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5例眩晕型颈椎病用掌根外侧揉推旋转提扳法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2016-01-15汤凤平

中国疗养医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风池穴医者椎动脉

汤凤平

45例眩晕型颈椎病用掌根外侧揉推旋转提扳法治疗临床疗效观察

汤凤平

目的检验掌根外侧揉推法治疗眩晕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眩晕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掌根外侧揉推旋转提扳法治疗,观察疗效。结果痊愈16例,显效23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愈率35.56%,显效率51.11%,总有效率95.56%。结论掌根外侧揉推旋转提扳法治疗眩晕型颈椎病时间短,见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稳定性长。

眩晕型颈椎病;掌根外侧揉推旋转提扳法;疗效

眩晕型颈椎病临床常见、多发,中老年人居多。主要临床表现:眩晕、颈痛、活动受限,部分患者伴有肩背臂部酸、麻、胀、痛,有甚者累及手指,发作与颈部活动关系密切,患者往往出现猝倒。2013-05—2015-05,笔者应用掌根外侧揉推旋转提扳法治疗眩晕型颈椎病患者4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05—2015-05门诊眩晕型颈椎病患者45例,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龄46~78岁,平均(63.70±2.65)岁;病程3 d~11个月,平均(87.30±7.76)d。位置性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颈部僵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少数患者有猝倒史。所有患者旋颈试验阳性,颈椎Ⅹ线片检查生理曲度变直、反弓、侧弯、扭曲、椎体退变。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椎基底动脉血流增快或减慢者37例;颈部血管超声和颈椎MRI、MRA检查椎动脉扭曲、狭窄、痉挛或入横突孔异常者34例。

1.2 诊断标准参照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1]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1.3 治疗方法①患者端坐,颈部保持中立位并涂上按摩膏,保护皮肤增强透热,医者站其身后并用左手扶其前额固定头部,右手自然伸直,以掌根外侧为着力点,先自右侧风池穴起逆时针方向揉动,边揉边缓缓向下移动直至右侧缺盆穴,往返操作5次;然后自风府穴起向下慢慢揉动至大椎穴,往返操作5次;最后自左侧风池穴起缓慢向下揉动至左侧缺盆穴,往返操作5次。②患者坐于治疗床边,颈部自然前屈,额部置于枕头上,医者站其身后并左手扶其头顶,右手自然伸直,以掌根外侧为着力点,先后自右侧风池穴、风府穴和左侧风池穴起向下直推至颈根部,推动时右前臂反复做旋前运动,加强手部力量,如此反复3次。③患者端坐,颈部保持中立位放松,医者站其身后视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反弓、侧弯、扭曲程度,调节头部前倾、后仰、左右倾斜角度,用旋转提扳手法调整颈椎节段曲度,重建椎体关节平衡。第一次治疗后,医者根据颈椎病变情况要求患者调整睡姿、枕头高度和枕头位置。手法治疗隔日1次,20 min/次,5次一疗程,间隔5 d后行第二疗程治疗。

1.4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颈椎病疗效评定原则及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痊愈:治疗后颈性眩晕及其伴发症状、体征消失,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治疗后颈性眩晕及其伴发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偶有发作,休息时能自行缓解,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有效:治疗后颈性眩晕及其伴发症状、体征减轻,发作频率减少,发作持续时间缩短,休息时可缓解;无效:治疗后颈性眩晕及其伴发症状体征及发作频率无改善,未达到有效治疗标准。

2 结果

治疗10次后,45例患者痊愈16例,显效23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愈率35.56%,显效率51.11%,总有效率95.56%。一年后随访疗效稳定。

3 讨论

眩晕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复杂,通常认为突出的椎间盘和钩椎关节骨赘在活动中挤压椎动脉;或颈椎失稳、移位压迫椎动脉;或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使椎动脉痉挛;或椎间盘变性、椎间隙狭窄引起椎动脉弯曲;或椎动脉硬化,弹性收缩力下降,绝对长度增加,发生扭曲,椎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眩晕等一系列症状。

吴良浩等[3]通过三维CT造影对6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发现造成椎动脉缺血的病因很多,但与增生可能有关者不足1/10,颈椎不稳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原因。孙树椿等[4]观察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X线表现以颈椎退变、失稳移位较多见,而钩椎骨赘形成阳性率不高,其中C3-4、C4-5X线移位改变可视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诊断依据。熊焱昊等[5]把椎体间位移0.11~0.32 cm定义为椎体半失稳,而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C4-5、C5-6出现半失稳达到55.6%。刘兵等[6]观察C5、C6横突孔较高,下段椎动脉上下、左右移动的幅度较小,所以C4-5、C5-6较少的位移就可以压迫椎动脉而引起椎动脉血流量减少。除直接压迫椎动脉以外,段俊峰等[7]解剖发现颈椎错位可刺激影响椎旁、椎前交感神经节,且错位使椎间孔变形变窄,刺激或压迫行走于神经根内的交感节前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血流量减少。故陈仲强等[8]认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是导致眩晕发作的原因之一。

因此,眩晕型颈椎病手法治疗的关键是消除或缓解颈部肌肉紧张、痉挛,恢复颈椎正常生理序列和稳定性,重建颈椎平衡,避免压迫、刺激椎动脉和颈交感神经,保证椎动脉血流的稳定和正常供给。

笔者采用掌根外侧揉推旋转提扳法治疗本病,机制如下:①患者颈部中立位时,医者用掌根外侧揉法自风府穴和双侧风池穴向大椎和双侧缺盆穴反复往返操作,能有效松解颈部肌肉紧张或痉挛,恢复正常肌张力,扩张椎动脉血管,降低颈交感神经兴奋性,保持椎动脉血流的稳定性,也有利于失稳颈椎关节的手法纠正。②患者颈部自然前屈时,医者以掌根外侧为着力点,自风府穴和双侧风池穴向颈根部直推,同时右前臂和手掌反复旋前运动,不仅有效纠正颈椎在冠状轴上的侧摆移位、矢状轴上的前后移位及垂直轴上的旋转移位,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序列和平衡,消除其对椎动脉和颈交感神经的压迫、刺激,改善椎动脉供血。③患者颈部中立位时,医者视变直、反弓、侧弯、扭曲的颈椎节段,以前倾、后仰、左右倾斜调节角度,用旋转提扳法纠正不正常椎体序列,重建椎体平衡,放松紧张肌肉,缓解其痉挛,恢复肌张力和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提高椎体稳定性,使椎动脉血流畅通,供血均衡,交感神经支配正常。

临床应用证明,用掌根外侧揉推旋转提扳法治疗眩晕型颈椎病时间短,见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稳定性长,值得推广。

[1]孙宇,陈琪.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472-47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6.

[3]吴良浩,葛焕祥,管卫,等.三维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的观察[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613-617.

[4]孙树椿,张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X线观察与诊断[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0,8(1):28-30.

[5]熊焱昊,杜宁,陈伟珍.颈椎旋转、半失稳在椎动脉型、交感型、神经根型颈椎病间的相关研究[J].中国骨伤,2006,19(4):207-209.

[6]刘兵,戴玉景.旋转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解剖及流体力学研究[J].中国骨伤,2003,16(2):81-83.

[7]段俊峰,段析,宁俊忠.颈椎病及其相关疾病的解剖学研究[J].颈腰痛杂志,2006,27(2):93-94.

[8]陈忠强,张之虎.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造影[J].中华骨科杂志,1992,11(2):95-97.

2015-11-12)

1005-619X(2016)04-0372-03

10.13517/j.cnki.ccm.2016.04.018

310020武警杭州疗养院

猜你喜欢

风池穴医者椎动脉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受风寒风池穴上贴蒜片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按风池穴缓解颈椎不适
彩色多普勒评价椎动脉走行异常的临床价值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