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大房子”功能略论

2016-01-15刘刚孙永刚

关键词:红山文化大房子功能

刘刚++孙永刚

摘 要:赤峰地区是我国开展考古学研究重要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之所以比较发达,延续时间长,是因为从史前时期开始,考古学文化序列自成体系,谱系清晰。在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小河西文化和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发现部分“大房子”,从考古学的材料来看,目前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房子”主要功能是集会或者首领住宅。

关键词:红山文化;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大房子;功能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005-05

赤峰地区是我国开展考古学研究重要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地貌、环境呈多样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对史前时期至青铜时代、历史时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该地区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自成体系,谱系清晰,按照年代先后,分别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小河西文化与兴隆洼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小河沿文化。

随着中国考古学迅速发展,考古资料日益丰富,学术研究气氛空前,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尤其是聚落形态研究也是硕果累累。在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现部分“大房子”,利用民族学上所见的大房子作为比较材料,将仰韶文化的房址资料和本地区发掘资料相结合,分析这些“大房子”的功用与性质。

一、小河西文化时期出土“大房子”遗存

小河西文化的年代为距今8500年前,是目前所知西辽河流域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目前,小河西文化的遗址数量约39处,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较高的黄土坡地或台地上。遗存经正式发掘的遗址有白音长汗、小河西、西梁和榆树山等4处遗址。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只发掘了3座房址,敖汉旗小河西也只发掘了3座房址。榆树山遗址位于榆树山东南缓坡中下部,调查发现遗址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房址10余排,数量近50座。正式发掘揭露面积630平方米,发掘房址较密集,共有10座房址。西梁遗址位于敖汉旗中部牛古吐乡千斤营子村西梁坡地上,遗址面积南北长137米,东西宽100米,总面积达13700平方米,房址17座。目前只有榆树山的房址F11是小河西文化房址中所见相对较大的“大房子”遗存。

F11,平面近长方形,南、北两壁各长10米,东、西两壁宽9.6米,面积96㎡,距地表深1.25米。房址的西南角向外凸出一个长1.05、宽1~2米的小窨。生土墙壁,壁面较直。居住面坚硬,呈黑灰色。灶为圆形,灶口与地面衔接,灶内有浅红色烧土堆积。室内共发现柱洞8个,口径20~40厘米不等。柱洞壁竖直,底部垫有石块或残砍砸器。出土遗物较丰富,有陶罐1件,还有大量夹砂陶片,除有陶网坠、带孔圆形陶片外,还应有质地相对较薄的生活用陶器。居住面上有磨棒和磨盘等碾磨工具[1]。

二、兴隆洼文化时期出土“大房子”遗存

兴隆洼文化年代距今约8200—7200年。目前发掘的遗址有敖汉兴隆洼兴隆沟、林西白音长汗、克什克腾南台子、北城子、阜新查海遗址等。其中在赤峰地区所见遗址中克什克腾旗南台子、林西白音长汗、敖汉旗兴隆洼遗址中均发现“大房子”。

(一)兴隆洼遗址出土“大房子”遗存

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地处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右岸一东西向低丘岗地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共揭露面积1万余平方米。

F220 位于发掘区东南部,西北距F2O6东南壁5.2米。方形半地穴式,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壁长分别为10.05、10.54、10.50.10.34米,室内面积108.98平方米。均为生土壁,现存深0.3-0.7米。居住面自东北至西南倾斜,东北部保存较好,有明显的硬面,西南部保存较差。居住面中部被F180打破,仅存房址四周部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居住面残存宽分别为2.22-2.56、1.52-1.56、2.68-2.7、1.72-1.88米。现存柱洞4个,其中2个紧依东北壁;另2个各依西北、西南壁。柱洞明显分为内外两圈,内圈土质松软,口径0.14-0.25米,外圈口径0.3-0.5米。内外圈之间为砸实的硬土,均高出居住面4-5厘米,以加固立柱。在房址南部有l个长方形浅坑(K127)。

遗物集中分布在房址东北侧中部和西南部,其余分布较零散。东北部出有4个完整的动物头骨,其中3个吻部朝西北,另1个朝东南;还有3块动物下颌骨和3件鹿角。此外,还有一堆陶罐碎片、石刀、砥石及零散的兽骨等。西部、西南部有l件横放完整的陶罐,口朝北;还有2件残磨盘、石刀及其它石器,以及两堆残断的动物肢骨和2块下颌骨。北部、西北部零散分布有石刀、骨锥、鹿角和其它动物骨骼。东南部有残陶罐、石锄、骨锥、石块等[2]。

(二)南台子遗址出土“大房子”遗存

南台子遗址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朋镇唐五地村北约400米的一处向东凸出的台地上。遗址保存较好,清理兴隆洼文化房址33座,房址平面布局有序,大体为东北—西南方向,成3排分布,可分为前(南)、中、后(北)3排。其中F4是面积最大的一个房址。

F4居于后排中部,为兴隆洼文化房址中面积最大1个。进深9.6,间宽8.5米,呈进深大于间宽的圆角长方形。前壁保存高度0.1~0.2米,后壁为0.4~0.45米,壁上抹一层厚约4厘米的草拌泥,大部分已不存。门道长1.2米,宽0.7~0.9米。门向155度。居住面是一层黄褐土垫面,厚约4~6厘米,较平整坚硬。灶位于房内中部,为长方形石板灶,灶面和居住面相平。灶的四面立有石板,一侧有缺口。灶南北长0.85米,东西宽0.80米,灶面红烧土厚约0.15米。屋内堆积为黄褐花土,土质较硬,包含物有兴隆洼文化筒形罐陶片,石磨盘,磨棒,石铲,细石器等。房内未发现柱洞和窖穴[3]。

(三)白音长汗遗址出土“大房子”遗存

白音长汗遗址位于赤峰市林西县最南端,西拉木伦河的北岸阶地上。遗址现存面积约十余万平方米,发掘地段集中在遗址西侧山岗的缓坡地带。这处遗址包含着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等几种不同类型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而以兴隆洼文化的遗存最为丰富,原始聚落状态保存的也较好。属于兴隆洼文化的房址共清理了23座,明显地分成南北两个聚居区,两区相距40余米。北区保存较好,已发掘的17座房址依坡势成3排分布,并有壕沟环绕,布局规则有序。endprint

猜你喜欢

红山文化大房子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盖房子
河马的大房子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52平米的“大房子”
红山文化英译立项研究现状
红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红山文化两大人物造像系统功能分析
赤峰在华夏文明史上的地位
小房子变大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