋”路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