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同药物对老年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对比
2016-01-16刘方
刘 方
(海南省儋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海南 儋州 571700)
支气管扩张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咳血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支气管扩张患者逐渐增多。老年支气管扩张患者常因合并感染而使其病情急性加重。目前,临床上对老年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患者主要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1]。为了探讨并比较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左氧氟沙星对老年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我们对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7例老年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7例老年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患者。我们将这9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对照组中有48例患者,在观察组中有49例患者。在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7例。他们的年龄在67岁~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3.7±4.15)岁。在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16例,他们的年龄在68岁~9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4.8±5.94)岁。两组患者的病情均由病原菌感染所致。两组患者均无其他相关疾病、治疗禁忌症、重要脏器损伤及用药过敏史,且精神状态良好。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我们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为H19990324)对照组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每次滴注200ml,每日静脉滴注2次。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国药准字H20013055,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的用药方法是:将2g的头孢哌酮-舒巴坦加入到100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中,用此药液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每日静脉滴注2次[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将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有所好转视为有效)、进进行痰培养检查结果的转阴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3]。
1.4 统计学处理
我们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进行痰培养检查结果的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痰培养检查结果的转阴率及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支气管扩张患者逐渐增多。老年支气管扩张患者常因合并感染而使其病情急性加重。老年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咳血等,且通常伴有肺炎、肺脓肿等严重的并发症[4]。目前,临床上对该病患者主要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
头孢哌酮-舒巴坦是一种复合药物。该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抗菌治疗。该药中的头孢哌酮为第三代头孢类药物,该要能对菌体细胞壁的合成起到阻碍的作用,进而控制细菌的繁殖,而且对各种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头孢哌酮对抗β内酰胺酶降解的能力较弱,临床研究发现将头孢哌酮与舒巴坦合作用药可弥补了这一缺点[5]。舒巴坦可对大多数病原菌所产生的毒素起到抑制作用,并增强头孢哌酮对抗特定酶的降解能力,提高头孢哌酮的抗菌效果。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老年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比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更佳。故临床上应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对老年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治疗。
[1] 陈素芹,陈晨,高海燕,等. 头孢哌酮-舒巴坦与环丙沙星治疗老年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比较[J]. 老年医学与保健,2014,20(6):396-399.
[2] 任红伟,韩瑞霞,门永召,等. 老年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研究[J]. 工企医刊,2014,27(4):883-884.
[3] 佟飞. 老年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分布和耐药性研究[J]. 吉林医学,2013,34(21):4283-4285.
[4] 李秀强. 头孢哌酮-舒巴坦辅治老年支气管肺炎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9):76-77.
[5] 高万臣. 120例头孢哌酮-舒巴坦辅治老年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J]. 中外健康文摘,2013,3(33):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