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策略探析
2016-01-16赵娟
赵娟
[摘 要]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社会对每个公民的要求,也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加强对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尤为重要。在政治课教学中可通过道德两难法、真实事例渗透等途径来培养学的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政治教学 社会责任感 道德两难法 事例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58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此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关社会责任感的情境,机智地捕捉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契机,适时地升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境界。要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既要关注显性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更要重视隐性的潜课程(如学习习惯、思想变化、行为举止、生活细节)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
一、道德两难法
道德两难法是指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如在教授经济生活《围绕主题,抓住主线》中的“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笔者在教学中引用了如下两个情景材料。
【情境一】当前中国,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雾霾受到全民的讨伐,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呼声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重要的挑战,治污成本的上升,使大量企业生存困难,但是这些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贡献较大,如果强行关闭,会导致经济增速过低而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请问:你认为应该淘汰那些污染难以避免但可以安排就业人数众多、GDP贡献较大的企业吗?为什么?
【情境二】雾霾让世人深恶痛绝,谩骂指责声如潮涌。请问:现实生活中,你能做到为减少污染而放弃或减少私家车的出行吗?为什么?
学生对社会责任两难情景的选择统计
情境一 淘汰
选择比例 选择理由
87.8% 应该保护环境、注重人的身体健康
不淘汰 12.2% 应该保护性整治、创新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法等
情境二
能做到 53.2% 无私家车、家长没空接送、有环保意识等
不能做到 46.8% 路程太远、学习任务重、时间紧迫、私家车方便等
【教师追问】情境一中,绝大多数学生要求为了保护环境淘汰污染企业,哪怕遇到再多的困难也要义无反顾,但在情境二中,大家又为什么对自己如此“包容”呢?
【深度剖析】情境一中是对他人的要求,而情境二中是对自己的要求,这种旁观者效应或者叫事不关己效应的心理学现象导致了这种差别。旁观者效应又称责任分散效应,它是指针对某件事情,如果要求个体单独完成,那么他(她)的责任感就会很强。比如闯红灯,有时单独的一个人如果其社会责任感很强的话,他(她)一般不会闯红灯的,但是如果看到一群人闯红灯的话,那么他(她)也会这么做。相反如果一个事情由群体共同完成,那么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就会很弱,每个个体就会期望别人多承担责任。责任分散的后果就是导致人多不负责、责任落不实甚至不落实。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采用道德两难法对于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常有效的,社会责任感问题虽然人人耳熟能详,但往往又模糊不清无从下手。思想政治教师创设这样的两难情境,让学生在思辨中自我审视、自我矫正、自主发展,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真实事例渗透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但教师若仅仅是摆出一些抽象的道理,难以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务必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尽量采用归纳的方法,避免生硬的灌输。
如在教授生活与哲学中“价值与价值观”的内容时,笔者引用了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胡佩兰的事迹作为情境材料。
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视频播放结束后,学生的反响很强烈,被胡佩兰奶奶高度的责任感、高尚的人格所折服。这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到良好的效果。对于“感动中国”这样富有正能量的真实案例,教师在生活中一定要做有心人,把这些材料收集起来并引进课堂,让课堂有血有肉,成为“真、善、美”的主阵地,成为正能量的传播平台。当然课堂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责任境界。
在真实的事例渗透中,笔者把信念教育放在了第一位,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笔者常用古今有关社会责任的书籍故事,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身无分文、胸怀祖国”的伟人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到“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教师”张丽莉等,通过这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的事例在课堂上渗透,不仅使课堂生动,而且在无形中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