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约翰·多恩诗歌《歌:去抓住一颗流星》中的诡辩思维
2016-01-15罗军尹青
罗军 尹青
摘 要:《歌:去抓住一颗流星》在对女性的忠诚和美丽否定过程中分别从无神论、不可知论以及怀疑论3个方面透露出诗人个体意识中的诡辩论思维。他的论证思维表面上非常有理,事实上经不起逻辑的推理。当然,该诗的巧妙构思值得欣赏,但其诡辩思维不太可取。
关键词:《歌:去抓住一颗流星》;约翰·多恩;诡辩思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184-02
除了关注《跳蚤》之外,国内学者也偶尔关注一下多恩的另一首很受欢迎的诗歌《歌:去抓住一颗流星》[1],这首名诗国内外研究者比较关注其陌生化创作手法、悖论、意象分析、厌女主义思想等方面的研究,而对其诡辩论思维则很少论及。国内顺便提及该诗的学者很多,但是真正花大量篇幅来分析和探讨该诗的甚少,因此,此诗迟迟未得到学界的关注。国内对该诗研究较为深入的学者主要有张慧馨、白艾贤、施盼、李正栓与南方以及高吉先和张全等。张慧馨对该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中的悖论[2];白艾贤则集中在该诗的意象和构思等[3];施盼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诗中的女性形象,认为诗人在诗中刻画的形象是一个妖妇形象[4];李正栓认为诗人对女性持一种双重态度,有时候把女性描写得完美无瑕,有时候有把女性描写成见异思迁和水性杨花的荡妇,把自己对女性的怨恨发泄到自己塑造的女性形象身上[5];高吉先、张全主要从意象描写、反证和悖论3个反面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该诗与中国汉乐府诗歌《上邪》中的诗歌的陌生化手段的运用[6]。由此可知,国内学者对该诗已经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对该诗中的诡辩思维的研究尚未出现。
与国内不同的是,国外对多恩的研究所涉及的文本数量更多、更广,但专门研究《歌:去抓住一颗流星》的较少。首先,早在1896年,乔治·圣兹伯里就在其作品《约翰·多恩的诗歌》中用了少量的文字提及该诗并将其用作反例论证多恩自然而纯正的诗歌[7]。其次,格里尔逊爵士在其研讨论文中聚焦于该诗中的厌女主义思想[8],海伦·嘉德纳甚至将之与当时的厌世主义女性群体联系在一起[9]。再者,批评家们讨论的非常热烈的话题就是多恩与彼德拉克之间的关系,学者Lu Emily Pearson, H.J.C. Grierson, Douglas L. Peterson, Ina Nelly认为,他是一位反彼德拉克主义者,至于反到何种程度仍是争论的话题[10],学者Silvia Ruffo-Fiore, Donald Guss认为他是一位彼德拉克主义者,认为他并没有完全背离彼德拉克主义[11]。或许是由于很多批评家一直都把多恩归于许多诗歌传统之外或者之内[12],使得该诗虽非常受欢迎,但很少引起批评家的注意[13]。显然,国外学者对该诗的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但也未触及其诡辩思维。
可见,国内外学者对该诗的研究都没有注意到其中的诡辩思维。为此,本文将以诡辩论作为理论工具来分析和探索该诗中的诡辩思维。
诡辩论是诡辩论者以哲学和修辞学技巧向有能力支付学费的年轻贵族或者政治家传授优良的品行(arete)以及在他们的人生当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如修辞艺术、生活艺术、政治艺术、演讲艺术等的一种教学方法和误导人的错误观点如无神论、不可知论和怀疑论等,这些观点看似明智實则荒谬。正是这些诡辩论观点让读者发现诗人在表达其厌女主义思想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给诗歌渲染了浓郁的诡辩主义色彩。
一、神与不神
多恩诗歌《歌:去抓住一颗流星》第一节中的诡辩思维存在于诗人对有神论与无神论两大立场之间的论辩,力图从无神论的角度去消解神话传说和典故中关于有神论的谬误,进而开始质疑神话传说和典故中神的存在性以及神存在的荒诞性(以下称“神与不神”)。
这种论辩原本应该走科学的理论论证思路。换言之,诗人应该用“去抓住摇摇欲坠的流星(Go and catch a falling star)”与物理学上的事物运动相悖、用“让曼德拉草受孕(Get with child a mandrake root)”与遗传学和基因学上的繁殖与受孕不符、用“告知往昔岁月哪去了(Tell me where all past years are)”与时间的绵延理论之间的反差、用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何人豁开魔鬼的脚(Who cleft the devil's foot)”之间的对立立场、用人类与鱼类之间“教我听美人鱼歌唱(Teach me to hear mermaids singing)”生理上的本质区别、用自然强大的力量与人渺小的力量之间的对比与“压住浩海以避风浪(keep off envy's stinging)之间的可能性、用风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类心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对立与“考察何种风可以推动真心向前(What wind serves to advance an honest mind)”之间的离心性等来论证这些有违科学的论证逻辑,从而否定神话传说和典故中的神的存在性以及神存在的荒谬性。此外,即使生在神学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诗人也可以通过实验数据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论证上述任务是否可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相较而言,诗人的论证思路缺乏理论依据。一开始,他连续提出“去抓住摇摇欲坠的流星、让曼德拉草受孕、告知往昔岁月哪去了以及何人豁开魔鬼的脚、教我听美人鱼歌唱、压住浩海避风浪、考察何种风可以推动真心向前”等6个难题。提问让他逐渐开始思考这些神话典故中神的存在性以及存在的荒谬性。可惜,他虽心里知道这些现象根本都不存在,却找不到科学根据。无奈,将这一论题交给这6个难题自行解答。这些难题既是论题,又是论据。因此,诗人论证“神与不神”的思路是留有无神论痕迹的看似合理实则荒谬的诡辩论思路。
二、知与不知
第二节中,诗人所借助诗歌文本表现出来的诡辩思维存于其对美丽和忠诚的女性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以下简称“知与不知”)中,他企图通过读者的反应从不可知论的角度否定此类女性存在的可能性并告诫世间男子追求美丽而忠诚的女子的荒谬与无聊。
按常理,诗人要论证上述观点应该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和女性个体的个人作风等诸多因素逐层考察某个具体的女性个体,因为女性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一些女性忠诚但未必美丽,另一些则美丽而不忠诚,也有一些忠诚又美丽,还有一些既不美丽也不忠诚。在这诸多可能中,男性作为评价或判断的主体不可能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认识去透析原本复杂的女性人格,其复杂的人格属性难以捉摸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光是这些变化就足以使其判断变得不太可能。因此,想要绝对化地追求女性的忠诚和美丽简直就是无稽之谈。这样,诗人的观点可以在理论上得到详细的论证。
然而,诗人的论述走的却是不可思议的路线。该论述始于“如果你天生视力非凡,能看见隐形的事物(If thou be'st born to strange sights/Things invisible to see)”这一预先对读者做出的假设。只有具备这一假设,读者才能完成诗人期望读者完成的使命。
在为读者安排这些使命过程中,诗人特意在ten thousand days and nights和age snow white hairs on thee當中使用夸张手法,在说明使命的难度同时否定完成的可能性。虽然使命难以完成,但诗人还是相信所有奇遇都可能发生在读者身上(All strange wonders that befell thee),并希望读者找到一位忠诚而又美丽的女性。谁知道读者返回后给诗人的回应是他发誓此类的女性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And swear/No where/Lives a woman true and fair.)。就这样,诗人借助给读者安排的使命,读者完成时所遇到的奇遇以及读者给诗人反馈回来的信息来否定此类女性存在的可能性。这一否定似乎把读者带入了不可知论的深渊,在有限时间和空间里,读者根本不可能穷尽对所有女性的调查。可以说,时间在变,空间在变,要调查的女性也在变,要想在变化的事物中追求不变的忠诚和美丽确实不可能。表面上,诗人论述的思路似乎合理。事实上,该论述是基于预先对读者的非凡视力的那个不成立的假设基础之上,假设不成立,论述也不会成立。由此可知,诗人在论述“知与不知”此类女性存在性的问题时,已经陷入了诡辩论者惯用的不可知论思维。
三、疑与不疑
第三节中,诗人的诡辩思维在于她对上述女性的存在性的怀疑和不怀疑(以下简称“疑与不疑”)两种态度。他似乎觉得之前对女性忠诚与美丽的判断太令人绝望,想给读者的追求留点余地,于是他又做了一个犹豫不决的假设(If thou find'st one, let me know/Such a pilgrimage were sweet/Yet do not, I would not go),觉得读者还是有可能找到。犹豫是因为他心存顾忌,怀疑此类女性的可靠性,怕她耐不住寂寞,怕她等不及他回来就伤害了另外的男人(Though at next door we might meet/Though she were true, when you met her/And last, till you write your letter/Yet she/Will be/False, ere I come, to two, or three)。其实,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在他那个年代受到社会道德和文化习俗方面约束的女性不太可能那么疯狂。尽管诗人想言明世间尚存他所需要的此类“完美”女性,岂料他的多疑又让他回归原位。这一节所体现出来的诡辩思维就是用原本可疑的假设去验证其实不太可疑的事实,明显的带有诡辩论的思维痕迹。
在对女性的忠诚和美丽否定过程中分别从无神论、不可知论以及怀疑论3个方面透露出诗人个体意识中的诡辩论思维。他的论证思维表面上非常有理,事实上经不起逻辑的推理。当然,该诗的巧妙构思值得欣赏,但其诡辩思维不太可取。
——————————
参考文献:
〔1〕李正栓,南方.邓恩5歌6中的格律音乐与数字命理意象.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24.
〔2〕张慧馨.约翰·多恩《歌与短歌集》中的悖论.文教资料,2008,(11):18-19.
〔3〕白艾贤.奇特的意象、巧妙的构思——约翰·多恩的玄学诗《歌》解读.名作欣赏,2012,(36):129-131.
〔4〕施盼.《歌:去抓住颗流星》中的“妖妇”形象.现代语文,2012,(4):47.
〔5〕李正栓.满腔怒火喷向谁———约翰·邓恩《歌》主题解读.名作欣赏,2006,(8):85-87.
〔6〕高吉先,张全.诗歌陌生化手段的运用:意象描写、反证和悖论——以《去抓住一颗流星》和《上邪》为核心.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1):105-108.
〔7〕Saintsbury, George (ed., by E.K. Chambers): Poems of John Donne, London: Kessinger Publishing, LLC,1896.97.
〔8〕〔10〕〔11〕〔13〕David Travis, Newton: A New Reading of John Donnes Song. Goe, and Catche a Falling Starre,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M.A.diss., 2003.1-5.
〔9〕Gardner, Helen: The Elegies and The Songs and Sonne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1.
〔12〕Larson, Deborah Aldrich: John Donne and Twentieth Century Criticism, New Jersey: 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1989.113.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