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警察专家与新手对犯罪现场重建的认知差别探讨

2016-01-15秦映天魏毅

关键词:重建犯罪现场认知

秦映天 魏毅

摘 要:专家与新手对于犯罪现场重建的能力存在差距,专家对犯罪现场的回忆与再认比新手民警更容易把握重点,发现突破口,办案效率也更高。因而,专家对于犯罪现场的认知方法为我们提高新手民警的认知能力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关键词:民警;犯罪现场;认知;重建

中图分类号:D6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129-03

犯罪现场重建是人民警察在执法过程中通过对现场上痕迹物证的形态、特征的研究,再现犯罪行为发生的经过,并解释痕迹物证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帮助案件最终的侦破。民警对犯罪现场的重建是建立在对所获得的犯罪信息的逻辑推理之上,对侦破案件往往起到关键作用[1],重建结果能使侦查人员在主观上对犯罪现场形成的认识更加符合逻辑推理与实际情景与情境,从而能够获取和挖掘更多的犯罪信息[2]。对犯罪现场和犯罪行为进行的分析通常称作现场分析,它能直接决定案件侦破的走向,明确事件性质,判断犯罪动机,刻画犯罪嫌疑人,突破破案僵局。刑事技术人员面对犯罪现场时或多或少都能提取到一定的信息,但是专家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现提取到极其丰富的重要物证,甚至可以通过研究这些物证直接锁定犯罪嫌疑人;而普通的技术人员难以快速发现重要的物证,对缩小侦查范围没有多大帮助[3]。之前的很多文章都对专家民警对犯罪现场的重建认知行为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对一系列正确的犯罪现场重建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文将以专家与新手民警对现场重建的认知行为差别做对比研究,尚属首例,意在提高新民警对犯罪现场重建的能力。

犯罪现场重建理论产生于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现场分析理论发展而来。犯罪现场重建理论提出后,即引起了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刑事司法领域的广泛关注。不仅刑侦部门把它当作一种分析案情、查找侦查线索的基本手段,法官也将其视为法庭上认定案件事实的基本依据,将重建结论作为提出控诉或辩护的重要事实依据[4]。鉴于它的重要性,许多发达国家对此给予了足够的研究用以推进与发展。以英美法等国家为例,它们国内的犯罪现场重建活动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侦查活动。重建过程中,侦查人员将犯罪现场所遗留的痕迹物证的收集与分析,同国内司法部门各类庞大完整的犯罪信息系统数据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基本实现了信息的高效化与智能化,为迅速缩小排查范围、锁定作案对象提供了极其有力的支持。从这一角度上讲,欧美等国的犯罪现场重建工作,是兼具高难度与高质量的侦查活动,无论是从整体大局还是从具体的方法、技巧上,都有许多值得我国警方借鉴的地方[5]。

长期以来,在我国刑事侦查领域内,对犯罪现场研究与分析的方法与内容一直是历久不变的,但一系列的理论体系与方法技术都和目前国际领先的科学技术水平严重失衡,从而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犯罪现场重建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严重影响了案件的侦破效率。近年来,随着犯罪现场重建价值的愈发体现,犯罪现场重建理论在我国也渐渐开始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初步成效,但应用范围受到了极大的条件制约,并未得到其应有的重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过去几十年内,不少西方国家的犯罪现场分析技术已从现场分析发展到犯罪画像,紧接着又演变为现场重建。一系列的发展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在犯罪现场重建这一领域的重视程度以及从方法原则到技术内容的质的进化[6]。我国应清楚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与差距,以上述进化为思路,以西方国家为榜样,从上级部门开始,加大重视力度,大力推进犯罪现场重建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刑事侦查的现场分析技术提供有利保障。同时,由于犯罪现场重建的系统理论知识大都为专家民警所熟练掌握,其传承工作并未得到较好的落实,相应的培训也鲜有开展,致使大多新手民警缺乏系统完整的犯罪现场重建方法论,我国犯罪现场重建工作的发展出现了“断层”的现状。

一、我国民警专家与新手在犯罪现场回忆与再认上存在差距

犯罪现场重建能力是评价刑事技术人员勘查现场能力高低的重要内容。一般的犯罪现场大部分侦查人员都能够处理,这样的过程并不能体现出民警专家与新手水平的差异;如何快速高效地处理并重建复杂的、凌乱的、时效要求高的命案现场往往是考查技术人员能力最好的考卷。

(一)专家的做法

确保案发现场的原始性。原始的犯罪现场蕴含着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尽最大程度地保持案件发生或发现时的原始状态,确保案发现场的原始性,能使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免遭破坏,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现场勘查。

有较好的安全防护措施。因为现场遗留的血液、体液、注射器、刀片等物证不仅是具有破案价值的,它可能还会传播犯罪分子所携带的传染性疾病,所以专家们在提取的时候大都会带好手套,在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传染性时,一律视为其带有传染性来处理。在处理针头、刀片、碎玻璃、断裂金属物或者其它任何有血液的尖利物体时,时刻保持警惕,极为小心,防止刺伤或划伤皮肤。如果偶然碰到血液或者体液,他们会立即清洗皮肤碰触部位。

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尽管现场重建工作在技术方法上有一定的规则、步骤和要求,侦查人员的重建能力也存在差异,但侦查人员自身的职业操守同样对案情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专家们始终坚持着严谨认真的精神,保持着客观科学的态度,用事实说话。不受任何外界的影响以及各方面的压力和干扰,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以案发现场发现提取的痕跡物证为依据,用系统的科学理论方法去剖析案情,最后用所得结论来推测事实真相。至于案件最终的结果,并非由他们来裁决,现场重建工作者只有保持中立才会有公信力[7]。

把握重点能力强。这也是专家与新手间的最大差距,刑事技术专家们可以根据物证之间的细微矛盾直接锁定关键痕迹物证,并忽略与案件无关的“迷惑性”物证,还原出真正的犯罪行为。并且能相对合理地推测、解释后来的伪装、破坏行为。这就要求民警具备丰富的犯罪现场重建经验,脑海中形成敏锐的警觉意识,对专项技能有系统的研究和实质透彻的了解,绝非“跟着感觉走”。

(二)新手的做法

证据意识淡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段日趋多样化和智能化,在犯罪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也越来越隐蔽与难以察觉。新手民警往往未能在第一时间将还没有受到破坏的物证保护起来,大大影响了案件的侦破效率,增加了后续工作的难度。

洞察和识别能力欠缺。由于缺乏大量的经验与实践,在面对可能是被破坏的犯罪现场时,新手民警往往难以快速及时地发现侦查重点,一味停留在直观的表面现象,不易及时、准确地注意到关键物证信息的存在,缺乏对关键物证捕捉的敏感神经。既浪费了时间,又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难以快速地为犯罪现场的重建提供帮助,破案率也因此相对较低。

不善于深入挖掘,进一步提取物证。大部分的物证信息并非直观可见,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新手们的注意力大都停留在浅显易得的物证上,不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既有的物质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与合理猜想,能帮助破案民警深入挖掘案件信息,实现快速破案。

重建的速度和准确性取决于学习的熟练和牢固程度,在对犯罪现场进行回忆与再认的过程中发现困难时,须利用各种线索进行追忆,引起有关的联想,进行适当的推理,逐渐恢复遗忘的材料,而绝非凭空猜测。多年来的实践与经验让专家们形成了系统的方法论与警觉的观察意识,能更轻松自如地面对各种犯罪现场出现的问题,相比而言,新手们的脑海中缺乏系统的重建方法框架,未形成高度严密谨慎的思维模式,重建的速度和准确性大受影响。

二、我国民警专家与新手在犯罪现场重建过程中存在差距的原因

(一)客观方面,犯罪现场重建过程存在局限性

如今,犯罪活动出现了较以往不同的新趋势和新特点,高科技手段、高智商人群犯罪时有发生,随之出现的犯罪现场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也日益显现,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犯罪现场重建工作的难度。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犯罪现场重建不是万能的。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自身也具有许多难以克服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往往会对侦破工作的开展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犯罪现场重建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在现实案件的侦破过程中,侦查人员对于案情的分析与判断是否准确,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与案情有关的证据的多少;二是侦查人员是否具备系统完整的分析理论与方法。犯罪现场重建工作既依赖于勘察过程中发现的痕迹物证,也取决于侦查人员的工作水平及工作方法。如果犯罪现场的现场物证受到了严重的毁坏,并且侦查人员采用的重建方法略有瑕疵与不足,那么最终所得的结论就不太可靠,可信度不高。所以,犯罪现场重建的结论只是合理解释并适当推测犯罪现场形成的一系列原因的一个参考因素。其次,犯罪现场重建工作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现场上必须要留有可供检验的痕迹物证,比如尸体、血痕、凶器等等。所以犯罪现场重建工作相对来说适合在一些严重暴力性犯罪案件的调查过程中开展,例如凶杀、爆炸、火灾等案件,因为这类案件的现场在事后通常留有较为丰富的形态证据供提取分析,这是进行犯罪现场重建工作的物质基础。最后,犯罪现场重建工作仅仅是侦查人员破案过程当中的一个环节,其结果是对案件发生的合理推测。仅仅依赖于犯罪现场重建工作的结论是无法做出结论,最终侦破案件的,还需要与其他后续的侦破措施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侦破案件。所以说,犯罪现场的重建工作自身也具有许多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二)主观方面,新手民警缺乏系统性培训

现如今,在我国基层公安部门中,大都实行新老民警“师徒式”的培养方案,而非开展系统性、专业性的定期培训机制,新手民警通常只能靠跟随专家民警出现场来学习基本的重建专业技能,就事论事,缺乏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系统了解,难以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系统化的重建方法。此外,知识是无形的财富宝藏,专家民警们大都会“有所保留”,很难做到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百分百地分享传授给新手民警。如此,新手民警很难在日常工作中学习掌握,对犯罪现场重建的专业技能将很难得到快速提高。只有通过宣传,定期召开开展专业系统性的培训、讲座;同时,通过对经典案件的仔细归纳与讲解,将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合与灌输,才能更好地促进新手民警的快速成长。

(三)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足,技术应用严重缺乏

现场重建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我国在犯罪现场重建的认知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的根源就在于,相关部门的重视与经费投入大大不足。各部门对犯罪现场重建的回忆与再认的重视大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口头而非实际行动。大多数新手民警也缺乏精益求精,不断追求提升自己技术水平的刻苦精神。此外,高新技术应用的缺乏是制约我国犯罪现场重建工作进一步提高的另一大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DNA、指纹、足迹等技术如今已较为成熟,在案件的侦破中已经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先进的技术设备能够帮助民警准确而又迅速地锁定犯罪嫌疑人,具有很高的破案价值。可令人惋惜的是,这些技术在我国的运用范围还十分有限,只有少部分发达地区能真正配有相关技术,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民警侦查破案的难度,影响了办案效率。能力与设备是破案必备的两个要素,缺一不可。所以在破案中一定要注意两者的配合,先进的技术能为锁定以及审判犯罪嫌疑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提升我国民警新手犯罪现场重建能力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公安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而在如今的社会警力中,新手民警已经占据公安力量的大多数,是未来公安事业的新生力量与主力军,他们的自身专业素养与发展前景决定了我国公安事业的走向。但就目前来看,他们与专家民警相比,对犯罪现场重建的经验与技术能力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差距,面对如今多样化与复杂化的犯罪现场,形势不容乐观。因而,快速培养发展新手民警的犯罪现场能力刻不容缓。

(一)加强重视

首先,应从根本上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不再只是纸上谈兵。这就要求各级公安部门及广大民警要明确犯罪现场重建带来的巨大积极意义,不断在头脑中形成挖掘捕捉现场重要证据的意识,养成保护好现场环境的习惯;其次,要做好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人民能在发现犯罪现场时第一时间做好相关的保护措施;此外,还要加大相应技术的推广及项目经费的投入,提高硬件设施条件,以更好地辅助重建工作的开展与进行。

(二)增加知觉训练

犯罪现场重建是一个操作层面的方法问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问题。实践出真知,这就要求公安刑侦部门在日常训练中为新手民警增加大量的知觉训练。例如聘请专家定期开展专业技能讲座,并对其核心信息进行提取、收集、整理、归纳和总结,以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在公安培训教育中推广,并以此作为模版供新手民警借鉴、学习和培训;制定相应的标准,定期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定,不断向其大脑中灌输有关如何快速准确对犯罪现场进行回忆与再认的思维框架,使新手民警形成一定的敏感和警觉意识,以至能够尽快熟悉并适应,从而能够对犯罪现场的每个细节有较好的认知,做出合理的分析逻辑判断。同时,建立健全一系列完整而严格的考核机制与淘汰机制,从客观方面给侦查人员施压,只有真正具备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才能最终掌握犯罪现场重建理论的核心内容。

当今社会,犯罪现场越来越多样化与复杂化,对犯罪现场重建的回忆与再认的难度也因而迅速增加。相比之下,专家民警和新手民警对重建的技能和认知存在不小的差距,通过对专家民警和新手民警关于犯罪现场重建的认知的对比和分析,将专家民警视角下的特点进行归纳、收集,总结出一系列犯罪现场重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形成一定的理论依据及方法原则,使新手民警充分熟悉规则要求,增强对认知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日常训练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提升破案效率,为我国的公安刑侦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为打造一支高科技化的公安队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

参考文献:

〔1〕肖雄.犯罪现场信息在刑事侦查中的运用[J].中国司法鉴定,2005,(3):45-46.

〔2〕梁娜,党盼峰.对犯罪现场重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3,(3):70-72.

〔3〕张旭毅,赵晓辉.刑事技術人员现场勘查水平的高低——犯罪现场重建能力[J].法制与社会,2012,(36):294-296.

〔4〕王国民,马静华.从现场分析到犯罪重建与犯罪画像——犯罪分析理论述评[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5〕郝红奎.犯罪现场勘查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理论化——《李昌钰博士犯罪现场勘查手册》评介[J].犯罪研究,2006,(6):2-6.

〔6〕王富斌,魏克强.犯罪现场重建的科学认识[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123-125.

〔7〕邓立军.犯罪现场重建的价值分析及其局限性[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7,(1):108-114.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重建犯罪现场认知
论犯罪现场摄影构图
犯罪现场保护概念新论
动物犯罪现场2
刍议犯罪现场重建的价值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红十字骑士的死亡与再生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用镜头“重建”徽州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