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种植术中增加牙合龈距离方法的比较性探讨
2016-01-16马果静
王 璐,马果静
(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牙种植术中增加牙合龈距离方法的比较性探讨
王 璐,马果静
(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目的 研究在增加牙合龈距离的过程中,应用牙种植术所起到的效果,并对距离不同而产生的效果进行对比。方法:选取口腔科已确定行牙种植术的81例(120颗牙)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成三组,分别为A组(n=29)50颗牙、B组(n=28)40颗牙和C组(n=24)30颗牙,A组患者进行种植术治疗的过程中,进行少许牙槽骨后,行种植修复法;B组患者行基础咬合重建法,最后行基础种植修复;C组患者种植术治疗后,进行低咬合基台法。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2年的随访,并对几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满意度进行研究。结果 对A组和B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呈现为P>0.05的无差异性,对A、B、C患者的效果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结论 综上对比,对少部分的牙槽骨进行截除后,和咬合重建法的效果相同,但是进行少部分牙槽骨截除后,治疗时间有所减少,患者的满意度也有所增强,这对于临床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牙种植术;牙合龈距离;牙槽骨
低牙合龈距离产生原因主要和磨牙症、外伤、先天性牙冠畸形以及老年人的牙齿过度磨损有关,以此在临床对牙缺失进行种植修补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一般情况下,在进行牙齿种植修补完成后,主要方法会应用牙合垫等树脂材料对可摘除的义齿进行抬高咬合修复,以此重新建立咬合方法,保证在垂直距离后,即可再次进行修复处理。随着口腔种植科医学的发展,患者对牙齿的种植修复也越来越意识到其治疗效果及美观在该治疗中的作用,但是治疗方法的高质量研究却也较为缺乏,临床要不断探研。针对于此,本文对牙种植术中增加牙合龈距离方法进行分次,对比在进行种植术治疗中或者是在少部分牙槽骨截除中所起到的效果,并对所有患者分成三组治疗,现就治疗方法进行如下分析。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基本资料
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随机选取在我院口腔种植科室前来就诊的患者81例,其中患牙120颗。将其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成三组,分别为A组(n=29)50颗牙、B组(n=28)40颗牙和C组(n=24)30颗牙,A组患者进行种植术治疗的过程中,进行少许牙槽骨后,行种植修复法;B组患者行基础咬合重建法,最后行基础种植修复;C组患者种植术治疗后,进行低咬合基台法。在A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20岁,中位年龄(49.25±1.01)岁;在B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9例,最大年龄73岁,最小年龄21岁,中位年龄(48.36±1.12)岁;在C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19岁,中位年龄(45.25±1.27)岁。对三组基本数据如最大年龄、最小年龄以及中位年龄比较,呈现为p>0.05的无差异性,可以对比。本次入选的相关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全部知晓,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A组治疗方法: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为了保证种植的深度以及稳定性良好,所以要对牙槽骨进行截除,以此增强牙合龈距离,在此情况下,对种植体进行植入,并根据患者的植入情况,植入程度最小为3mo,最大为6mo,如果连续应用OSSTELL测定,进行稳定性检查,如果种植体情况良好,则可以进行修复处理、手术前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等,以此对患者种植区域的邻近牙齿情况进行分析,尤其是对于牙槽骨位置。手术过程中,在牙槽嵴纤维位置的顶部进行切口,切口形状为梯形,对牙槽嵴纤维全部暴露,并应用超声骨刀以及已经截取好的3mm牙槽骨进行值体的植入。将无用的软组织进行缝合处理,在手术后应用抗生素以防止感染,术后6mo修复。修复的设备选择螺丝进行处理固定,并选取试戴的1mo前去腹针,每3mo进行复诊。B组治疗方法:基础咬合重建法,最后行基础种植修复。应用塑料牙合垫过渡性修复体进行咬合重新建构治疗,并以此增加牙合龈的距离,以此对垂直行距离以及水平关系进行修复。试戴3mo后,如患者适应,则表明义齿制作成功,患者可以进行种植体的修复建构,修复的方式主要含有:牙冠种植、瓷全冠以及冠状修复体。
C组治疗方法:种植术治疗后,进行低咬合基台法。其中瑞士St raumann种植系统的低咬合基台,自身高度可以控制在1.5mm,能够对牙合龈距离进行缩短,本文研究的C组患者中,缺牙位置的区域牙合龈距离要比2.5mm大,如果没有大于2.5mm,则锁牙齿的螺丝孔将高于牙合面。
1.3 效果判定标准
患者佩戴完成后,感觉外观美观,舒适,牙齿咀嚼能力效果良好,种植体并不存在有差异的情况,修复体没有出现掉落以及松动的情况,则判定为治疗有效;佩戴完成后感觉舒适,咀嚼没有阻碍,但是在进行硬物的咀嚼中,存在不舒服感,种植区域会存在疼痛现象,修复体未掉落,判定为治疗好转;佩戴完成后患者咀嚼功能受到阻碍,修复体出现了脱落的现象,判定为治疗无效。
1.4 临床观察指标
临床效果、满意度。
1.5 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患者的数据对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对每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用率(n,%)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当数据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判定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 果
分别为A组(n=29)50颗牙、B组(n=28)40颗牙和C组(n=24)30颗牙
2.1 临床效果对三组患者进行为期1-2年的随访,其中A组患者有效21例(72.4%),好转4例(13.8%),无效5例(13.8%);B组患者有效23例(82.1%),好转2例(7.1%),无效3例(10.8%);C组患者有效10例(41.6%),好转2例(8.3%),无效12例(50.1%)。
A组和B组指标对比,χ2=0.1254,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A组和C组指标对比,χ2=8.1686,P<0.05。B组和C组指标对比,χ2=9.7174,P<0.05。
2.2 满意度 A组患者中,总体满意的例数为24(82.7%),B组患者中,总体满意例数为25(89.2%),C组患者总体满意例数为13(54.1%)。
3 讨 论
进行基础性的咬合基台方法进行修复治疗,在治疗效果方面,远远不及基础咬合重建法,最后行基础种植修复法以及牙槽骨进行截除法后,外观也依旧不能让患者很满意[1]。在本文研究中,A组患者治疗后,佩戴的外表整齐,咀嚼功能未受到不良反应的影响,手术前并未出现牙合龈距离低下的情况。
作为口腔外科的常见病症之一[2-3],牙列缺损的首要治疗方式就是进行修复和种植[4],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牙齿重度磨损情况时有发生[5-7],这些原因主要包含为:①自然情况的磨损和掉落;②机械性导致的磨损;③受到食物的腐蚀影响出现;④不良饮食习惯影响,导致垂直距离下降。病情严重的患者其面部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尤其以面部下方的三分之一为主,出现变短的特征,从而出现面部苍老,咀嚼能力降低的情况。
而对于常见的治疗方法来分析,牙槽骨剔除术较为多见,牙槽骨截除术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少量的骨皮质进行截除,并以此使得在种植期间的初期稳定性有所提升,但是目前在对牙槽嵴宽度的研究中,如果仅仅是对骨松质进行剔除,需要对少量的颊侧骨皮质进行保留,但是手术难度会有所升高,其手术方法主要为[8]:进行局部麻醉,对于牙槽骨上所单独出来的小骨尖,应用钝器缠绕纱布将其直接击入牙槽骨中,并且如患者情况严重,还需要在拔牙完成后将压槽的间隔剔除,因此手术难度大,患者承受的痛苦也有所增强,因此还需要临床医学的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在种植术中,只要对患者的适应症状进行有效掌握,就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并且随着种植技术的深入发展以及创新,未来对缺损牙齿的修复将会越来越完整。
[1] 蓝鹏,云素珍.牙种植术中增加牙合龈距离方法的比较性研究[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6):543-546.
[2] 何立辉,高尚,高贝等.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分裂桩冠与分裂桩核冠修复下颌第一磨牙残根的应力分布特点[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9(1):113-116,后插2,封3.
[3] 颜超毅,李雄,陈洁,等.两种消毒剂在口腔硅橡胶印膜消毒应用中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2,05(6):540-542.
[4] 石倚天,姒蜜思.牙种植术和牙拔除术、根管治疗术的疼痛对比评估[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4(5):515-517.
[5] 沈庆赋,阎军峰,李俊梅,等.上颌窦提升牙种植术中窦黏膜穿孔的预防及处理的临床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2(11):689-690.
[6] 张文捷,陈建钢,王莉,等.微创技术在老年患者牙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30例[J].口腔医学,2010,30(10):587-589.
[7]刘伟林.上颌前牙区不翻瓣即刻牙种植术对患者口腔内软硬组织的影响分析[J].河北医学,2015(11):1814-1818.
[8]沈宁,唐增斌,韦惠平,等.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的临床应用研究[J].广西医学,2015(2):252-25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