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分层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6-01-16张淦均
张淦均
[摘 要] 对隐性分层教学的研究背景与分组策略作了简要介绍,并以《日本》一节为例,从教师设计活动、分层提问、学生小组合作、分层展示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分了四个层次,即读图说出、读图比较、读图理解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探讨了隐性分层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 隐性分层 初中地理 读图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121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育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的个性。”隐性分层教学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也能更好地面对每一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充分尊重、关爱的前提下,促进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地提升和发展,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公平和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健康发展。
一、隐性分层教学的研究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中,由于近几年生源减少,学校已实行小班化教学。在农村初中小班化背景下,有必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尤其是在教学公平理念指导下的隐性分层教学。学校为此进行了“农村初中‘小班化背景下隐性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本文以《日本》一节为例,探讨隐性分层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二、隐性分层教学的分组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需要,合理的分组有助于各层次的学生加强互助与合作,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本课采取的是“同组异质”的分组策略,每一组有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班级人数35人,分成7组,每5人一组。每组组员按1、2、3、4、5编号,编号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随机匹配。此种方法不仅使异组相同的编号有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各组间相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编号。这样可以减少组与组之间的差异,达到整体隐性分层的目的。
三、例谈隐性分层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主要的几个知识点分成了四个层次,采取教师设计活动,分层提问,学生小组合作,分层展示,在有层次的活动中实现隐性分层教学的目标。
1.第一层次读图说出
学生读日本的地形图,说出日本的岛屿组成与濒临的海洋。这一层次,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可以独立完成,小组内自由展示,教师选一到两组某一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回答展示,一旦有问题,可以请同组其他学生来帮忙。同时因为本问题教材有相关介绍,所以该层次比较容易解决。
2.第二层次读图比较
观察日本的海岸线轮廓,说明日本海岸线的特征。如果直接这样问,学生会不知所措,可以将非洲平直的海岸线与日本的海岸轮廓作一对比,学生会得出日本的海岸线弯弯曲曲的结论,这样问题就解决了。通过两幅图的比较,学生讨论后会得出结论:日本的海岸线曲折。该层次不仅需要仔细观察,还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
3.第三层次读图理解
学生读世界板块构造图,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这一层次需要有板块知识的基础,需要学生回忆上学期学习的板块运动的理论,并知道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的关系,以此结合图来理解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本活动需要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明板块构造理论的相关知识,并由基础较差点的学生来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所有组员会对板块构造理论来一次知识的回忆与巩固,这样不同基础的学生能在不显性分层的条件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4.第四层次知识迁移与运用
学生读相关材料,概括日本应对地震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及遇到地震我们应该怎样逃生。这一层次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有读图并概括的能力,结合已知的地震逃生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关注生活。这样,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知识储备比较丰富的学生占了主导,其他层次的学生也能得到锻炼并获得相关知识。
四、预期目标达成
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设计了有梯度、有层次的问题,而这个是隐性的,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完成活动任务时,同样具有成功感与成就感,以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问题的解决不单纯是高层次水平的学生完成高层次的任务,在不同层次水平条件下的学生完成活动任务时,是相互交错融合的,高层次水平的学生可以帮助、引导、合作低层次水平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分层的隐蔽性得以体现,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
隐性分层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主要从教师的活动设计入手,将活动设计成不同的梯度与层次。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地图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读图、析图、用图有不同的层次,根据地图来指出、说出、说明、概括、理解、掌握、运用相关知识等学习行为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所有这些教学目标实现的层次性为教师进行隐性分层教学提供了便利。实践证明,采取隐性分层的地理教学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高效课堂。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