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策略

2016-01-15张道升吴福雷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

张道升 吴福雷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足引起了许多青少年德育问题,其原因主要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指标体系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以及德育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到位。为此,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应“知”和“行”渗透相结合、“个”与“众”渗透相结合,同时要重视经典阅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青少年德育中只有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造就又红又专的新时代接班人。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德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042-03

所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1]。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工作中的应用元素分析

目前,人们对于我国教育改革关注的重心主要停留在体制上。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的颁布,使人们认识到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虽然说德育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德育存在的问题背后的文化因素是什么则思考的不多。我们应当更关心德育体制背后的文化指向、文化动力乃至文化阻力,从文化更新的角度思考德育体制改革也许更能切中要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涉及到:大到富国强民、治国安邦,小到爱国敬业、修身养性等诸多方面。例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国近代两大历史任务是: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杜甫等知识分子的永恒追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是韩非子等士大夫的一贯追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等爱国志士的夙愿。

有时就是咬文嚼字,我们也能从一个个简单的方块字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如:“勇”,《说文》:“勇,气也。从力甬聲。勇或从戈用。恿,古文勇从心。”本义:果敢,胆大。西汉文学家贾谊在《贾子道术》中说:“持节不恐谓之勇,反勇为怯。”“勇”的下部分是力量的力,是说为人处世时要给力。再如:“闻”。《说文》:“闻,知闻也。从耳门声。形声。从耳,门声。”本义是听到的意思,如《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子的意思是:“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处的。”反面的如:“勇”的反面“怯”,是竖心旁加来去的去,是指言行时不长心。再如:人不能好色,因为“色”字头上是把“刀”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如何树人的文化,它如同我们人生旅程中的定海神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加强青少年的爱国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社会和谐意识,塑造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梁启超曾说:“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为教育缺一不可之物。”俗话说:“体育不好出废品,智育不好出次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美育不好出残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培养人完善的人格为主要目的,重视道德教育,即所谓的贵“做人”。要提升德育,首先必须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传统人文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弘扬文化的实质是宣扬一定的价值观。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下亲上,则上安;下畏上,则上危。故主道莫恶乎难知,莫危乎使下畏己。传曰:恶之者众则危”;“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昔三代之兴也,谋必度其义,事必因于民。故度义因民,谋事之术也”,“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自孔子、孟子、荀子等大儒学家和墨子、晏子、管仲等大思想家开始,一贯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立场。我们在养成学生独立人格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养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移风易俗、教化民众的道德力量,所以在校园中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失为推陈出新、互惠共赢的好方式。例如,安徽省秉承高素质人才培育的宗旨,今年5月,举办了“校园大舞台——徽风皖韵进校园活动”。除演出外,还安排了艺术教育专家讲学团专题讲座等内容。活动演出凸显安徽特色,以黄梅戏为主,穿插其他种类戏曲歌舞,名角新秀交相亮相,吸引了更多学生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近高雅艺术,赢得一片叫好声。该项活动旨在“尊重传统,敬畏经典——从戏里戏外解读艺术与人生”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省奠定基础,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重视经典阅读

布鲁姆曾言:“经典是真正的记忆艺术,是文化思考的真正基础。”[4]经典是思想的精粹和结晶。如:学习上我们应该想到颜真卿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生活中我们应该想到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中所说的:“由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做人方面我们应该想到忽必烈所说的:“应天者惟以至诚,拯民者莫如实惠。”[5]

经典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经典的名人名言能够开宗明义,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阅读经典能够使人进入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境界,给人一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感受,其作用之大,不可低估。在快餐文化时代,读书不仅让同学们得到知识的沉淀,更是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学会追求真善美,正如一位同学所说:“读书让我找到了心灵的一片净土,守护自己内心的瓦尔登湖。”当代青少年对于经典的亲近与感悟,不但关涉着青少年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与完善人格的形成,而且关乎未来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准,同时,也深刻关乎着经典自身的未来。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文学经典不是生活的奢侈品,而是生命必备的营养品。阅读经典作品能够改变人的气质。那些经典作品可以潜移默化地解决学生的“做人问题”。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阅读经典,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让人“心有所安”,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细心、热心、真心与责任心。

三、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不良习惯的干预与矫正(个案研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足引起的青少年德育问题

当前,青少年中发生的一些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深思,2011年9月17日,合肥市寿春中学17岁的陶某将拒绝自己求爱的同校女生周某用泼洒打火机油焚烧的恶劣手段毁容。2011年11月6日,安徽农业大学大三学生邢柯因想“弄点钱花花”竟将合肥一高校女教师王某杀死;2012年8月19日,安徽医科大学大四学生胡恒江在学校图书馆残忍地将情敌谈某砍死在同窗眼前;2012年4月10日,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仁广小学六年级不满13岁的少女周某,因不满同学覃某比自己漂亮竟将其肢解;2012年4月13日晚,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一名12岁的初一小男孩肖某对姑姑管教甚严产生抵触情绪,竟用水果刀将姑妈一家三口杀害;2013年2月22日,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17岁的李天一因涉嫌强奸罪被刑事拘留;2013年3月25日,西宁市十一中学14岁的初三学生刘某因不会做题与同学发生争执,而捅死同学宋某;2013年4月30日,湖南省炎陵县十都镇小江村,初三学生小刚因觊觎同学万冬“12万中奖短信”而将其杀害……一个个悲剧揪起了人们紧张的神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唤起了人们声声叹息。杀害亲人、同学间残杀、违法乱纪等现象虽然是个别的,但是已经可以窥见青少年道德和心理不健全的一斑。追溯悲剧背后的原因,有因嫉妒、因琐事、因冲动等种种由头,但这只探究了所有悲剧表层的原由,并没发掘悲剧深层的共性。通过对现今合肥市有代表性的几所中小学青少年实际调研发现: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呈现多样化的状态;青少年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现实时,或自愿或无奈卷入功利主义、物质攀比的漩涡;忽视思想品德的自我塑造,一些青少年对善恶、美丑缺乏基本的判断标准;意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情况也较普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基本的人际关系素养的现象并不鲜见。

实用主义盛行,使得有些学校变成了“职业培训场”,把学校作为提供文凭和专业知识的场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有的高校已经不愿办文学、历史、哲学等传统专业,对于国家要求必须要开的人文课程也当作“副课”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了青少年道德滑坡、缺乏基本的文明礼仪、人格心理不健全、责任感不足、缺乏崇高的理想信念,等等。西方媒体也如此报道:“中国即使在最堕落的东方,也是最低贱的,他们不仅表现出文明的怪诞病态,而且以伪文明的、精细繁复的形式来表现这种病态。”[6]正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所以其在德育中便显得尤其重要。

(二)青少年德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足的成因探析

1.急功近利的教育指标体系,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当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最大敌人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指标体系,“前(钱)途前(钱)途,有钱就图”、“理(利)想理(利)想,有利就想”,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人成了金钱的奴隶,从根本上导致了当代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2.德育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是当今学校迫于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压力,对德育工作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升学和就业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这种现状危害非常大。

四、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教育的责任就是培养人才,“人”即遵纪守法、负责有担当的身心都健康的社会人,“才”是具有专业性和职业性的能力突出之人。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在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既专注专业学习,也要结合自身兴趣,做好职业规划,确立人生目标,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一)“知”和“行”渗透相结合

李克强总理说过:“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在德育课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注重“知”和“行”渗透相结合。要深入分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切实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内涵,并鼓励学校广大教师结合时代特点,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深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德育与时俱进。

(二)“个”与“众”渗透相结合

在德育课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做好个别渗透,有针对性地解决个别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问题。如在日常教育中,教师一方面是要学生养成合理竞争的意识,建立健全人生观、价值观,这不仅需要锻炼品格、培养责任感,更需要通过学习培养自己的特性和能力。另一方面是讓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宏远的规划和不懈的坚持,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胡锦涛曾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7]所以我们还要加强“群众”渗透,教育学生要有团体精神,用“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来统一大家的认识。

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8]青少年德育中只有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造就又红又专的新时代接班人。

——————————

参考文献:

〔1〕人文教育[EB/OL].http://baike.sogou.com/v246 250.htm,2014-10-1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 3.htm,2010-03-01.

〔3〕乔湘平.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基础[J].求索,2005,(9):105.

〔4〕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3.

〔5〕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99.

〔6〕周宁.世界之中国:域外中国形象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71.

〔7〕雒树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人民日报,2006-11-13(1).

〔8〕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9.403.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